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理想的心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一個整體,應將兩首詩結合起來理解。詩人在第一首詩中著力描繪了溫暖、有活力的江南春景,向我們表達了他不愿北歸的想法,因為經過多番磨礪,他已經識透朝廷的復雜,只為等待自己心中那個實現理想的春天。
關鍵詞:春天;理想;人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C-0080-02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元豐八年蘇軾作于好友惠崇兩幅畫作上的兩首詩?;莩纾=ń柸?,是北宋著名九僧之一,與當時名流多有交往。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瀟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遺憾的是,兩幅畫作皆已亡失,只余蘇軾的兩首詩讓人回味。《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歷來為人熟知,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卻少有人提及,其實將兩首詩放在一起品味,才能讀出蘇軾的心聲。
一、河豚逆流,青春的心躍動
蘇軾在《<書郡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寫道:“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边@其實也是他詩歌創作的風格。第一首詩短短四句,卻有竹林、桃花、江水、鴨子、蔞蒿、蘆芽、河豚如此多的景物。詩人的眼睛首先被眼前三兩枝桃花吸引了,雖然為數不多,但透露了春的消息,她是那么耀眼,仿佛是眼前所有景色中最亮的一抹,一個“外”字,驚喜之情躍然而出。接著便是那江面的鴨子,它們敏感地覺察到了江水的變化,用它們自在地游耍告訴詩人,“暖”意春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詩人見微知著,生活常識中也透著成長的樂趣。再看眼前的蔞蒿滿地,翠綠的蔞蒿竟然一夜之間長滿了岸邊,定睛一看,蘆芽短短的,嫩嫩的,不僅于此,詩人還由眼前的美景產生了美妙的想象,肉質鮮美,值得“拼死一吃”的河豚仿佛就在眼前爭流而上!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載河豚“方出時,一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錢鐘書先生說:“這首詩前三句寫惠崇畫里的事物,末句寫蘇軾心里的想象。宋代烹飪以蔞蒿、蘆芽和河豚同煮(參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四論梅堯臣詩),因此蘇軾看見蔞蒿、蘆芽就想到了河豚。鴨在惠崇畫中,而河豚在蘇軾意中?!戎窃O身處地的體會,‘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聯想。”錢先生點評,可謂言簡意賅,讀來,更有助于了解蘇詩內涵。
詩人不僅欣賞到了眼前畫中的美景,也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其中。冷暖本是自知,詩人卻感受到了鴨子的愉悅,仿佛以手觸碰到了溫暖碧綠的春水,其實是他心中暖意融融;參差不齊的蔞蒿和蘆芽,讓人眼里滿是綠色,鼻子里全是清香,心里滿是春天。詩人何嘗不是那畫中由實景想象而出的河豚,逆流而上,勇氣可嘉,信心十足!“暖”“滿”“上”三字實乃詩人心聲。精于美食,自稱“老饕”的蘇子在這首詩中,也不吝嗇對于美食的向往和喜愛,讓這難以用筆描摹的清新活潑春景如畫般浮現在讀者心里。
二、飛鴻北歸,留戀的心涌動
后人評價說 :“二詩皆善于虛處設想,此首設想尤曲?!保ㄚw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匯鈔》)第二首詩歷來為人忽視,其實內容更加曲折有致。鴻者,有大志,秋季南飛,春季北歸。第二首詩中,時序自然,本應北歸之鴻,卻不思故土,不戀舊地,讓人心生疑惑;且群生之物竟敢離開自己的集體,私自逗留江南,獨飛獨行,無伴無朋,嚴重后果不言而喻,更是讓人心驚?!坝弊炙普婺芤姷綒w鴻在整齊的行列中身體微微傾斜,目光回顧,神情猶豫,似乎敏感地預料到了千里之外的朔北顏色枯黃,草木黯然,風雪不斷,荒涼寒冷;似乎還要多看幾眼桃紅欲燃、雛鴨明黃、嫩芽翠綠、春水如藍的多彩江南,還要多感受吹面不寒、鴨子嬉戲的溫暖江南,還要多欣賞植物旺盛、動物蓬勃的活力江南,還要多享受物產豐厚、美食多樣、生活富足的美味江南?!捌啤弊钟肿屓烁惺艿秸癯岬牧Χ龋乱幻刖鸵x開集體的決定是迫切的,是篤定的,沖破這個讓自己沒有牽掛的集體,沖破阻礙,沖破一切的羈絆,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
“依依還似北歸人”句甚妙,歸鴻似人般依依不舍,做百般留戀狀;歸人又何嘗不似歸鴻般流連不思返呢,“歸鴻”與“歸人”實乃一體。江南半月的春天即使短暫,也是歸鴻心中的安慰,也是歸人心靈的皈依。去留之間,詩人將自己的情思寄托在那歸鴻上,但是他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朔方雖是故土,但江南才是自己想要的“遠方”。
三、赤子浮沉,執著的心不變
元祐二年,蘇軾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備受主考官歐陽修賞識,譽滿天下。他本是天之驕子,奈何仕途坎坷,陷于黨爭之中。元豐二年,官場風雪,蘇軾在湖州就任僅三月,就被御史臺逮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他蒙冤受屈于獄中103天,幾欲喪命,連退休的王安石都出來說話:“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蘇軾總算保命,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直至元豐七年,蘇軾才得以離開黃州,到汝州就任,此間又遭受喪子之痛。元豐八年,司馬光重新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后升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歷經了“烏臺詩案”遠謫他鄉之后,再返仕途所作。第一首詩中的生機勃勃、清新自然,和第二首詩聯系起來,細細品味,寓意更加深邃。
歷經磨難,云開霧散,詩人就似那孤鴻北歸。人們多認為此詩就是詩人闊別朝廷已久,前事仍然心有余悸,擔心回朝后再有風雨,所以萌生了再在江南停留一段時間的想法;也有人認為是作者流連江南春色,在去和留之間矛盾,最后在江南的自然美景中釋放愁緒并獲得心靈愉悅的表現?!啊?惠崇春江曉景>二首》詩是一個整體,‘竹外桃花’首贊美江南風物之美(突出‘待’字);‘兩兩歸鴻’首表達對朔漠風雪的憂畏之心(突出‘知’字);二首合起來傳達的作者之意即是留戀江南,不愿北歸。與上《乞常州居住表》前后的心境吻合。”(錢鐘書《宋詩選注》)
但這兩首詩本為一體,不可割裂而談。詩人花了整首詩的筆墨刻畫江南,就是為了給第二首的“更待江南”蓄勢;詩人著力刻畫的江南不僅僅是眼前的江南,也是他心中的江南。詩人借好友之畫作,在描繪畫作實景之余,以生動傳神的動物和景物描繪當時的心態及他心中的理想是似江南般活力、溫暖、富足的社會。他的心一直都為這樣的理想而溫暖(“暖”)著、充實(“滿”)著、跳動(“上”)著。江南的美好是他更待江南的緣由,詩人“更待”的是自己心中溫暖、活力、富足的江南,這是他心中的“半月春”:理想的春天。詩人以高度敏感的心靈覺察到“朔漠”的風雪從沒有停止過,這么多年的被貶生活,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經世治國的夢想,詩人也沒有看到朝廷爭斗紛繁慢慢停歇,詩人感到失望,更有期待,要施展抱負,更有理性的覺察,他敏銳地感到現在的朝廷依然不是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自己等待的是施展自己抱負的舞臺,是像江南一樣可以自由展現自己、發揮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不同政治勢力輪番較量的場地。
綜上,詩人通過朋友惠崇的兩幅畫,實則吐露自己追求心中“春天”的決心,既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春天的喜愛,更是以詩明志,將自己心中對理想“春天”的不懈追求融入詩中,官場浮沉也好,人生離合也罷,他心中的“理想春天”不變,他愿為此等待!
基金項目:南京市教科所“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文本細讀的語文教學研究(課題編號:L/2016/276)
參考文獻:
[1]吳深.略談對蘇軾的評價——與李瑋同志商榷[J].語文學習, 1981,(2).
[2]徐傳武.蘇軾[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5.
[3]劉清泉.蘇軾的創造想象舉隅[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7,2.
[4]李海科.淺談蘇軾“超然”的人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5.
[5]朱安義.蘇軾稱謂考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7,3.
[6]蘇晉云.蘇軾的傲氣與傲骨[J].藝術評論, 2006,(11).
[7]劉尚榮.塑造一個“真蘇軾”——《中國蘇軾研究》創刊詞[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1).
[8]楊艷梅,楊暉.論蘇軾復雜矛盾的世界觀[J].社會科學戰線,2002,(6).
[9]姜曉艷.談蘇軾的兩首隱括詞[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10]程美華,肖付華.試析蘇軾思想的曠達與矛盾[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
[11]張開瑰.詩畫交融春意濃——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賞析[J].甘肅教育, 2003,(10).
[12]陳春艷.試論蘇軾題畫詩的寫意性[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