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養生:養生就是珍愛生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老子,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名李耳,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因著《道德經》而被后世附會為道家創始人。他對養生,特別是養生哲學,提出了不少寶貴的見解,并身體力行,對后世哲學、醫學、養生學、氣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養生哲學后來被中國道家養生派幾乎全部繼承下來,并將其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包括養生哲學,都記錄在《老子》一書中,深為后世學者所重視。
老子以他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審視社會和人生,不僅提出了安邦治國、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同時也闡明了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并且身體力行而得以長壽。傳說老子活了上千歲,《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是一位嚴謹的史學家,他根據掌握的史料,經過研究分析得出結論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彪m不中亦不遠矣。
司馬遷說老子能活160余歲是修道得來的。那么,老子是怎樣“修道養壽”的呢?其實,老子認為的養生就是珍愛生命,使之不受傷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老子認為,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貴的。所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边@句流傳至今的著名格言把人抬高到了與天地同等的地位,后世則稱之為“三才”(天、地、人)。養生首先要重生、貴生、愛生,千萬不要“輕生”,即以危害生命的代價來追求物欲。老子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其大意是說,人因為有了身體(生命)才有憂患,如果沒有身體(生命),哪里來的憂患痛苦呢?人一來到塵世上,就為名忙、為利忙,為活得更好忙。而貪圖名利的做法必然是耗神傷身,貪圖色欲口欲則會斫傷身心,這些都是不愛惜生命的表現。對此,老子明確指出:虛名與身體哪個更親切?生命與財產哪個更重要?獲得與喪失哪個更有害?過分的愛惜必然會導致更大的破費,過多的積存必然會導致更大的損失。知道滿足才不會遭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到失敗(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基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提醒人們要“知足”“知止”,不要以“四大之一”的珍貴生命來追求身外之物。
老子教導我們,名利得失、金錢財物、色欲口欲都是身外之物,決不能過度企求和追逐,否則會傷生害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面臨著種種誘惑,在這種生存環境下,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只有健康的人格、平衡的心態,方能從容應變。老子教導我們的不是只知道功利和競爭,只知道去進擊、去拼博、去享受,而是要知足知止,懂得“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以珍愛生命、保養生命為重。
明白了珍愛生命之理,就要掌握養生之道。長壽不長壽,就看你善不善于養生。養生不當則易死,養生過度也易死,養生適當才能長生。因此,老子分析說:“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說,人生一世,從出生到壯年的生長時間占十分之三,從壯年到死亡的衰老時間占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到天年,卻因為行為不當而導致早逝,也占去了本應有的生命的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使人們不能無疾而終呢?就是因為過分地追求生活的精致和享受,不懂得正確的保養。《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鹁訜o節,故半百而衰也?!笨勺鳛槔献哟苏摰膮⒄?。
因此,養生應以限制個人欲望為前提,尤其是不要以健康為代價來追求個人欲望。
智力沖關答案
虧損50元。兩人一共發了999次紅包,在前998次中,每次小紅發紅包后,小明都會賺0.1元,共賺了0.1×(998—2)=44.9(元)。而最后一次發紅包后,小明付出的是99.9元.99.9-44.9元=50(元)。
趣味謎語謎底
隱冬、冬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