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立足產業長遠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才質量為目標,建立由企業和社會參與的動態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評價機制以及人才激勵機制,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最為有效教育教學方法。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高等院校
1理論基礎
協同理論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處在復雜開放系統中的眾多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和影響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就是所謂的協同效應[1]。協同效應在教育系統體現尤為明顯。教育系統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其內部的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對教育系統自身產生放大影響,即“1+1>2”的效應,這在現代教育理論中被稱為協同教育。2012年5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于2012年聯合召開工作會議,正式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該計劃是在協同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國情制定的一項富有深遠意義的教育戰略[2]。協同創新教育戰略有針對性的指出了發展協同創新的教育改革方向,打破關起校門搞教育、科研的局面,改變高校教育、科研脫離行業、產業需求的現狀,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高校為主體、以政策支持為依托的協同創新的育人戰略。該戰略為協同創新主體的高校走向內涵式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同時也促成了新型合作機制的建立,助推我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2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2025年我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飛躍,我國需要加快步伐推動產業轉型、產業升級、以質增效,協同經濟結構中各要素,優勢互補、互動聯結,發揮各要素的力量,集體創新,以協作的方式促進創新的內生式經濟增長[3]。在此時代背景下,建設一批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是當前國家賦予高等學校的緊迫和重要任務。因此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戰略意義重大。
首先可以促成新型合作機制的建立。產教融合合作各方會以優質的創新資源展開合作。高校優秀人才會在新型教育體制和企業合作機制的引領下獲得滿足行業和企業需求的創新成果,然后通過行業鏈將這種良性的合作機制輻射到其它產業,從而產生新型合作機制。
其次可以帶動高校內部教育體制改革及教育策略的完善。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可以促使高校調整教育結構,完善專業建設,促進校內學科融合,同時客觀上為教師提升師資水平提供了平臺。在產教融合創新機制作用下,淘汰陳舊的教學內容,補充滿足行業和企業技術需求的教學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開放辦學,擴大合作,擴大高校國際影響力。因此走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高校必然的選擇。
第三,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我國已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很多有識之士以及深刻認識到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是企業賴以生存的保障。新技術帶動經濟的發展速率會以指數的方式遞增,同時新技術的更迭速率也是驚人的。企業僅僅靠自身的研發團隊、研發能力、研發平臺很難應對瞬息萬變的外界競爭形勢,只有走創新驅動技術進步、協同創新這條道路才是企業最終出路所在。
因此產教融合協同創新育人戰略意義重大,它不僅能促成新型合作機制建立,培養高素質的拔尖人才,而且會變以前的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中國產量為中國質量,中國產品為中國品牌。
3、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
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依賴于技術的創新和升級,而企業間競爭又推動著技術創新,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過程正是通過創新人才的作用才得以實現。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力軍,是協同創新的主體,擔負著引領科學技術前進的重擔。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人才的培養關乎中國走出“以市場換技術”的老路,走向以創新求發展的新路,可以說,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教育機制是培養優秀“雙創”人才的最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立足產業長遠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由企業參與的動態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進行,社會、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促使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在不斷的進行變革。以區域產業定位為目標,立足產業的長遠發展,面向行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依托高等學校與行業結合緊密的優勢學科,以市場為導向,與骨干企業密切聯合,開展由企業參與的各項組織的創新活動。根據企業制定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標準,動態的調整培養目標。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將教學改革逐步的滲入到各個教學體系的環節中,從而實現動態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的實現。
?。?)立足高校長遠發展,以人才質量為目標,建立社會參與的人才質量評價機制。隨著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入,過去由教育行政部門扮演的“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角色的評價方式,已經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嚴重脫節,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用和質量已經關乎高校長遠發展的大計。引入行業、市場、企業、社會等多方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共同參與人才質量評價,不斷完善人才質量監控體系,建立高校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高校人才質量培養科學評價體系。
(3)立足開放競爭謀發展,以政策為指導,建立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高校自身應營造開放、競爭的良性發展環境,加大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促使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的有機結合,以國家政策為指導,拓寬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技術方面的優勢,推動企業更好地實現科研成果到現實生產力的轉換。然后要在同一協同中心下不同的高校之間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建立科學完善的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比如對于參與跨學校選課、學分互認等優秀人才予以學分優惠政策,以及加大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建立各類人才獎勵制度,激勵人才服務企業,服務行業,從而實現以人才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蘭英,陳鑫.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理與模式研究——以中小企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2):103—107
[2]王超.地方高校推進協同創新戰略的思考與實踐一一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J].科學管理,2015(29):12—13
[3]孫福全,申強.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0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