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對構建職業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實踐教學目標導向、組織管理、資源優化、機制創新、制度保障五方面,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推動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人才培養定位偏離創新創業特色、教師業務水平未達“雙師型”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改革和發展,促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目標的實現,應促進高職院校建立目標導向明確、組織管理靈活、資源優化配置、管理機制創新、制度保障到位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增強辦學特色。
一、實踐教學目標導向
2017年12月,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8年2月,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在國家大力倡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抓住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歷史機遇,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的指引下,將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職業素養好、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人才,并根據總體目標,制定不同階段、不同環節、不同承擔主體的目標體系,確保實踐教學的目標明確。
二、實踐教學組織管理
高職院校應在組織策劃、過程控制、反饋考核三個階段,靈活選擇組織管理方式,科學運用組織管理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組織管理效果。
?。?)實踐教學組織策劃階段。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一般由教務處牽頭,由學生處、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多部門參與,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一些高職院校還專門設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在實踐教學組織策劃階段,應在總體目標的指引下,統籌規劃實踐教學計劃、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場所、明晰各單位各部門權責、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確保實踐教學有序進行。
?。?)實踐教學過程控制階段。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可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也可在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校內實踐基地便于師生及時交流信息,方便管理而且較為安全,但其實踐軟件等資料更新慢,難以對接實際會計業務,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校外實踐基地對學生進行生產和實際工作培訓,是高職學生“零距離”接觸實際職業技術崗位的平臺,在實踐效果上與校內實訓室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不利于教師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企業的信息也不能及時反饋給學校,導致信息不對稱,而且不便于管理,因此,實踐教學的過程控制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應出臺相應制度辦法,加強實踐教學,特別是校外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反饋考核階段。實踐效果是檢驗實踐教學質量的準繩。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及結束后,都應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反饋和考核。因此,應建立實踐教學信息交流平臺,暢通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的信息交流通道,及時反饋實踐效果,適時調整實踐教學方案。同時,建立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以科學的方法、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客觀、綜合地考評企業、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效果。
三、實踐教學資源優化
(1)“雙師型”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立。推動企業、高職院校共建“雙師型”實踐教學教師隊伍。一方面,政府和高職院校根據實踐效果,對參與實踐教學的企業技術、管理人員發放津貼,并對有突出貢獻的企業技術、管理人員頒發榮譽證書。同時,將參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納入企業人員績效考核。還可以聘請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高級會計師擔任學校兼職教授,將行業、企業最新的財稅政策和實操經驗引入課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制定校內專業教師進入企業鍛煉的管理辦法,支持校內專業教師進入企業,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新態勢,積累實踐經驗,鍛煉實踐能力。通過企業和高職院?!白叱鋈ァ⒁M來”的人才合作,雙方人員以工作室或項目合作的形式組建“雙師型”師資團隊,能合作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財稅問題,實現共贏。
?。?)配套實踐平臺和實踐基地建設。大智移云時代下,傳統會計正向業財融合的智能會計轉型。高職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引進先進的實踐平臺,促進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管理。例如,把會計工廠引入學校,使校內實踐基地緊密結合實際會計業務,讓學生突破企業財務保密性限制,零距離接觸職業崗位和核心業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口會計專業實踐,學習多元化企業經濟業務,增加實踐教學深度,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理實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為優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資源配置,應建立理實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在設置完整的理論課程的基礎上,應設置全面的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財經基礎技能、財務會計、會計信息化、成本會計、審計、稅收、企業經營沙盤、企業資源計劃、統計等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互為補充,但相互獨立,形成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
四、實踐教學機制創新
?。?)價值共創機制。為改變目前“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態,深化產教融合程度,應建立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四方聯動的價值共創機制。政府方面,首先,應積極制定相應的政策辦法,落實財稅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其次,出臺相應政策,把校企合作業績,作為優秀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第三,簡化審批流程,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踐基地。第四,設立培訓專項基金,支持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方面,加大宣傳產教融合力度,逐步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企業文化。高職院校方面,探索創新機制體制,吸引企業參與辦學。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三方還應共建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促進個人、組織和社會在長期的學習、生產和創新實踐中獲得技術技能的遞進、積累和傳承,實現互利共贏。 (2)互推共聘機制。建立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互推共聘”機制,暢通高職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雙向兼職通道。企業和高職院校互相推薦、共同聘用實踐教學“雙師型”教師團隊,在高職院校校內、校外實踐基地開展靈活多樣的指導,定期通報表揚職教名師、職業院校學生,營造尊重勞動、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社會氛圍。
?。?)協同育人機制。協同育人即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各類育人主體的作用,最大化教育工作效能,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需要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等育人主體之間的協同聯動,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政策制定、平臺搭建作用;發揮行業組織指導者、服務者和評價者的作用;發揮企業作為積極的參與者的作用;發揮高職院校的核心主體作用,以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構建共享共榮的資源配置機制、互利共贏的需求動力機制、規范有效的動態協調機制、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機制等,搭建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的協同育人平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競爭激勵機制。完善實踐教學的競爭激勵機制,應從政府、企業、高職院校等多個層面進行。政府層面,出臺相應政策,把校企合作業績,作為優秀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并進行相應的稅收減免。企業層面,建立與高職院校的協同育人機制,高效、低成本地培養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學校層面,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實踐教學競爭獎勵相關制度,設立大學生實踐專項獎學金,切實調動教師、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實踐教學制度保障
?。?)政府層面。政府應健全學生到企業實踐的制度,要求規模以上企業按職工總數的2%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并將企業接納學生實踐作為企業參與優秀示范企業評比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企業應承擔的一項社會責任。而且,企業因接收實習學生產生的合理必要支出、職工教育經費支出,應依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進行扣除,以此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深化產教融合程度,加速產教融合進程。
?。?)企業層面。為了調動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企業應制定實踐教學激勵考核制度,設立專項資金,對參與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突出的企業技術、管理人員頒發榮譽證書、發放獎金,同時,將參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效果納入企業人員績效考核,從而將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參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制度化、常態化。
(3)高職院校層面。為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水平,高職院校應制定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如《實踐教學管理辦法》《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實踐教學激勵考核制度》《校外實踐安全應急預案》《實踐學生行為規范》《實踐學生考核要求》《實踐學生違紀處理辦法》等制度辦法。
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學會技術,形成技能,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團隊精神和職業道德,有利于學生把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有利于企業早發現人才、快培養人才、多儲備人才,也能促進高職院校培養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形成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四方聯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參考文獻
1.程慧玲.成本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價值創造為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新會計,2017(10).
2.徐暢,解旭東.產教融合視角下職業教育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教育與職業,2018(19).
?。ㄘ熑尉庉嫞禾m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