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高職院校中等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前幾年我國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的數量和規模也飛速擴大,部分高職院校得益于體制和區域招生的優勢,在經歷了初期快速粗放式的發展之后陷入了發展遲滯不前的困境,在調研了大量高職院校發展情況后,從供給側視閾分析院校在頂層設計、教學過程、課程體系、“產品”輸出等領域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并作出對策研究。
[關 鍵 詞] 供給側改革;中等發展困境;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114-02
自1991、2002、2005年,國務院先后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到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我國職業教育和職業院校歷經長足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在經過初期大規模發展后,現在已經進入品牌和內涵建設階段,“中等發展困境”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中等發展困境”是借鑒經濟學“中等收入陷阱”所提出的,它是指一種均衡狀態,即在一些促進教育生產率提高的因素發揮作用之后,由于此類因素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持續性,其他制約因素又會將其作用抵消,因而高職院校發展陷入停滯。這意味著,在不同發展階段,高職院校發展的動力機制是不同的,在發展初期能夠有效促進教育生產率增長的動力因素到中等發展階段很可能失效??梢姡芊裨谥械劝l展階段成功轉換增長動力機制、調整發展結構,是一個高職院校能否跨越“中等發展困境”的關鍵。
通過大量的調研和數據分析發現,落入“中等發展困境”的高等職業院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喪失了地域招生方面的競爭優勢,也沒有能力同發達高職院校在課程、創新領域展開競爭,無法由依靠體制優勢或區域招生類自然稟賦向依靠高教育生產率導向的增長模式轉變。高職教育的發展應該面向最終需求——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和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需求優化自身的教育供給,才能真正跨越“中等發展困境”。本文從高職院校的頂層供給、新工科背景下的專業供給和教學供給以及“產品”供給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高職院校頂層供給
院校提供的是教育,保證教育正常運行的是頂層設計和管理。近兩年,產業變革和教育革新非??欤砟?、行動不能隨之快速應對是目前頂層供給的主要問題。院校存在潛在增長動力,但是,潛在增長不會自動轉化為實際增長,要使這一潛在能力變為現實,必須通過改革清除障礙。
(一)頂層主體
教育教學管理的主體是人,主要負責人的理念和行為會對其負責領域產生相應的影響,筆者從院校教育主體負責人(各級教育負責人,例如院長、系主任等)的任職情況入手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對近5年主要教育負責人的任職情況調研發現,發展較好的高職院校其學院層次負責人初始任職年齡在50歲左右,兩年內更換的負責人學歷層次為博士的達到70%以上,發展較快的高職院校其系部(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初始任職年齡在30歲左右,學歷層次均為碩士研究生以上。從數據可以看出,主體負責人初始任職年齡小,學歷層次高意味著富有開創改革精神,富有專業眼界,有助于推動高質量教育供給。
(二)頂層制度體系
好的制度在于執行,從調研數據中發現,學院層次負責人初始任職年齡越小,對學院發展的積極影響越深入,教育教學體系穩定性越好,相應的其系部(二級學院)負責人初始任職年齡小,改革執行力強,可以對產業變革做出快速調整,專業發展順應性好,整體的制度體系運行良好,教育教學供給質量高也就順理成章。
二、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的供給
(一)專業供給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工匠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首先應立足當地產業需求,構建與地方產業緊密對接的工科專業新結構。2017年,我國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提出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建設包括新型、新興和新生三類專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
1.對傳統專業進行轉型改造升級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諸如機械制造等傳統工科專業已無法滿足新經濟發展的要求,信息化、智能化是未來全球工業的發展趨勢,實現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傳統工程學科的融合是傳統工科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2.對接區域新產業發展需求建設新興專業
近年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在內的新產業飛速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瞄準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建設新興專業。
3.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專業
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的復雜性程度會越來越高,就需要現有不同學科甚至在過去毫無關系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在此基礎上產生新技術,形成新專業,進而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復合型的卓越人才以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復雜問題。
此外,高校還應建立有效的專業競爭機制,對建設水平高,吸引力強,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專業加大投入,提高其專業建設水平,反之對個別建設水平低,嚴重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專業實行淘汰。
(二)課程體系供給 新工科專業要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可以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綜合能力提升課程”三部分構成。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由包括思想政治、經濟管理、外語、體育軍事等在內的人文課程和包括高等數學、概率統計、計算機基礎等在內的數理課程組成,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全球視野和跨學科思維,使學生不會被所學的學科領域所束縛。專業教育課程主要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組成。專業基礎課程由大類專業共享的基礎性課程和各個可能專業方向需要的基礎課程組成,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聯系。專業核心課程在一體化教學的基礎上必須緊扣產業發展,實現與新知識、新技術與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綜合提升課程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將企業實際項目引入課程,以真實項目為引領,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團隊完成某個項目,在本課程中使學生積累成為一名合格工程師的經驗,而非學習工程技術。
三、高職院校教學供給
(一)教師專業素質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其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新工科建設打破學科壁壘,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卓越工程人才,這就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實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師首先要進行知識面的拓展,不僅要扎實掌握和不斷更新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前沿技術,更要了解和本學科相關的其他工程學科以及包括經濟、政治、管理等在內的非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幫助教師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和工程實踐的能力。一方面,要把學科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使學生消化吸收,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很難進行實踐教學,更無從引導學生進行工程創新。
(二)教育教學方式
新工科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應做出相應改變。教師在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敢于質疑和提問,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方法,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案例場景中,學生自由分組組建團隊,在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充當教練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評判,根據學生的過程表現而不是結果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以案例為基礎的實踐教學一方面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一個實際問題的解決是學生多學科知識和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了學生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傳播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教學質量評價已成為各高校提升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教育部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實行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教師、學生、同行和督導作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其認知需求各不相同,如果盲目以組織者意志為核心建立評價標準,評價結果往往對教學質量提升幫助不大。切實可行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該以各評教主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例如對教師自評,可以在學校標準框架下自主設計評測點,上交教學督導室審核備案;對學生評教,學生的需求是獲取知識,可以主要圍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設計觀測點。
四、高職院?!爱a品”供給
對學生來說,高職院校提供的是教育;對社會和企業來說,高職院校提供的是高素質技能人才。就現代管理學來說,產品一定要關注客戶需求,面向市場,教育本身是公益的,但是其運行可以參照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在調研中發現,發展較好的高職院校在對接區域經濟和校企合作方面都做得很好,并且有自身專業和區域特色,對應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也適應于學院區域發展定位,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直接面向企業崗位,在完成學校學習后進入企業也會實現快速、高質量技能對接。院校自然會得到學生和企業較高的反饋評價,院校品牌知名度也會慢慢積累提高。反之,院校維持多年不變的課程體系和反映遲緩的專業調整,再加上保障無力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學生學成之后會發現與行業發展并不對接,無法滿足企業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也無法滿足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求學預期,評價度會持續走低,形成惡性循環。
五、“中等發展困境”對策分析
高職院校發展到中等發展水平體現著其前期發展積累,并非完全沒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只是需要調整院校發展結構,將發展重心由回報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轉移到內涵建設這塊“硬骨頭”上來,以打造新的更強勁的增長動力點。
院校頂層設計和制度決定著院校的發展預期和路徑,頂層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發展能走多遠、發展層次能走多高;頂層制度是否科學、執行是否有力決定著潛在的教育生產力能否發揮效用。院校骨干負責人年輕化、專業化,制度科學合理,執行有力,面向院校內部,充分調動潛在增長點轉化為實際增長。
院校面向學生提供的是教育,更確切地說,是課程體系。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緊跟行業產業變革,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完善課程體系,適應新式教學方法,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才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輸出。
高職院校最終面向的是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增強內涵建設,打造有競爭力的課程和教育吸引學生,打造可持續性的“體驗式”供給吸引企業,逐漸形成高效供給,有效循環,最終擺脫發展困境。
參考文獻:
[1]周建松,吳國平.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6(11).
[2]許紅菊,韓冰.以供給側改革思路提高高職教育吸引力[J].職教論壇,2016(16).
[3]沈陸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7(17).
[4]蔡運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7(6).
編輯 陳鮮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