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口譯研究質量調查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郭 歌
摘 要:本文通過對2000―2005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多篇關于口譯研究的論文的調查,客觀地描述并分析了近幾年來中國口譯研究的質量及存在問題,從而為以后的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據,為相關的論文寫作提供參照。
關鍵詞:口譯研究 質量評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涉外事務與活動越來越多,為了有效、順利地開展各種區域性和全球性的交流,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多、水平更高的口譯服務。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也開始注重口譯理論的研究。近幾年來國內的口譯活動和口譯研究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本文通過對2000―2005年發表在《中國翻譯》、《上??萍挤g》和《中國科技翻譯》上的十八篇關于口譯研究的論文的調查,客觀地描述并分析了近幾年來中國口譯研究
的質量及存在問題,從而為以后的研究發展提供依據。
一、調查方式
“口譯研究質量”的調查從口譯研究論文的三個方面進行較為客觀、詳細的分析:理論框架與文獻綜述、研究問題、研究方法。
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2000―2005年發表在《中國翻譯》、《上??萍挤g》和《中國科技翻譯》上關于口譯研究的論文。登陸中國期刊網,在“檢索項”處選擇“刊名”,“檢索詞”分別輸入“中國翻譯”、“上??萍挤g”和“中國科技翻譯”,時間范圍設定在2000―2005年并檢索。檢索完后再把“檢索項”和“檢索詞”分別改為“主題”和“口譯”,在結果中檢索,選出72篇作為研究對象。限于篇幅,本文對72篇論文進行二次抽樣,再抽取十八篇作為本文的調查對象。
我們以這三本期刊為調查對象,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它們是翻譯類的專業期刊,可以保證有充分的研究對象;
2.它們是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質量有保證,也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二、主要發現和討論
本文對18篇論文進行了具體分類:12篇宏觀研究類論文;3篇技巧研究類論文;3篇教學訓練類論文。對這些論文的各個部分進行詳細分析。
(一)理論框架與文獻綜述
科研論文與學位論文不同,不需要有詳盡的理論框架和文獻綜述。因此,調查發現有50%的論文都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和詳細的文獻綜述,都只是在引言部分引述一些理論家的原話或是著作,沒有詳細闡述理論依據。對于其他學者在同領域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一筆帶過,沒有進行透徹分析。另外50%的論文則有較為詳細和系統的理論框架和文獻綜述,有的甚至將這一部分單獨列出。
討論:雖然學術論文對理論框架和文獻綜述沒有要求,但是在論文中略去這一部分就會顯得理論基礎不足。零散地引用一些理論家的觀點會讓讀者造成混亂,也使文章顯得沒有邏輯、章法,所述觀點的可信度就會降低。相反,充分的理論陳述和文獻綜述會讓論文結構一目了然,讓讀者了解文章所做研究的基礎和背景,從而使該研究的價值不言而喻,文章也更科學嚴謹。
?。ǘ┭芯糠椒?
十八篇論文都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大部分運用本國實例論證國外口譯理論或其他理論在口譯實踐和教學中的可行性,或對這些理論進行“規定性”評估與批評,沒有進行實地調查、取樣的實證研究。多數學者在口譯研究中偏愛基于個人經驗、他人經驗、二手數據、“引進”數據(或經驗)的議論分析、歸納總結和批評建議,以致研究方法重復。
討論:在近幾年國內的口譯研究中,實證調查類研究嚴重短缺,占主導地位的是經驗總結性和歸納思辨性研究。重事實、重調查、重描寫的思維范式應是現階段乃至相當長的時間里口譯研究的目標取向,這是因為:(1)在我國,源于調查的第一手數據還遠遠沒有積累到建立系統口譯理論所需要的數量;(2)基于實證研究的口譯理論對口譯教學更具現實的指導意義。(劉紹龍,王柳琪,2007:37-40)
(三)研究問題
抽樣的十八篇論文中,明確提出研究問題的只有六篇。例如李芳琴在《論口譯記憶策略》中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在整個記憶系統中,信息是怎樣貯存和提取的?信息處理的核心過程是什么?它對于譯員記憶信息時所采用的心理策略有何啟發?”并在研究過程中一一進行了解答。其余十二篇論文沒有明確提出研究問題,但讀者可從大部分文章的結論處作者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總結中歸納出該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討論:就現有研究問題的文章來看,問題的相關性和內部效度都較高,起到了明確研究目的、指明研究方向的作用。但有些文章的研究問題提得不夠全面、不夠新,這也和這些文章所做的文獻綜述不夠系統有著必然聯系。沒有明確提出研究問題的論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只能從文章題目和結論部分對該篇論文的研究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很籠統的了解,不能讓讀者在仔細研讀論文之前就對研究的各個環節、目標、待解決問題有宏觀的把握。
三、分析與建議
鑒于我國英語口譯研究的上述現狀和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1.我國的口譯研究多停留在論證外國理論的層面上,今后的研究應該轉向自主理論創新的方面。加強多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口譯研究突破語言學理論的框框,加強和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結合,體現跨學科的特性,使研究趨于多元化,有利于口譯理論的創新。
2.由于客觀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的口譯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多是定性的描述,很少有定量的分析。論文邏輯性不強,論述偏于主觀。今后的研究應朝著更客觀、更科學的定量研究方向發展。一個精確的數據要比整段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實證研究是我們的弱項,但同時也是國內口譯研究和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應逐步向這個方向靠攏。
3.從和國際接軌的角度來看,國內的論文寫作受到漢語語言形式的影響,多數具有形散意合的特點,邏輯不夠清晰,通常都沒有明確的研究問題,讓讀者在閱讀時總是一頭霧水,直到看到結論部分才明白文章的研究目的。這樣的論文很少能在國際性學術刊物上被采納。而觀察國外同類文章,它們都具有邏輯清晰、注重客觀數據的特點,這正是國內論文欠缺的地方,也是以后論文寫作應當努力的方向。
4.就研究對象而言,調查發現,在近五年的抽樣文章中,多是對翻譯結果、翻譯技巧的描述性或規定性研究,而較少有對翻譯過程、翻譯心理的剖析。我們認為,把翻譯過程作為口譯研究的對象要求研究者的研究視野不應局限于譯者的翻譯素質、翻譯質量等方而。翻譯的內在過程決定翻譯的外在結果。因此,今后的口譯研究應更多地著眼于對口譯工作者的心理狀態和條件、雙語轉換的內在過程和神經心理機制的探索和研究。其次,以高水平口譯工作者和口譯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差異、對比研究也是未來口譯研究需要加強和重視的領域。(劉紹龍,王柳琪,2007:37-40)
結束語
本文對我國近五年的口譯研究質量作了初步的抽樣調查和描述分析。盡管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和相關分析可能因抽樣樣本的局限和誤差而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我國近五年口譯研究的現狀,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審視我國口譯研究質量和論文寫作的路徑和方法,并為今后的同類研究展示了可供參考的依據。我們期待著我國的口譯研究者能高度重視口譯的科學研究,并能在口譯的研究類型、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劉紹龍,王柳琪.近十年中國口譯研究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1).
[2]王恩冕.“口譯在中國”調查報告[J].中國翻譯,2005,(3).
[3]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2005,(7).
[4]周青.變譯理論與口譯探微[J].中國科技翻譯,2005,(8).
[5]陳菁.從Bachman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看口譯測試中的重要因素[J].中國翻譯,2002,(1).
[6]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J].中國翻譯,2003,(1).
[7]張吉良.交替傳譯與同聲傳譯辨[J].上??萍挤g,2003,(1).
[8]萬宏瑜.解讀圖表――另一項重要的口譯技能[J].中國翻譯,2004,(3).
[9]呂世生.科技口語策略選擇與操作問題[J].中國科技翻譯,2004,(5).
[10]楊英明.口譯的思維方向性探微[J].中國科技翻譯,2003,(5).
[11]侯國金.口譯的語義結構起伏性[J].中國科技翻譯,2003,(5).
[12]曾文雄.口譯的語用流利性[J].中國科技翻譯,2002,(11).
[13]安新奎.口譯的預測機制管窺[J].中國科技翻譯,2001,(8).
[14]陳振東,黃櫻.口譯中的模糊信息處理[J].上??萍挤g,2004,(1).
[15]趙軍峰.論口譯的翻譯單位[J].中國科技翻譯,2005,(5).
[16]汪滔.論口譯的跨文化語用失誤[J].中國科技翻譯,2002,(2).
[17]李芳琴.論口譯記憶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04,(11).
[18]秦紅.商務談判口譯的語用等效[J].中國科技翻譯,2006,(8).
[19]陳振東,張珊珊.釋意理論關照下的口譯與口譯教學[J].上海科技翻譯,2003,(1).
[20]肖曉燕.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J].中國翻譯,2001,(3).
[21]萬宏瑜,楊承淑.同聲傳譯中順譯的類型與規律[J].中國翻譯,200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1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