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們經常聽到,但很少有人追問:如果學生沒有興趣怎么辦?事實上,并非每個學生對任何教學內容都能隨時保持興趣。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
這就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在興趣之外仍然愿意學習?對此,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層面找到答案:在興趣之外,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獲得愉悅、順應學生社會性本能的教學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那么,學生有哪些需求、學生如何獲得愉悅、學生的社會性有哪些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從低到高的5個層級,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既可以體現在教學內容上,也可以體現在教學活動中。例如,學校開展自然災害自救教學和演習時,那些對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危害性有足夠認識的學生表現得更投入、更主動,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內容與自己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需求層次理論對于教學的啟示是:教師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可以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挖掘其中的需求性。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從需求滿足的角度引入知識教學。除了教學內容本身的需求性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教學活動和學生體驗的需求出發,盡可能設計一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我實現和自身價值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讓每名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體驗;在練習時利用小步子原則讓每名學生都感到認知進步等,讓學生在學習中享有學習的獲得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按照休謨道德愉悅感理論,學習本身也可以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并非淺層次的感官愉悅,而是由于自身與他人、自己與公共準則的情感共鳴而產生的愉悅感。在學校教學中,自身與他人的情感共鳴既包括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交流等,也包括學生獲得他人的贊同和認可,如觀點的認可和能力的認可等。例如,學生在教學中通過分享自己對于知識學習的觀點方法而和同學、老師產生交流,通過對課堂內容的練習和解讀與教材發生聯系等,都是學生和他人發生情感共鳴的方式。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由于某個觀點或做法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認可和贊賞,也使得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知音”,有了情感共鳴,進而產生愉悅感。與公共準則的“共鳴”則指學生價值觀念與社會評價準則保持一致。例如,學生有時會感到背誦學習枯燥痛苦,但通過一些電視節目中的“腦力榜樣”,讓他們認可“記憶是一種很酷的技能”,就可以讓學生在背誦時超越枯燥感受愉悅,進而主動學習。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心理學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社會角色是社會對特定個體行為的期待。個體在滿足這種期待的過程中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從群體性來說,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期待自己被認同的。教師對于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都予以關注,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社會行為期待得到了滿足,使其愿意主動學習。從社會性上來說,個體總是希望自己成為群體焦點的,這就要求在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讓他們都有發言權、議事權、管理權,進而讓學生愿意主動承擔更多的學習活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