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困境,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實現產教融合發展的路徑及對策,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人才培養鏈主動對接產業鏈發展,構建專業辦學動態調整機制,改革以往校企松散式合作模式,創新產教深度融合辦學體制,建立牢固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明確合作主體間的“權、責、利”,構建以“利益契合”為紐帶的治理結構和產教深度融合運行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提升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利益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5-0204-04
  1 緒論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相匹配、相適應,主動服務產業、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是高等職業教育核心的功能與價值。產教深度融合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在宏觀層面,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與區域經濟的產業整體發展規劃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在微觀層面,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要與企業的崗位需求、職業能力標準、生產過程相互銜接。近兩年來,雖然從國家到各省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產教融合發展的宏觀政策及意見,高職院校也已逐漸認識到產教深度融合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也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實現高職院校內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等與企業產品生產、提供社會服務等活動融為一體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儼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
  2 產教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不相適應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不顧自身辦學資源和條件,不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需求,不實際調研企業人才需求,熱衷于追逐熱點,追求規模和數量,專業設置帶有盲目性,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發展脫節,關聯度不高。一方面,傳統的辦學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專業在課程設置、辦學模式和師資力量上已不能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發展需求,專業集群不足,缺乏行業特色,對行業動態發展的研究存在缺失,學校不愿意脫離原有的“舒適區”進入專業改革的“陣痛區”,依靠自身的慣性力量調整難度大,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專業對口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高,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出現脫節,造成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不相匹配。另一方面,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即使高職院校在初期對市場人才需求做了正確的預測,開設了相應的專業和課程,培養對口人才,但是傳統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系統性特征,而技術升級迭代和產業轉型發展使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快,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仍然難以適應產業需求側的發展。因此,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需要政府、學校、行業協會、行業、企業之間建立有效的產教融合溝通機制,構建動態的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引導高職院校調整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向,使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產業發展相適應。
  2.2 合作機制不健全,合作關系不緊密,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盡管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專門為深化產教融合出臺了若干政策,也充分認識到產教深度融合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企業的參與度不夠,缺乏“產”的融入,實際運行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無法持續,大部分的產教融合僅停留在“在校培養、在企實習”的簡單層面,沒有真正實現“產教融合”。行業企業缺乏積極性的原因是多重復雜的,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企業對產教深度融合對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企業作為產業的主體,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經濟活動體,企業更關注短期內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無法獲取收益,無形增加了企業的資源和時間成本,企業參與培養的人才是否能給自己帶來長遠的效益無法估計,與企業追求的目標背道而馳。大部分企業認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而企業的責任和義務是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因此不愿意付出額外的成本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更愿意從市場上招聘合適的人才。
   其次,企業對目前高職院校所培養人才的技能認可度不高。企業在進行人才招聘時十分重視人才所掌握的技能與崗位匹配的程度,以減少再次培養的成本。而當前,由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較為封閉,校內的教育教學和科研活動與企業的產品生產和提供的社會服務需求脫節,缺少企業參與學生的培養和考核,缺乏企業參與設計和開發的具有較強操作性和針對性的項目,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理論知識較弱,實踐能力也不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差,企業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的技能不信任,難以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
   最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合作機制的缺失。政府部門作為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部門,有責任建立一套能夠有效推進政府、學校、行業協會、企業之間協作培養人才的機制,產教融合是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協作的綜合性工程。而目前產教主體之間缺乏牢固、黏合性高的組織平臺作為合作陣地,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關系松散、隨機性大、可持續性不強,很可能會因為某些突發事件使合作關系破裂,沒有修復機制,校企雙方也沒有高度重視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的構建,導致實施過程困難重重,最后流于形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2.3 合作主體間權責利不對等,缺乏利益均衡保障機制
   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起步較晚,在理論和制度保障層面已滯后于產教深度融合實踐所面臨的需求,雖然已出臺相關文件,但這些文件的具體性、明確性和全面性不夠,沒有明確各利益主體間的“權、責、利”,缺乏基于契約約束的利益均衡保障機制,實際層面缺乏可操作性。    產教深度融合涉及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等多元主體,各主體的權利、職責、目標追求、育人理念都不盡相同,都以自己的價值取向與行動作為出發點,沒有將合作各方擺在平等的位置,在合作過程中無法做到求同存異,實現多方共贏的訴求。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些合作主體的“權、責、利”不清晰、利益訴求不對等,進而引發合作關系中權利爭奪、責任推卸、自己利益唯大等不良行為,導致矛盾糾纏不清,合作育人無法進行或敷衍了事,產教深度融合可持續性差,產教融合的主體間凝聚力不足,企業和具體實施的教學部門陷入被動和無所適從的狀態,等等。要解決上述問題,這就需要合作主體之間以契約的形式將合作中“權、責、利”明晰列出,雙方尊重契約精神,按契約行事。
  3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路徑及對策
   由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高職院校作為辦學主體,需要對區域產業整體發展規劃和具體行業企業的崗位人才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根據產業需求側調整高職院校人才供給側的培養目標和方向。同時,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過程要與企業的崗位需求、職業能力標準、生產過程相互銜接,健全高職院校自身專業辦學的動態調整機制,使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規劃與區域經濟產業的整體發展規劃相匹配。
   其次,要從根本上厘清產教融合中政府、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利益主體的“權、責、利”,兼顧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構建完善的區域高職教育產教深度融合運行機制,實現多方主體間利益的共贏,促進產教融合高效、有序地開展和持續發展。
  3.1 人才培養鏈主動對接產業鏈發展,建立專業辦學動態調整機制
   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現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這要求高職院校辦學要面向市場,主動服務區域產業的調整與發展,通過“校協企”等產教融合組織平臺,更加深入地了解產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職業崗位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在市場的宏觀調控下,不斷適應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建立專業辦學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與改革緊跟產業結構調整、課程改革緊隨產業技術進步,通過不斷調整內部人才培養要素,如優化專業設置、完善課程體系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等,保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
  3.1.1 根據產業發展,優化專業設置
   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必然會導致對人才類型和層次的需求發生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建立專業辦學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和調整其專業設置。首先,要求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產教融合合作企業、行業協會等對人才的需求類型設置專業。其次,專業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相關產業的職業崗位群的發展和需求情況。最后,專業的設置、調整與優化要避免專業設置的面過窄,盡量考慮專業的寬口徑設置,加強高職院校的專業適應性。
  3.1.2 根據職業標準,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和基本條件。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目的之一是要實現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的有效對接。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根據企業職業標準,構建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內容要與職業能力標準匹配。首先,高職院校專業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相關專業對應企業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其次,要根據企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標準設置專業課程內容,同時需保證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先行性特征。再次,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過程要與企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相結合,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最后,高職院校要及時調整和更新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
  3.1.3 根據市場需求,提高辦學靈活性
   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目的之一是要實現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方法的轉變。要根據市場需求,借助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加強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實操性強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使高職院校內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等與企業產品生產、提供社會服務等活動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要由校內教師和企業行業專家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共同參與教學過程。此外,要定期安排學生到校內或校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生產環境。
  3.2 構建有效的產教深度融合運行機制
   構建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運行機制,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在發揮校區空間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同時,以契約方式保障產教融合校企雙方權益,探索基于校內外產教園區的實踐教學管理改革,構建以“利益契合”為紐帶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傳統“管理”向教學“治理”的轉變。
  3.2.1 建立牢固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創新辦學體制機制
   高職院校要整合匯聚行業協會、企業、兄弟院校、政府等優質資源,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辦學聯盟理事會、職業教育集團、職教聯盟等新型辦學模式,同時發揮自身的強勢專業群、人才資源匯聚和地域空間的優勢,摒棄傳統的合作關系松散、隨機性大、可持續性不強校企合作形式,與行業協會、企業、政府機構共建科技產業園區、產教園區、創業園區,服務育人與服務企業并重,通過構建園區,形成牢固、黏合性強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陣地。
  3.2.2 構建有效運行機制,保障產教深度融合有效運轉
   高職院??梢酝ㄟ^政校企合作,盤活校區的資源,共建科技產業園區、產教園區、創業園區,引企入校,以契約方式構建產教融合運行模式,實現高職院校內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等與企業產品生產、提供社會服務等活動融為一體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在園區運營過程中,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持續提升這一核心,構建有效的運行機制,保障產教深度融合有效運轉,搭建實訓與創新創業、教師成長與提升及企業發展的校企共贏發展平臺。    制定階梯級的入園運行機制。在園區初期運營階段,通過附帶條件設置入園門檻和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與高職院校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群發展規劃相符合的優質企業進入園區,帶動相關企業進入園區,形成一定的產業聚集,共建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在短期內提升園區的經營規模、效益和社會效應。當園區運營上正軌后,根據區域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和學校優勢專業群發展的需要,通過提高進入園區的門檻,不斷優化進入園區企業的結構,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資源配置契約約束機制。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提供專門的實習實訓場所、實訓設備及必要的耗材、學生所需的實習實訓工位和教師掛職鍛煉的崗位,企業方引入項目,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帶動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校企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共建科技創新團隊,共同申報縱橫向課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申報相關知識產權,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等。園區內校企雙方的上述行為通過契約的方式加以約束,以確保學生生產性實訓及教師社會實踐、科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制定入園企業淘汰退出機制。堅持引入與學校自身辦學定位和優勢專業集群相吻合的產業入園,依據人才培養鏈對接產業鏈原則,通過淘汰退出機制淘汰一批與高職院校自身專業群發展定位不符合的企業。要求進入園區的企業必須為學生提供職業能力訓練崗位,安排行業專家指導教師教學和進行專業課程設置。對已進入園區的合作企業,當企業的業務發生變化并與學校自身專業群發展定位不符,不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要求時,對相關企業要堅持實施淘汰退出機制。
   制定學生技能訓練遞進機制。與進入園區的企業共同制定學生技能等級。根據企業崗位的職業能力等級,將能力等級層次分成若干個遞進等級,對學生進行遞進式的分類訓練和激勵。結合實訓計劃安排,分階段、分層次、遞進式地持續提升學生的工作技能,并頒發給學生技能等級證書。
   制定產教融合評價考核機制。每年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所提供的實習實訓崗位的技能訓練成效、課程建設成效、創新創業成效、校企共同申報橫縱向課題、協同創新中心相關知識產權產出、科技成果轉化等產教融合要素進行綜合評價。
   制定產教融合相關利益主體激勵機制。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產教融合方面做出成效的院系、專業、企業、行業協會、教師等相關利益主體,發揮相關利益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提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成效。同時,對在產教融合方面做出成效的入園企業,通過一事一議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在項目申報、資金方面給予扶持。
  4 結語
   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能力是高等職業教育核心的功能與價值,要實現這一核心功能與價值必須依靠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而產教深度融合正是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國內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起步較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合作機制不健全,合作關系不緊密,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合作主體間“權、責、利”不對等,以及缺乏利益均衡保障機制等。本文提出了深化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的路徑及對策,為區域內高職院校的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 考 文 獻
  [1]周建松,陳正江.基于學校發展系統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5):31-35.
  [2]丁天明.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江蘇高職教育發展新的突破口[J].教育與職業,2019(3):31-35.
  [3]王萬川,武智,鄧光.產教融合視域下江蘇高職院校大學科技園發展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9(2):53-57.
  [4]黃德橋,杜文靜.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88-92.
  [責任編輯:高海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7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