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聽故事學歷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幾年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順應做出改變,歷史常識的科普已經成為當前教學主要目標。本文將結合故事化教學模式的優勢,討論其在貫穿教材知識點,提高課末積極性,實現情景化教學等方面的應用,在滿足中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基礎上,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關鍵詞】故事化教學;歷史課;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06-0144-01
  中學生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這一階段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意識有利于提高自主思維能力。結合多媒體影音資料,能夠最大程度地突出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及人文故事背后所預示的時代文化、文學思想等。轉變傳統枯燥、單調的教學模式,利用故事填補課堂縫隙,激發寬松愉悅的氣氛,讓學習更加簡單。
  一、故事化教學的優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分析年齡結構不難發現,初中階段孩子心理仍處于較為叛逆的階段,個性化思維與好奇心都比較強烈,對于固化知識的學習服從意識不強,但是對自己喜歡、關注的事物則會表現出更加細致的需求。所以在歷史課堂上融合一些人文故事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F行歷史教材動態性強,其中知識點分布較為靈活,僅僅依靠死記硬背則無法全面掌握,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使其加深記憶,從根本上理解相關內容。同時,初中階段,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仍處于發展培養階段,運用一些正面、積極的歷史故事能夠更大程度上幫助其健康心理的建立,從而潛移默化的樹立良好的三觀,為其日后走向社會提供堅實有力的幫助[1]。
  二、在初中歷史課中的應用
  (一)貫穿教材知識點
  上文中提到歷史教材中知識點的分布比較廣泛,所以很多同學都是記住了這一知識點,卻忘記了另一知識點,從整體上看無法做到融會貫通,不能正確連接每段歷史之間的關系。因此可利用故事來進行銜接,如以黃帝炎帝開創華夏文化為切入點,利用戰勝蚩尤、大禹治水等故事連接歷史節點,幫助學生樹立人物關系,使其能夠在心中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模型。
  (二)提高課末積極性
  很多同學都會在課堂馬上結束的5~10分鐘內表現出懈怠狀態,對于課堂內容的接受能力也明顯降低,這時如果仍向其灌輸大量理論知識,只會起到相反作用,為了改善課末的學習情況,就需要利用多個趣味故事來調動積極性,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如在講解有關唐宋文化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末給學生講解一下著名美人楊貴妃的“個人信息”,如“日啖荔枝三百顆”等,不僅能夠滿足其好奇心,同時又能將其目光重新連接到課堂上。
  (三)實現情景化教學
  很多教師會認為課堂中自己是講解者,所以理應站在主體位置,但其實不然,新課程標準中表示,學生作為知識受體,需要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因此就可以利用故事化教學手段提高其對于歷史文化的參與感,如小組合作出演舞臺劇:文成公主、荊軻刺秦等內容,通過臺詞朗誦、人物關系樹立,學生能夠對這段歷史有更加直觀的了解與認知,同時也愿意參與到此類主題活動中,在舞臺劇素材中學習到豐富的史料信息。
 ?。ㄋ模﹥灮n前導入
  傳統教學模式中,很多老師由于思想觀念更新速度較慢,所以比較依賴于教材講解的課堂方式,這種單調的手段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新奇內容的要求,導致最終課堂接受效果較弱,課前導入是對舊知識的總結以及新知識的引入,在整個課堂結構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將故事化融入其中可有效提高執行效果。如在講解抗日戰爭這段歷史之前,可以先利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堵槍口等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且強調學習本堂課的作用就是銘記歷史,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段故事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其愛國主義的認知。
  綜上所述,故事化教學與初中歷史的有效結合能夠最大程度上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了解史詩故事的興趣,另外通過舞臺劇、朗誦等故事傳播方式能夠更加突出學生課堂主體位置,實現課堂參與性的提升。并在思考中樹立良好的自我學習意識,為日后在社會中生活與發展提供堅實支持。
  【參考文獻】
  [1]馬綿波.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數碼設計,2017(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9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