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視角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艷欣 韓仁生
摘 要: 后現代主義在20世紀后半葉流行于西方的哲學、文化領域,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廣泛的討論。本文在簡述后現代主義特征,以及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啟示下,提出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目標多樣化、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改變師生關系和教師的作用、設立開放性的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 改革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騰飛和互聯網的發展,全球化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現實。世界政治、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為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否定“中心”和“統一性”等觀念及其賴以構建的二元對立的“世界模式”,以主張“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為本質特征的后現代哲學思潮已經逐漸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院校作為思想領域的前沿陣地,首當其沖地受到了影響。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處于新時期的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因此,應在后現代主義視角下透視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從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尋找一些有益思想,改革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科建設,以促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
一、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數量的增加,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等等,致使研究生教育出現了較多的問題。
(一)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高等師范院校的很多學生攻讀研究生的目的不明確。一些學生選擇考研并不是因為喜歡從事科研工作,而是盲目跟從近年來的“考研熱”――看別人讀研,自己也讀研,缺乏對自己的正確定位和認識。[1]
2.讀研期間,許多研究生沒有養成自覺思考和不斷提出問題的習慣,仍保留以聽課考試為主要環節的本科時期的學習模式,過于依賴導師,思路局限,不愿發現問題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科研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3.高等師范院校的部分研究生把讀研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和逃避就業壓力的途徑。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只求能畢業就好,缺乏刻苦鉆研的動力,影響了研究生的整體素質。
(二)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與導師的比例加大造成的問題
1.研究生的規模在急劇擴大,而導師的數量并沒有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增長,這就出現了一個導師帶十幾個,一些熱門專業的導師甚至帶幾十個研究生的情況。
2.研究生數量增多,導致導師的課題不夠,無法給學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
3.研究生數量增加,加之自身時間和精力有限,很多導師無法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具體指導,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自己摸索,在科研的道路上常常走彎路,耗費精力。
(三)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夠
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出現質量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夠。大部分研究生還是習慣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現成的知識,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對教師授課的內容提出問題的能力;許多研究生傾向于將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簡單地重復或移植到自己的論文中,或者將前人的研究成果稍加推演或論證,或者證實已有成果的正確性,論文中很少或根本沒有自己對課題獨到的見解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這樣就使得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新性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2]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包括以下幾點。
1.科研實踐參與度低。因為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是極為重要的途徑。
2.國際學術論文數量偏少。因為學術論文的數量因其較強的客觀性而成為衡量高校知識生產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3.學術成果質量不高。因為真正表現一篇論文內在價值的是它的被引用次數。
4.原創性成果稀少。
(四)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課程設置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學位課程的設置上存在本科化的傾向,[3]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程設置內容陳舊,不能夠有效地追蹤學科發展的前沿。
2.課程設置門數偏少而課時數偏大,影響了課程設置所應覆蓋的范圍,使許多應該開設的課程因課時和開設門數的限制而不能開設。
3.課程講授仍然像給本科生上課,缺乏讓學生參與和研究的機會,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不一致。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啟示意義
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影響到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它使國家由“大眾學校教育的潛在壟斷提供者”變為“通過市場使消費者有權選擇教育,國家構建了一種允許多樣化、選擇、自由的消費者的制度理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育內容和結構多樣化了,內容成為一種即時生產,學校成為愈加開放的場所。[4]因此,針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后現代思潮對其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現代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培養多樣化的目標人才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主張用統一的手段達到統一的目標,而現代教育卻要求培養多樣化的目標人才。與此同時,后現代主義思潮正是以“非中心化”、“多樣化”為本質特征,所以,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們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現代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培養創新的人才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為了提高考試分數,大大削弱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后現代主義思潮則主張多元化、非中心化,要求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基本素質。所以,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現代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要求改革課程體系
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在受物質世界因果關系觀念的影響,屬于傳統的封閉的課程體系。而現代教育卻要求實行教師精講和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應該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并輔以學生自學、查詢文獻、科學研討、總結提高等多種教學形式,這樣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認知視野,提升其學術水平。后現代主義思想則正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啟示
隨著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的迅速蔓延,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必然呼喚著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深刻變革。
(一)培養目標多樣化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支撐思想主要是理性主義,它認為個體有一個普遍的本質,因而主張用統一的手段達到統一的目標。而后現代主義則認為,學校應采用寬泛的態度,如不是僅依據政府的決策或某一種教育觀來決定培養目標,而是通過全校教師的熱情參與并考慮到眾多的具體因素來決定。其中,偶然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教育仍可注重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但并不強求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目標也可培養‘片面發展’的人,即符合學生自己的特質和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5]因此,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要轉變培養理念,實施全方位的人才培養策略。[6]
1.以質量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首先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本質要求,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從事創造性研究的素質。其次要把教學和科研作為研究生教育相輔相成的兩翼,使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相結合、相統一,作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2.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策略。人才培養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校生源就好,學生綜合素質就高,培養質量就能得到保證,學生就業就容易。
3.以實用為導向的專業知識人才培養??斩吹睦碚撝R傳授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學生,惟有進行以實用為導向的專業知識傳授,才能培養出適應能力強、進入角色快的人才,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以專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如果研究生能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完成職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那就可以縮短畢業后進入專業化人才梯隊的時間,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們要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通過模擬場景和具體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職業判斷技能、項目管理技能和溝通技能等職業技能,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要是沒有能夠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力的人,社會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币虼藨訌妱撔履芰Φ呐囵B,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體現后現代主義多元化、非中心化、零散化的思想。
1.進行創新意識教育、創新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打破思維定勢,使學生從傳統教育模式的思路框架中走出來,創造性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加強能力培養。多采用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精心準備,踴躍發言,敢于提問,虛心請教,發表不同看法。
3.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學用結合,學以致用,能解決教育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和指導教育實踐工作。
(三)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在校期間,應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體現后現代主義的“非中心化”、“多樣化”的思想。
1.具體科研能力的培養,包括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實驗技能、論文寫作能力等。
2.科研管理能力的培養,包括協調組織、合理分配資源能力等。
3.要堅持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學術論壇。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定期邀請中外名家學者作學術報告和講座,營造學術氛圍,提供學術信息,開拓學生學術視野。定期舉辦學術論壇,有助于本專業和不同專業研究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挖掘學有所成研究生的潛力,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堅實基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7]
(四)改變師生關系和教師的作用
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師認真講學生努力學、記。后現代主義思想認為,在科學技術影響下,知識傳輸的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地位盡管不會由電腦完全取代,但教師發揮作用的重點和方向已不同于傳統的教師了,知識的本質不再是真理、技能和信念,而是“信息”?!敖淌跁r代”已經成為歷史。教師的工作在于“轉化智慧”。[8]教師成了在學校教育領域生態圈的管理員,學生在這個生態圈中接受信息,在與教師的對話過程中增強溝通能力和文化讀寫能力。在重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從外在于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在情景內是領導者,在情景外是專制者。
(五)設立開放性的課程體系
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受物質世界因果關系觀念的影響,屬于傳統的封閉的課程體系,其中泰勒的課程模式便是封閉性的課程體系的典型,該模式將預先精心選擇的課程目標置于核心的地位。而后現代的課程觀是構造主義的,更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和自動生成性。課程內容的開放性意指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基本詞匯,這些內容都有豐富的變式或多種可能性的解釋,同一課程內容之間、不同課程之間都可以通過對話加以溝通,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像現代性下的課程觀那樣有壁壘森嚴的鴻溝,同時還要有螺旋式的發展框架。
參考文獻:
[1]王淑華,戴慧,李大勇.擴招后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7,23,(3):37-39.
[2]吳宏翔,熊慶年,顧云深.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J].發展戰略研究,2005:32-36.
[3]劉世清.我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3,(2):58-59.
[4]胥永華.淺談后代主義思潮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影響[J].教育論壇,2002,11:3-4.
[5]羅三桂.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5,(3):14-18.
[6]王世偉.擴招后我校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幾個現實問題與應對策略[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2):86-89.
[7]劉德華.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J].大理師專學報,1999,(1):46-50.
[8]譚永梅.教育系研究生培養質量現狀與改進[J].高教論壇,2003,(2):136-1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6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