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民間流傳有很多習俗,除了人們熟知的吃粽子、劃龍舟之外,各地還有掛艾草與菖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及蒲酒等民間習俗。細說這些端午習俗,其實都與傳統的中醫養生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文章從飲食養生、藥物養生、環境養生和運動養生四個方面淺析端午習俗與中醫養生文化。
關鍵詞: 端午習俗;中醫;養生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可見,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重要地位。
端午節的起源,至今仍有幾種學說觀點:一是紀念歷史人物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陳臨等歷史人物;二是源于浴蘭節說,《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三是“惡日”說,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需要除瘟驅邪祈福,因而有了端午的這些特色習俗;四是祭祀龍圖騰說,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節是吳越人進行“龍”的圖騰崇拜的節日;五是夏至說,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提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節的始源應該是夏至,端午的風俗就大多源自夏至的風俗”。上述的這些端午節起源說,足以反映這一中國傳統節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中醫養生在近些年因為其受眾面廣、接受度高、推廣性大而越來越受到關注。中醫養生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順應協調、天人合一、身心和諧,作為人類生存的智慧,養生的內涵博大精深,許多理念與方法早已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端午節的諸多習俗中,吃粽子、掛艾草與菖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及蒲酒諸如此類,都蘊含著傳統中醫養生的思想。接下來,本文從中醫的飲食養生、藥物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幾個方面來探究一下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特色。
1 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由來已久,敦煌發現的唐代孟詵所著的《食療本草》就是一部對唐以前食療藥物及食治驗方系統總結的著作。民以食為天,我國素來就對飲食格外講究,特定的時節、場合都有獨特的飲食習慣。通過日常的飲食調節,達到“治未病”的效果,這是中醫飲食養生的智慧。到了端午節,吃什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一種用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中華傳統節慶食物。粽葉所包裹的食物,就是中醫飲食養生發揮功效所在。糯米性甘平,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人們通常在里面包裹的赤豆,也是利水祛濕的常用食療材料。到了現在,人們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在粽子里裹上所需食材,不僅可以成為一道節慶美食,更可以成為一道養生佳品。
除了吃粽子,端午還有一種民間習俗“飲蒲酒”?!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陛牌丫凭哂刑嵝验_竅、化痰和胃、強身健體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老人的筋骨不利、風濕疾病、神魂癡呆等。《本草綱目》記載用石菖蒲“上藥煎汁,或釀或浸”,菖蒲酒主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又有《太平圣惠方》記載,“菖蒲酒,主大風十二,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可見菖蒲酒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功效。菖蒲酒的制作,主要取用石菖蒲適量,用度數較高的白酒浸泡,早晚飲用。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加入其他中藥食材,釀一壺“對癥下藥”的端午蒲酒。
2 藥物養生
古時五月俗稱“毒月”,端午節正值農歷五月初五。每到這個毒月毒日,人們會在身上佩戴一個香囊,里面放上各種香料藥粉用以祛毒驅蟲和辟邪,因而形成了端午佩香囊的習俗。香囊文化源于香料藥物的應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香料藥物開始傳入中國。到了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魘寐”。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就已出土了藥枕和香囊。馬王堆1號漢墓中出土的藥枕內填塞香草,為祛穢保健之用,香囊內裝有茅香、辛夷等中藥和香料藥物。
香囊的功效取決于囊中包裹的香藥粉,因此也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常用的香料藥物有丁香、薄荷、桂皮、肉豆蔻、肉桂、安息香等。端午的特定時節造就了端午香囊的特殊性,一般含有朱砂、雄黃等可以用來驅毒辟邪、預防毒蟲侵擾。
3 環境養生
環境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中醫講究“人與天地相應”,其中“天”就是指人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相應”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是這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健康。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到:“山林深遠,固是佳境?!成脚R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勢好,亦居者安?!敝挥挟斎颂幵谝巳说沫h境中,才會達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民間流傳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每到端午時節,人們習慣用菖蒲作劍,用艾葉作虎,并且懸掛于門首,用以辟邪。民諺云:“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執菖蒲劍,蛇蟲歸地府?!笔紫?,艾葉與菖蒲本就是常用的中藥材。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祛濕止癢的功效。它的特殊氣味可以驅蟲。菖蒲是中藥材中用于開竅寧神、化濕和胃的一味藥。由于它的外形像一把寶劍,所以人們將它插于門口,寓意辟邪除難,稱之為“蒲劍”。作為中藥材,菖蒲能夠開心竅、祛痰濕、醒神志,利于治療痰濕蒙蔽清竅的神昏譫語、癲癇抽搐、頭昏嗜睡、健忘耳鳴等。從藥理學上說,菖蒲含有的揮發性具有中樞性鎮靜、抗驚厥的作用。二者合用,既能驅蟲辟邪,又能凈化空氣、提神醒腦。除此之外,端午民間還有洗浴習俗,《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端午時節的氣候濕熱,容易患皮膚病,人們會用艾葉、菖蒲來洗“藥”浴,以祛濕止癢驅蟲。
4 運動養生
“導引”一詞很早就已出現,《莊子·刻意》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說的就是,像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噓唏呼吸,吐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是延年益壽的方法,這樣的人就是導引之士,善于養生的人。后來1974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畫有44個不同的人做著不同的動作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更是輯錄了多達289條的“養生方導引法”,是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專著,該書不錄藥方。后世,“導引”逐漸演化應用,如今所說的運動養生也由此而來。端午節的一大習俗“賽龍舟”,不僅是一項全身性的體育運動,也體現了我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劃龍舟的過程中,全身性的拉伸舒展使經絡通暢,全身氣血運行。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廣博而深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牢固的文化根基,這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人流行下來的智慧和經驗,于后世而言是一個文化寶藏,需要我們用真誠和時間去挖掘。傳統文化節日和中醫養生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細小分支,如何將無限的寶藏通過研究學習運用到日常生活,繼續傳承創新,是當今人的智慧。■
參考文獻
[1]胡文彬.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J].前進論壇,2008(5):34-36.
[2]盧旭.談端午節的文化精神[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0-43.
[3]熊登海.端午節蘊含的文化意義思考[J].理論與當代,2018(8):60-63.
[4]韓養民.解讀端午節起源諸說[J].公關世界,2013(6),16-17.
[5]王麗.上海公眾對端午節的認知度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6]孫洪勝.菖蒲蒲劍一把,辟穢清心[J].中醫健康養生,2017(5):26-27.
[7]崔軍鋒,張建新.香囊的社會文化史——基于“禮制”與“民俗”視角的考察[J].中醫藥文化,2016(6):19-28.
[8]嚴啟偉.中藥香囊的發展概況及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2(19):77-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05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