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共育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智能制造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和高職院校對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對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共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高職院校要在產教融合基礎上提高人才職業素養培養、優化專業架構、加強科技轉換、深化現代學徒制等觀點。
  關鍵詞:高職教育;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共育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多部門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7項核心任務、5項重點工程”,全面打造先進制造業人才隊伍,任務包括:“加快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等內容[1]。
  “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產教融合”涉及的是產業層面和教育層面跨界合作的問題,涉及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產業發展同步規劃、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協調推進等深層次的問題,[2]如何實現“產教融合”合作各方優勢互補、協同協育人的良性機制,筆者結合教育教學經驗,與團隊成員進行了相關調研分析:
  一、調研設計與實施
  調研形式采用混合型調查問卷與網絡訪談等形式,調研范圍包括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青島地區先進智能制造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等12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部門或智能制造相關專業教師。
  二、智能制造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統計
  1、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15家智能制造企業中,高職人才占現有企業總人數的比例為:50%-60%有4家,40-50%有8家,30-40%有3家。預計在未來5年內,新招聘高職人才占總招聘員工的比例與現有比例基本一致。
  2、智能制造企業對高職人才職業素養要求前五項從高到低依次為:愛崗敬業、團隊合作、承受壓力、溝通交流、執行力。
  3、智能制造企業對高職人才職業技能要求前五項從高到低依次為:專業技術基礎、動手實踐、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
  4、智能制造企業對高職人才學科要求主要包括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技術、信息技術。
  5、智能制造企業已經在工學交替、在崗職工教育培訓、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與高職院校進行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6、智能制造企業希望在現代學徒制合作、科技成果轉換等方面加強與高職院校合作。
  三、高校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調研統計:
  1、高職院校主要通過媒體、參觀考察、行業協會、會議論壇等途徑對智能制造產業和智能制造企業進行了解。
  2、高職院校教師對智能制造產業和智能制造新技術了解程度為:22% 為非常了解,63% 為比較了解,15%為不太了解。
  3、高職院校與對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100%,《就業指導》課程100%,企業模范講座8%,企業參觀交流16%。
  4、高職院?,F有專業課程能與智能制造企業需求的主要差距在于:專業性太強、知識面太窄、創新知識和能力培養不足。
  5、建議通過建設智能制造專業群、修訂人才培訓目標、專業改革、修訂課程內容等方式減小高職院?,F有專業與課程能與智能制造企業需求的差距。
  6、高職院校與智能制造企業產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有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兼職教師、共建實訓基地、共同開發課程。
  7、37%的調查者表示參與過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或科技成果轉化,35%的調查者表示會嘗試參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或科技成果轉化,28%的調查者表示不會參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或科技成果轉化。
  四、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共育現狀分析
  經過調研發現,無論是智能制造企業還是高職院校都認為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一)在現階段,高職人才仍然是智能制造企業的主力軍,但是智能制造企業對高職教育的關注點,已經從原先的關注數量轉變為關注質量:企業首先關注的是人才的愛崗敬業等基本職業素養。而隨著95后甚至00后的高職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逐漸暴露出他們普遍缺乏吃苦耐勞、執著敬業的職業精神,甚至功利性嚴重等現實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首先注重學生的“德育”即基本職業素養的提升,在調查中,雖然所有的高職院校都已經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職業素質教育課程,但是這類課程通常由校內教師講授,與企業的實際要求有較大差距。
  (二)智能制造企業對高職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也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電氣、機電專業畢業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比較少,而智能制造行業綜合了電氣、機械、信息技術、自動控制等先進技術,因此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多學科基礎知識,同時要求學生在就業后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而被調查的高職院校多數還是采用傳統的專業區分形式,雖然在具體課程上和知識點上有所調整,但是在基礎知識的寬度上還是不能滿足智能制造人才的基本需求。
 ?。ㄈ┲悄苤圃焓切录夹g、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尤其需要大量科研和創新。企業與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進行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普遍比較缺乏。而高職院校教師因為自身知識結構和政策引導等原因,對于解決企業實際技術難題、參與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ㄋ模┞殬I教育實行集團化辦學既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又是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重要實現形式。高職院校與智能制造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試點人才培養等就業環節合作比較普遍,但是由于國家政策、企業自身利益等原因,智能制造企業與高職院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聯盟等深度合作的形式較少。
  五、筆者從高職教師的角度出發,提出以下高職教育與智能制造企業產教融合發展觀點   (一)高職教育要加強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職業素養教育
  “工匠精神”是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創新探索的集中體現,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企業模范講座、企業參觀學習、工學交替等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講解灌輸,并鼓勵學生參與企業、校內的技術比武,對學生進行考核和獎勵,使“工匠精神”成為學生的專業氣質,從而為高素質的人才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ǘ└呗毥逃m應智能制造產業變化,在專業架構和知識內容上進行調整。
  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的深度調研,打破原有的電氣、機電、模具、數控等智能制造專業區分,組建“智能制造專業群”,根據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要求將原有專業的課程進行專業融合,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訓室建設等方面進行優化整合,使學生牢固掌握電氣、機械、信息技術寬口徑知識,并更有創新意識,使之成為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ㄈ└呗氃盒Rㄟ^與智能制造企業的產教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并不斷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應結合國家“創新創業”相關政策,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宣傳和科學引導,聯合社會優質資源,激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熱情,獎勵高職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的橫向科研課題研究獲得合理回報,鼓勵更多智能制造人才走出校園,通過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平臺提供多方位高價值服務鏈條,為社會和企業、個人創造經濟效益。通過調動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ㄋ模└呗氃盒R粩嗌罨F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并與智能制造企業共同組建職業教育聯盟等深度合作。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高職教育與企業產教融合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發展,通過現代學徒制已經為智能制造企業培養了大批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本著“互利互惠、長效合作”的原則,與智能制造企業建立“職業教育聯盟”、“職業教育集團”等長效深入合作的形式,使產教融合的道路越走越遠。
  六、結語
  智能制造是中國邁向世界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要根據產教融合的基本原則從產業需求出發,不斷改革創新,培育社會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曉明 鄭麗梅. 制造強國戰略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解讀《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J. 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 2017(6):23-25,30.
  [2]王濤 胡占軍 王增春 侯巧紅 張濤 郭山國. 對接區域模具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模具制造, 2017(4): 85-88.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一般課題:“高職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共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710634)。
  作者簡介:趙?。?974-),男,山東青島人,副教授,研究方面為電氣自動化技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9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