春夜喜雨與老子的智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沐 童
詩人杜甫雖然是現實主義大師,卻時常在自己的詩作中包孕道家的智慧。比如這首《春夜喜雨》,在我看來,就精妙地傳遞了老子“道法自然”、“道常無為”的哲學理念。而這種“無為”的精神境界,是很多中國人畢生追求的品格,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終極途徑。
為什么說“春夜喜雨”講的是道?從開篇第一句就可體味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所謂好的雨水并不是不期而至的,而是等待著合適的時機,降臨人間。第二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繼續頌揚著“好雨”的品格,它伴隨著夜風而來,默無聲息地滋潤萬物,不張揚,不做作,一切都在自然狀態中,沒有絲毫強求。這就是雨的品格,也就是杜甫心目中中國人應當具有的品格。
為什么說“春夜喜雨”講的是無為呢?這里面有一個觀念需要更正。很多人認為道家所謂“清凈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平靜地等待死亡,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老子闡述“無為”的時候,特意解釋道:所謂無為,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解釋起來,是說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大張旗鼓地去改變事物本身的狀態,要隨世間萬物的本性而因勢利導。而《春夜喜雨》為我們講述得就是這樣的道理。杜甫大師以雨喻人,暗示著我們應當效法清靜自然的狀態,在一種和諧之中把自己的職責履行好?;蛘?,用季羨林先生常說的話來總結:天人合一。
《春夜喜雨》中所包孕的老子的智慧,直至今天遙對我們的社會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由于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近年來逐漸成為全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在騰飛的經濟輝煌之下,是一片片越來越灰暗的天空,一條條越來越骯臟的江河。這種為滿足自身欲念而不惜破壞自然規律的行為,已經讓中華民族品嘗到了苦果。幸運的是,國家的領導者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和諧社會”的提出就是要我們回歸自然狀態,“輔萬物之自然”,不去違逆世界發展之規律,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成就。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物,杜甫也已離世千余年,但古人的智慧仍舊對我們今日的生活富有指導意義。在我看來,“春夜喜雨”應當成為當下無數中國人勵志和效仿的榜樣。在全社會都一股腦去模仿西方、追隨西方思潮的時候,老子的智慧給予我們一個嶄新的、本民族的視角,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走近作家:
沐童,1982年出生于吉林長春,畢業于北京大學新聞系,曾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留學。2006年5月出版長篇小說《朝歌》而一舉成名,成為80后作家中備受矚目的人物。他的作品在評論界贏得極高聲譽,被認為是80后作家中文化底蘊最為深厚之人。
責任編輯/良 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40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