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時代我國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與創新型社會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急需實現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借鑒美國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將協同創新體系各要素貫穿于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全過程,探究高校工科研究生培養機制建設,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內涵發展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但對照新時代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現行的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急需創新。協同創新中心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多個組織以共同的創新項目為紐帶,通過整合各自相關優勢資源,建立人才、資源、知識和技術共享機制,為實現創新目標而構建的創新平臺。在工科研究生培養中運用協同創新機制能夠快速實現培養模式變革。
1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
當前,隨著研究生教育的大規模擴招,受經濟和社會發展功利化趨勢的影響,生源質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導師和學生多是一路從學科教育體制中走過來,大多對產業發展、企業創新和社會真實需求不熟悉。我國工科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工科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著課程教育理論化、研究方向實驗化、研究成果論文化。這種由高校作用獨立主體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普遍缺乏原創精神和應用創新能力,人才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與創新型社會需求脫節。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陸續推出“863”計劃、“973”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的科技專項計劃。2012年實施的“2011計劃”是專項鼓勵高校與產業協同創新的一個具體計劃,這標志著我國在科學研究協同創新意識和行動方面開啟了新的篇章。然而這項協同創新發展計劃的著眼點主要在于科技研究方面,對人才培養的關注較少。長期以來,我國高?;旧鲜强空畵芸詈蛯W費收入來維持運轉,企業主要是通過對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獲得收益。資源配置獲取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兩者運行模式和價值觀的不同,高校所提供的產品更具有一般性,而企業要生存就需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創新。企業在產品研發和生產第一線,與市場關系密切,緊緊掌握著市場需求。由于企業參與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機制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壁壘,企業并沒有真正走進高校研究生培養體系中。在不同體系下相對獨立運行的高校和企業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發揮兩者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各自作用,需要完善的協同創新機制。
2美國高校協同創新體系對人才培養的啟示
為應對世界科技競爭,提高核心競爭力、塑造科學技術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實施了科學技術中心(STC)計劃。STC將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工業企業資源整合起來,共同促進科研、教育和優勢資源的協同,極大程度地促進知識在三個組織者之間的有效轉移,實現科研成果快速轉化。STC十分注重研究生人才培養,鼓勵科學研究主動融入到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中,培養出一批杰出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美國硅谷建立的產學研“聯合創新網絡”以及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科技園在這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研究型人才培養中也樹立了典范。
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依據組建方式可劃分為6種,即大學科技園模式,企業孵化器模式,合作研究中心模式,契約合作研究模式,咨詢協議模式和技術入股合作模式。其中,美國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普遍采用契約合作研究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各參與主體以簽訂契約的形式共擔風險、分享利益。這種模式既可以使大學獲得企業的資金支持和市場信息,又能保持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較高的獨立自主性,深受大學喜愛。
對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表明,協同創新是大學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有效途徑。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化工程,要求高校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加強不同學科、不同高校和企業間的互動交流,為研究生開展面向市場需求的應用研究提供廣闊空間。只有在協同創新機制下,實現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多層次、立體式的創新型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
3協同創新機制下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針對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將協同創新機制應用到工科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院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協同體系,見圖1。
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是“校+?!焙汀靶?院(研究院)”,合作方具有共同的科研目標,能夠建立以“科研項目”為中心的穩定合作關系,進而帶動人才的聯合培養,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發展“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合作平臺。在為企業解決問題時,在“校+?!焙汀靶?院”合作者間尋求幫助。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始終面向終端需求,讓研究生成為科研創新活動的主體,通過引進吸收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構建研究生、導師、方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和人才培養合作體卓越研究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將上述協同創新體系運作機制貫穿于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需要在研究生招生環節改變單一考試,增加復試環節的比重,將工科基礎科學素養與專業創新應用能力作為兩個重要維度來考核。在培養目標確定,培養內容設置,實施平臺搭建,保障措施制訂和評價機制建立中,充分利用“政+企”“校+企”協同培養機制,形成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實施的科學鏈條,見圖2。
3.1確定清晰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過程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決定著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方向和規格。在確定培養目標過程中,學校要進行深入調研,采取調查問卷和專家咨詢會的形式,將行業產業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最新需求充分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中,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專家小組,吸收企業專業人士為培養目標把脈。
3.2設置合理的培養內容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課程設計和開發需要根據培養目標體現專業特色。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采取模塊化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特色應用訓練”方式,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的原則。專業基礎課應著重于拓寬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提高研究生專業技能水平;專業選修課程設置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方向來選擇;特色應用訓練課程主要是讓學生走進企業,結合企業面臨的技術問題選題,促進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學制設置方面,采用“1+1+1”模式,即1年的基礎課程學習、1年的學術論文寫作和1年的企業聯合培養,通過與企業的協同培養,達到“1+1+1>3”的目的。 3.3構建立體的實施平臺
依托協同創新中心,與校外多家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研究生提供跨學科學習與實踐機會。吸納企業專業工程師進入導師組,形成專業導師團隊,為研究生配備“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企業導師可以為研究生帶來企業技術需求,為研究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雙導師共同參與研究生指導,全程參與研究生工程設計開題、中期檢查和答辯等環節。真正實現高校、企業和科研單位的深度融合,建立研究生培養的良性互動機制。
3.4完善協同保障措施
協同體系中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這四大主體都要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使其成為聯系協同創新各主體單位之間的紐帶。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應在協同創新中主動作為,以積極開放的姿態主動對接協同的各個主體,促進協同各方的有效銜接。政府著眼于國家基礎學科和頂尖技術創新制定科技人才培養的長遠規劃,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引導、激勵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結合產業發展特點,深入開展產學研結合工作。企業著眼于發展需要,積極建立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機制,不僅是單純的購買技術或專利,而是站在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面向行業發展方向,積極融入高校協同創新體系,主動向高校及科研院所借力,開放企業資源,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盡到社會責任。
3.5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目前,我國己基本建成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立體評估監控體系,但是這種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評價體系,從評價指標的設定到評價過程的實施主要是以學科、學術評價為中心,企業參與度不高,還不能客觀反映人才培養質量在社會需求中的真實情況。企業和社會是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人才的最終接收者和利益相關者,因此引入企業和社會對人才培養效果的評價至關重要。工科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效果評價考核要改變傳統的以高校教授研究生課程的專業教師和研究生科研導師為主的單一狀態,形成高校、用人單位、教育主管部門、專業評估機構等協同互動的人才教育質量評價反饋機制。高校根據各方面的評價反饋及時在培養目標、培養內容等方面做出調整,以更快地適應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要。
新時代我國推動科技創新需要協同創新思維和行動,將協同創新機制運用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提高人才教育質量,拓寬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視野。通過政產學研協同合作,為社會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能夠適應企業環境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