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離我們有多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老子》中有三十余處提到“圣人”,不是偶然的,必定有他的獨特思考;談“圣人”人格的構成,并不是希冀人人成“圣”。我們不妨以圣人的品質作為標識,力爭做一個正常的人,有“底線”的人;“順勢、抑貪、謙卑、慈愛”,這些品質普通人也可以具備,只要你愿意去踐行。但要真正做到也很難,難在人性的弱點總是難以抗拒過度的貪欲;所以說,“圣人”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近”與“遠”全在每個人自身的修為。
  關鍵詞:老子 圣 人人格“底線”
  “立人”任重道遠
  懶人寫稿,常常是被逼出來的。有此文也是因為“逼”。上海五峰書院金星論壇,是一個民間的文化講壇,邀我去與讀者分享一些閱讀心得,但有一個主旨要求:回望傳統,切入當下。具體話題由本人選擇。正好近期在斷斷續續地讀《老子》,且時有“火花”迸發,于是就有了本文的題目。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三十多處談到“圣人”,“圣人”是什么樣的人,或“圣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他在區區五千言中,如此頻繁地談到“圣人”,不是偶然的,必定有他獨特的思考。在他老人家的理想中,“圣人”是具有最高人格修養境界的人。那么,他所追求的“圣人”境界包含哪些元素呢?筆者試圖做一個概括,稍稍完整呈現他說的“圣人”形象。
  這里談“圣人”人格的構成,并不是希冀人人成“圣”。俗話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不妨以圣人的品質作為標識,力爭做一個正常的人,做一個有“底線”的人。
  有學人說,當下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做人沒有“底線”。什么是做人的“底線”?說起來很復雜。對不同職業、身份角色,可能有不同的“底線”。需要專題論述。這里有一個流傳的小段子,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家庭倫理中缺少“底線”的問題:某年春節前,在北京南站候車室里兩個老人有如下對話:“我大兒子讓我去上海住,二兒子讓我去南京住?!薄澳阏嫘腋#瑑蓚€兒子都這么孝順。”“他奶奶的,關鍵大兒子在南京,二兒子在上海!”
  無論做什么事,首先要做人,人做不好,最終事情也做不好。一個創業者,如果跟人家談合作,初次見面或打過幾次交道,對方就覺得你這人太不靠譜了,還會有跟你合作的可能么?你敢跟沒有“底線”的人共同創業么?你愿意跟他(她)成為閨蜜或“男蜜”么?
  如何做人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魯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國民性的批判與改造,他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而現代文學史的另一位大家胡適,則致力于制度的完善和設計。這兩位現代思想家、文學家所致力的事業,在今日仍然任重道遠。關于制度的設計,有“肉食者謀”,關于人格的再造和重塑,還是可以做些努力的。
  老子“圣人觀”形成的“觸發點”
  盡管斷斷續續讀《老子》有一段時間了,但在講壇上談老子,仍感誠惶誠恐?!独献印诽┐缶盍?,常??催^的部分,回頭再讀,又需要對照譯文,反復揣摩。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理解老子哲學,離不開他思想產生的兩個核心觸發點:一個是環境的背景,一個是他個人的閱讀背景。前者涉及他對現實的觀察和憂思,后者涉及他對前人思想的傳承和創造。
  關于老子的身世,漢代以前的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司馬遷的《史記·老子列傳》中有簡略的介紹,說老子可能活了160歲,或200多歲,用的是不確定的口氣,大概依據的是當時的傳聞。還有很多說法,基本都是沒有史料依據的揣測。有一個荒誕不經的離奇記載,說“老子的父親李乾,天生沒有耳朵,一只眼睛瞎了,活到72歲時也沒有娶到老婆,同鄰居家的老女野合,老女懷胎八十年后生下老子”。那么,老子的母親該活多大歲數?在娘肚里懷了八十年的老子,生下來時該是什么模樣?是不是已經是白胡子老爺爺了?這樣的說法,居然還有文字記載的。提供這一說法的古書名為《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著,收入四庫全書。對各類完全不靠譜的說法,我們不妨忽略掉。
  但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我們不能忽略,一個是《老子》著作問世所處的時代,按照梁啟超的考證,應該是戰國之末。據最新的考證,《老子》成書應該不晚于戰國中期。這個時段由于周王室的衰微,正處于一個諸侯爭霸、爾詐我虞、尸橫遍野、民不聊生的時代。僅春秋時期,公元前722至479年,就發生戰爭483次。在老子眼中,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用他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庇捎谡鲬鸩粩啵R匹不僅無法用于農田耕種,而且因為馬不夠用,連懷孕的母馬也被拉到野外去作戰。想象一下,被刀劍砍伐得血肉模糊的母馬,倒在戰場上,馬仔還在肚子里蠕動,這是多么凄慘的景象?老子的很多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對現實的觀察與批判。
  其二,傳說因為周王室大夫的舉薦,原生活在河南楚苦縣曲仁里的老子,獲得一個叫守藏室之史的職位,于是舉家從曲仁里遷往京都(今陜西長安西北)。有人說,這個職位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這么說是不準確的,守藏室里珍藏的除了各種書籍、典籍,還有王朝的檔案、各種文物等,功能是綜合性的。因此老子有條件在這里閱讀各種內部秘籍和前人留下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有《尚書》《周易》等。在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時,老子辭去守藏室之史的職位。對于他后來的去向,有各種說法。有說回到故里的,有說西出函谷關后不知所終的。這些說法也都很難確認,基本停留在大膽設想階段,求證起來很難?!独献印芬粫漠a生,也有不同說法,有說在函谷關被守門官關尹攔下,逼他寫一本書,于是有了五千余言的《老子》。個人認為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老子回到故里從事講學,而《老子》則是他弟子對老子平時言論和授課的記錄。學術上的爭議,我們且不去管它。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老子的很多理念確實吸收了很多前人典籍中的營養。下面,我們來集中解析一下,《老子》五千言中,是如何談“圣人”人格構成的。
  何謂“圣人”
  《老子》有三十多處談到了“圣人”,其實,在很多沒有出現“圣人”字眼的地方,他的議論也是針對圣人的。他談圣人的人格,大多是為了批判那些身在高位的君王們,是“有位之圣人”。他理想中的圣人,在現實中存在不存在呢?老子沒有說,也許歷史上曾有過。否則,他不會在文中,經常出現“圣人云”或“是以圣人”之類的文字。   關于圣人的人格,起碼是由四個重要元素構成的:
  其一,順勢。
  在《老子》中,有很多處論述圣人應該順勢而為,要遵守自然規律,不要去做刻意妄為、違反大道的事情。
  引例: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二章)
  ——圣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政事,不是用說教而是用行動來引導人。讓萬物自由生長,而不去人為地干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
  ——大自然是無所偏愛的,它對萬物都能同等對待,圣人也如此,他對百姓也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然發展。(注:芻狗,祭祀時用稻草扎成的狗)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ㄎ迨哒拢?
  ——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會自我化育;我好靜(不折騰),人民就會在正常的狀態下生活;我無所行事,而人民能讓自己富足;我不去攪擾,民風自然就會淳樸?!?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六十四章)
  ——刻意妄為,就會遭遇失敗;非得緊緊地抓住某些東西,反而會失去。所以圣人不會妄為,也就不會失敗;本來就不是刻意強行要獲得什么,所以也就不存在失去。
  琢磨這些表述,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關鍵詞:“無為”。不是不要作為,而是不要想當然地胡作非為。當年那些諸侯為了獲得霸主地位,勞民傷財,攻城略地,弄得老百姓無法安穩地過日子。就如魯迅說的,連奴隸也當不穩。由此,我們就體會到老子為何反復強調“無為”。無論對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都存在一個“順勢”的問題,逆勢而動,其結局都不會好。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先生提出一個問題:是“人定勝天”,還是“天定勝人”?他認為,從小處說,某一個局部,人定勝天是可能的。諸如發生洪災,通過人為努力,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那么從大的格局上,一定是天定勝人。試問,誰能改變大自然的四季輪回,誰能改變日月的升沉?很多年前看過吳曉波寫的《大敗局》,書中寫了幾十家曾經成為央視廣告標王的企業,如何從興盛走向衰敗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到,這些企業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盲目擴張或追逐虛名,違反了企業發展的自然進程和規律。無數事實說明,逆勢而動,不切實際,昨天的巨人,明天就可能轟然坍塌。
  從個體生命來說,也有個如何順勢而為的問題?!绊槃荨保褪遣灰雒髦豢蔀?,而要硬性地去做的事。諸如有些作家本身并不具備成為優秀小說家的才賦,但硬是在那兒苦思冥想。很多年前,我曾看到一位下放知青,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每天吭哧吭哧地寫長篇小說,一遍遍地謄抄,但寫一部出版社退一部。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有多種途徑,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所在,為何非要吊在文學這棵樹上呢?
  人要順勢發展,不是簡單地說“無為”,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根據自身情況最大努力地發展自己。“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黑發”就該做黑發的事,“白頭”就該做白頭的事,這就是“道法自然”了。
  其二,抑貪。
  這是老子在論述“圣人”人格中,被反復強調的另一個觀點。不用說,他的這一思想,主要是針對王侯將相的,或者說主要是針對戰亂中的諸侯們的,因為他們管理一方土地,握有最大的權力。如果他們貪得無厭,濫用權力,就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引例: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圣人總是把個人的利益擺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所以他反而能贏得人民的擁戴。把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正是他的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絢麗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繽紛的聲音,使人聽覺反而遲鈍;各種美味佳肴,讓人只想著口爽,忘記腸胃的承受極限;騎馬奔馳追逐獵物,會使人興奮得忘乎所以;那些難得見到的珍貴寶物,則會讓人頓起歹念。因此圣人提倡淡化欲望,只求滿足基本需要就可以了,要摒棄那些多余的欲求。
  這里講到了奢侈欲望給人帶來的危害,同時以圣人的口吻告誡人們要抑制過度的貪欲。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
  ——圣人的關注點在人們所不感興趣的,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樣追逐帶來感官刺激的東西;不把那些難得的貨品看得很珍貴;學人所不學的,而對人們犯下的過錯,他卻努力去補救,使得萬物能夠按照自然的規律運行而不去干預。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七十八章)
  ——圣人說,管理一方土地的統領,不是來享受的,而是要承受這片土地上所有的屈辱;還要敢于承擔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禍害。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了,你就是名副其實的“社稷主…‘天下王”了。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圣人不累積大量的財富、珍寶,而是盡力地布施給廣大的人民,這樣自己反而覺得很富有、很充足。
  《老子》文中還有多處談到,在上之圣人一定要掌控自身的欲望,要警惕權力的濫用。諸如“不敢為天下先”,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不敢創新,而是在利益面前,要退后,更不是利用權力為自身牟利。
  其三,謙卑。
  謙卑是貫穿《老子》的重要精神品格,當然也是構成圣人品格的重要元素。大家所熟悉的“上善若水”,說的就是人要像水那樣柔弱,而不要逞強好勝,逞強則容易折斷。最典型的比喻是舌頭與牙齒。牙齒很堅硬,但人老了,牙齒總是先于舌頭脫落。他認為,人要處于低洼處,虛懷若谷,然后你的胸懷才能像山谷那樣吸納更多的東西。   引例:
  曲則全,枉則直,澶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二十二章)
  ——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處低洼處反而能夠得到充盈,舊的東西會生長出新的事物,少取反而能夠獲得,貪多則會迷亂心智。所以圣人堅守道的原則。不自我張揚,反而顯得明智;不自以為是,人們反而會傳頌他的美德;不自己夸耀,人們自然會銘記他的功勞;不自尊自大,反而能夠獲得長久的名聲。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
  ——圣人常常不輕易發表自己的主觀見解,而是充分聽取百姓的心聲。百姓需要他做的,就是他的職責所在。
  圣人處在管理天下的位置上,要懂得收斂自己的主觀欲望,讓天下百姓也遵從道的理念,讓百姓也懂得收斂,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圣人卻孩子般看著他們自足生活的樣子。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七十章)
  ——因為圣人從不自我張揚,因此了解圣人的人會很少。而能夠像圣人那樣做,就顯得難能可貴了。所以圣人總是不追求華麗的外表,好像穿的是粗布衣衫,但卻有著珍貴美善的內在品質。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欲不見賢。(七十七章)
  ——按照大自然的規律,總是要把多余的部分,用來填補不足的部分。而按照人的通常心理,則是相反的,要剝奪不足的部分,讓已經富余的人更多地擁有。
  誰能把有余的部分拿來奉獻給天下呢?也只有有道的人了。
  所以圣人做很多有利于百姓蒼生的事情,卻不標榜自己有多少功勞。建立了功業,卻不居功自傲,他不想讓人們知道他多么聰明能干。
  其四,慈愛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總是充滿慈愛之心,對蒼生懷有博大的悲憫情懷。前面我們已經舉例說到的,諸如“以百姓心為心”,就體現了對百姓的仁愛之心。慈愛,就應該表現在讓百姓生活得自足而快樂。
  引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二十七章)
  ——圣人總是具有博大的包容心,在圣人眼中,人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他能夠讓每個人發揮其才能,獲得生命的自然生長,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圣人對世間萬物,都會非常珍愛,所以沒有需要毀棄的東西。這就是按照“道”的規律行事了。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
  ——這里的“悶悶”不是通常理解的“氣悶”,而是寬厚、淳樸的狀態,是以厚樸之心對待百姓,因此民風也就會淳厚了;相反呢,如果政令對百姓非常嚴苛,百姓也會變得狡詐。道理很簡單,百姓為了自保,會動足機巧之心來對付你。
  所以圣人即使像一個方形的物體,也不會割傷人的肌膚;即使像銳利的物體,也不會傷害到人;即使很直率,也不會氣勢洶洶;即使發出光亮,也不會產生耀眼的感覺。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七十九章)
  ——古代的契約刻在木頭上,剖開后,債權人和負債人各執一半。債權人拿左邊一半,負債人執右邊一半。圣人好比是拿著契約的債權人,但卻不向對方索取。有德的人就像拿著左契而不索取的人,而無德的人就如同掌管稅收的人那樣,向百姓索取。
  這里老子用契約和收稅來做比喻,目的都是為了說明掌管權力的人,要像圣人那樣有慈愛之心,而不是無度地索取。因此,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成現代債權人和負債人之間的關系。是對特定的對象而言的。
  老子的慈愛之心,還表現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他說:“以道佐入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三十一章)。
  圣人與神
  關于圣人人格構成元素,還可以概括出一些,諸如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六十三章)是說輕易允諾的人必然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然會遭遇很多困難。反向思考,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要“重諾”,如果對他人有承諾,那就應該兌現你的承諾。圣人一方面不“輕諾”,另一方面則“重諾”。
  也許有人問,老子心目中理想的“圣人”,是不是一個完人?乃至是神?答曰:否。我們從老子的文本可證實,老子并不認為圣人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請看這一段:“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保ㄆ呤徽拢┦ト瞬皇菦]有缺點,但他敢于承認自己有缺點,有毛病,因為如此,他也可以說是沒有缺點的。正如蘇格拉底曾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笨鬃右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是圣人的態度了。
  根據剛才對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人格構成元素的概括,也說明圣人不是神。“順勢、抑貪、謙卑、慈愛”,這些品質普通人也都可以具備,只要你愿意去踐行,就可以成為“圣人”。但這些人格元素,要真正做到也非常難,難在人性的弱點總是難以抗拒很多誘惑,人的貪欲總是難以掌控在一個“度”上??梢哉f,“圣人”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敖迸c“遠”,全在個人自身的修為。
  在《史記》中,有一段孔子問學于老子的描述: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增。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眼見世風日下、禮崩樂壞,因此要用周禮來恢復天下的秩序,但四處碰壁,無人理睬,惶惶如喪家犬。他被老子兜頭澆了一盆冷水,讓他確實摸不到方向。他與老子思考的著眼點完全不同。初次相見,讓他感到老子如同騰云駕霧、似有若無的“龍”。這故事雖見于司馬遷的筆下,但也可能是一種神化老子的民間傳聞。老子被尊奉為道家的祖師爺,但是在實際尊奉過程中,很多時候已經離大道甚遠了,有時甚至完全背離了老子的精神。北宋在宋徽宗年代是尊奉道教的,但宋徽宗和宰相蔡京當政時,又是北宋時期君臣生活最奢侈糜爛、對老百姓搜刮最嚴苛的年代。他們搜刮民脂民膏,好大喜功,修建奢華的神霄玉清萬壽宮,君臣生活皆揮霍貪婪無度,最后將北宋的江山也揮霍掉了。這樣的“社稷主”“天下王”在倡導信奉道學,老子聽聞后會不會吐血?連宋徽宗的敵人,也稱他為“昏德侯”。而那個被老百姓列為“六奸”之首的蔡京,在被貶斥流放途中,向路邊小商販買吃的東西,小商販一聽說是當朝被革職的蔡京宰相“大人”,則拒絕把東西賣給他。古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初,元長之竄也,道中市食飲之類,問知蔡氏,皆不肯售。至于詬罵,無所不道。……元長轎中獨嘆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薄搅诉@個地步,這位壞事做絕的宰相大人,還在嘆息:我在老百姓心中,怎么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做壞事,而不知道是在做壞事,這就是壞到骨子里的“奸”人了。在那個祟奉道家的朝代,哪里還能找到一點老子的精神魂魄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6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