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養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命題。古人認為:最好的養生是養心。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養生”理念的是道家。《莊子·內篇》中所稱攝生、道生、保生,講的就是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百法,首重養心。
  古代很重視人的“心性”,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強調“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賢普遍認為,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歸根結底是由“心性”決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強調:“心者,身之主宰。”《黃帝內經》認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變”,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壽世青編》是一部養生專著,由清代名醫尤乘撰寫。作者指出:“古神圣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于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舍本逐末也?!?
  那么,古人是如何養心的呢?
  其一,養神以養心。古人認為,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體強健。反之,則身體羸弱。道家思想認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與魄(形體)的統一。如果能使精神與形體合一,則形神相依,可以長壽。老子提出兩個原則:一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少私,是減少私心雜念;寡欲,即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欲望。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貪得?!币粋€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日久必會擾動心神,影響健康。二是“致虛極,守靜篤”。養神須凝神斂思,用心專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維護心神的安定狀態。所以,道家在養生觀上既主張養形,更主張養神。儒家也強調“寡欲”。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币馑际钦f,最好的養心就是減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其二,怡情以養心。儒家認為主要是通過改變自己性格、糾正錯誤認知、調節負面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樂皆應保持安和適中,情感的發泄也要有節有度,不宜太過。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通過排除內心的雜念和抑郁,改變不良情緒和習慣?!耙魄橐仔浴钡姆椒ㄓ泻芏?,可根據自身條件、環境等,采取不同措施靈活運用。如《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薄肚Ы鹨健氛f:“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
  其三,修德以養心。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自己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德行。東晉名醫葛洪說:“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碧拼八幫酢睂O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边@些觀點都是強調重視道德修養,寬以待人。儒家的養生學說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孔子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認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會中正仁和。西漢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說:“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心?!币粋€人如果內心平和中正,自然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取煩惱。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盤算的就是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其內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傷害。
  古人的養心之道告訴我們:最好的養生莫過于養心。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壓力較大,如果不能正確面對壓力和挑戰,就會帶來諸多心理問題。近年來,自殺率、精神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就是例證。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類已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了“精神疾病時代”。養心,對今人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古人以養心為核心的養生文化,對今人來說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ㄗ髡呃钔辽?,選自《半月談》2016年第17期,有改動)
  閱讀思考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請舉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點部分能否去掉,為什么?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養生”理念的是道家。
  4.讀了本文,請你給家人或同學提兩條科學養生的建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