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職校會計專業產教融合的可行性,針對目前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探討五年制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從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提升到培養工匠型人才,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人才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職;會計;產教融合;工匠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95-2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謀生能力及促進就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國家一是大力宣傳“工匠精神”,注重培養學生“強于實踐、勝于操作”的能力,加快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術、豐富管理知識、知曉行業法規”,縮短與崗位能力要求的磨合期,形成注重教學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二是注重,培養“工匠型”教師,滿足企業對高技能高水平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三是深化產教融合。因此,對我校來說,培養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匠型”人才,是創新五年制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培養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傳統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多年來,職業教育過度強調促進就業,而忽視了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雖然要成為社會認可的高級工匠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必須要靠企業長期的培訓,但是“師傅領進門”,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的良好素質和能力,是特別重要的根基。
1.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步調不一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進而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尤其是工匠型人才的大量匱乏嚴重影響產業的發展。產業的不斷升級導致行業與人才培養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模式單一,主要以理論為主,通常是先進行理論教學,再進行實踐訓練,問題在于會計專業實訓的資料失真,跟不上目前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會計實訓內容已經嚴重滯后,很難適應企業實踐工作情境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的處理。二是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向,世界經濟的快速變化,新型網絡商業的大力發展,使得企業對財務人員提出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一名適應新變化的會計人員能在出納會計、成本核算、報表編制、網商物流等綜合崗位上游刃有余,而傳統的會計培養模式使會計畢業生不能滿足一職多崗的企業需求。
2.人才素養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巨大
當前經濟形勢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會計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我校會計專業自1978年成立,每年有250名左右學生畢業,而真正從事會計崗位的不足50%??梢?,會計畢業生是否能勝任企業會計實際工作,企業單位真正急需怎樣的會計人才,如何完善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教育?以上問題有待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為了更好地探究以上問題,我校曾專門開展會計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調研,旨在掌握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核心需求,包括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等必需,挖掘暢通就業的多種渠道,探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同事下苦功完善會計專業教學標準,確保會計人才培養質量,對今后會計專業人才的教學培養起到示范指導作用,培養出更加適合市場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并在更廣泛地范圍內推廣創新模式。
二、產教融合視角下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建立會計與電商發展協調機制
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是人才需求的主體,專業必須為電商服務。因此,學校和企業應保持緊密聯系,會計專業教學應充分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行業企業的需求,不斷更新、豐富教材,使教學知識內容和技能培養更符合行業的要求。專業科組在原有教材資源的基礎上,應對企業生產運營進行考察,與行業協會保持專業溝通,與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人力資源、運營主管、生產總監進行深度合作,尤其是與合作企業溝通配合,開發配套專業教學材料。開發的教材應符合企業的運行現狀,符合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也應兼顧在教學上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學內容應兼顧實訓內容和目標。實踐內容豐富、易于學習,并能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教材,更能引起學生興趣,也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建立課程與崗位標準銜接機制
以促進課程體系、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為途徑,建立五年制高職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機制。根據會計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開展任務分析,建立相適應的課程改革機制,構建與會計職業崗位要求素質能力相一致的會計課程體系,重在以人為本,強調會計知識、專業素質、技能能力互相協調的人才培養和發展體系。第二,是積極推行“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以行動為導向,通過工作任務來完成學習,把“教學做”融為一體,強化學生的動手做賬的能力。最后,把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立德樹人,把素質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五年制高職的特點,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重視學生的會計專業綜合素質的提升,著重發展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就業與創業能力。
3.建立實訓基地產學融合機制
學校整合資源搭建創新實踐的平臺,以專業為紐帶,利用已有“財會與經貿實訓基地”的教學設備,吸引校外的合作單位,通過“請進來”的方法,請代理記賬公司的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組建人才培養聯盟。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提前認識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及早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工作習慣,實現學校所學與工作所需的一體化。實訓基地接納教師和學生到視野進行實習和操作,為學生提供“做和學”的專業學習實踐環境,鼓勵多到實訓室開展實際操作,既有利于師生及時了解企業單位的會計崗位最新需求情況,通曉企業所需會計崗位對員工提出的實際技能和知識要求,掌握相關行業政策變化和信息更新,有助于教和學的內容更有針對性。 4.建立“雙導師”教師隊伍校企共建機制
我們借鑒德國職校對專業教師的嚴格要求,具備職校教師資格的人員經過2年以上的工廠實踐,并經過“師傅”考試取得相應資格??梢詫I教師進行“學歷教育加企業實訓”的培養。專業教師定期去相關企業進行學習訓練,了解崗位的具體職責。校企共同組建由校內骨干教師與校企合作單位(如代理記賬公司、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制定相關實訓制度,明確指導專業教師的職務、責任和待遇。教學任務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雙導師”共同承擔。強化會計課程的理論、實踐、生產一體性,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的教學方法,由會計專業教師全權實施教學與考核評價;合作單位的會計課程以技能時間為主要內容,強化會計崗位做賬等技能訓練和誠信職業素養的培養,由企業會計指導教師全面組織教學實施與考核評價。嘗試建立會計專業教師輪流培訓制度,讓每個教師都有機會參加企業鍛煉,完善專業教師定期學新培養機制。
5.建立師生技能大賽培訓機制
根據教育部有關競賽工作的要求,部署系部、校級師生技能大賽多個項目的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保證比賽的公正、公平性,達到以賽促教、促學的目的。技能比賽項目涵蓋高職學生會計專業的多個領域:會計書法、會計珠算、會計手工帳、會計電算化、沙盤設計等。采用師生同場競技的方式,鼓勵師生廣泛參與比賽。組織好技能大賽各項目的培訓工作,探索按照“會計師——教師——學生”結對子的模式,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不僅有教法展示,更有技能操作環節,提升教師及學生技能骨干人員的培訓效果,對促進師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技能起到積極作用。
五年制高職的人才培養是工作的重點,而產教融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重要途徑,在以后的實踐中如何深化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促進高素質勞動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更好地致力于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服務工作,培養全方位應用型電商化會計專業人才,是我們后階段需研究的重要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保持校企之間常態化的溝通,一方面可以準確地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職業學校以工匠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具備的敬業樂業、知行合一的價值取向融入人才培養的工作中,既適應職業學校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發展,同時也是中國制造轉型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楊京鐘,趙鑫泉.校企共育下的高職會計教育改革與實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2]劉艷春.基于社會需求探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J].知識經濟,2016(11).
[3]陳麓.關于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福州理工學院為例.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