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供給側改革下我國保險業轉型發展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產能過剩、供需矛盾錯位等發展問題日益突出,面對這些困境,供給側改革是重要的解決途徑。保險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要順應這一趨勢,積極做好自身結構性改革。本文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在分析我國保險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方面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供給側改革給保險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我國保險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保險業;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不斷發展,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保險業作為國家的重點行業之一,是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對象。在供給側改革形勢下,我國保險業需要對制約其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根據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推動自身的改革創新,積極轉型,這樣才能增強保險業的競爭力和活力,不斷壯大和發展。因此,積極探索我國保險業轉型發展路徑,是當今保險業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1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現狀
  首先,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保險市場準入機制不斷完善,新的市場主體不斷產生。從1985年全國第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截止到2017年,我國共有保險法人機構212家,同時還增設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涵蓋產險、壽險、健康險、農險、自保等各領域。豐富而有效的市場體系為提高保險業的保障能力提供了基礎力量。
  其次,我國保險業在保費收入方面呈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2015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突破兩萬億元大關。2016年第一季度,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2.18%,延續了近年來的高速增長趨勢。到2017年第一季度末,保險業總資產達16.18萬億元,同比增長16.8%,行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第三,我國保險業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一季度,保險業共支付賠款3427.98億元,同比增長9.53%,這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切實保障。越來越多的居民、家庭和企業把保險作為養老、醫療保障和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保險業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風險防范不斷加強。
  2供給側改革下我國保險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經營機制陳舊,管理體制落后
  首先,我國保險業發展長期重數量而不重質量。我國保險業很多是追求規模而不是整體效益,試圖短期內獲得利潤和市場,這樣做不僅會對保險業的形象和口碑帶來負面影響,更不利于保險業的長遠發展。
  其次,我國保險業的監管機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一方面,監管制度體系及其執行難以達到激勵相容的目的。保險業市場監管還存在許多漏洞,嚴重制約了保險業向前發展。另一方面,監管體制過于嚴格,監管力度過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保險業的市場自主性,不利于投資渠道的擴大。
  2.2保險產品單一,缺乏開發創新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著重強調的是創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產品創新,以適應不斷增長變化的社會需求。但是,在我國保險市場上,保險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各保險公司推出的保險產品看起來豐富多樣,但絕大多數都是相互抄襲的復制品,缺少針對顧客個性化需求的產品。
  2.3專業人才匱乏,發展動力不足
  在供給側改革時期,供給轉型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投入,以提供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我國保險業創新型專業性人才嚴重不足。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已經建立大數據研發團隊的公司所占比重僅為20%左右。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大數據人才嚴重不足。專業人才的缺少,不僅阻礙保險產品的創新、服務水平的提高,也會阻礙保險業的縱深發展。
  2.4保險業投資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面臨投資領域狹窄、監管部門監控嚴格等問題,使我國保險業投資結構很不平衡。到目前為止,我國保險投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投資在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以及其他固定資產上,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其中,銀行存款和各類債券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對于基礎設施這類本應發揮保險業重要作用的領域投資卻很少??偟膩碚f,我國保險業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并沒有真正發揮其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性作用。
  3供給側改革對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3.1給我國保險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3.1.1為保險業發展帶來政策優勢
  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經濟結構調整,要求減少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使國家經濟結構重心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建設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因此,保險業是供給側改革政策“關照”的重點對象,也必然會享受到很多政策優勢和紅利。
  3.1.2人口結構變化增加對保險業的需求
  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年齡在15-59歲的人口占比為70.14%,60歲及以上的占比為22.13%。與同期相比,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6%,60歲及以上上升了4.84%。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齡人口比重逐年加大,為我國養老保險提供了豐富的市場資源。同時,老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服務品質,會對保險品種需求更多、要求更高。
  3.1.3行政管制的放松有利調整保險業投資結構
  在供給側改革下,我國保險監管部門出臺了各項政策文件,逐步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各種政策的不斷出臺,使相關監管部門逐漸放松了對我國保險業的監管,拓寬了投資渠道,使保險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3.2給我國保險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3.2.1經濟放緩使保險業需求減少,利潤下降
  從2010年到2015年,我國GDP增長率不斷下跌,由最初的10.6%跌落至6.9%。GDP增長速度的減緩通常伴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速減緩。在財產保險業方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速減緩,人們對高檔財產、高端娛樂的消費支出也會相對減少,與之相對應的家庭財產保險、人身安全保險的需求增速也會放緩。從而使總需求相對減少,整體利益下降。   3.2.2傳統行業去產能,導致保險需求減少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像煤炭、鋼鐵、水泥等傳統制造業的支柱行業過剩產能逐漸減少,對相關領域的保險需求也會減少。如煤炭行業,去產能必將導致煤炭業一系列保險的需求減少,包括安全責任險、煤炭運輸險等等,使得保險總收入大大降低。這就迫使保險業轉變投資結構,將投資力度轉移到高新技術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行業企業。
  3.2.3市場體制的放松增加了保險業的風險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漸放松了對保險業的監管力度,同時也使保險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逐漸降低。一方面,這樣有利于資金的籌集和更優的投資,從而獲取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準入門檻的降低使更多的非保險企業申請保險公司牌照,進入保險市場。然而,這些企業大多對保險行業并不熟悉,在行業競爭中很容易被淘汰。
  4供給側改革下我國保險業轉型發展的路徑
  4.1加快產品創新
  在保險產品的供給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保險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保險公司應該針對社會多樣化的需求,不斷創新保險產品,增加保險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適應人民個性多樣的保險需求。同時,也應該積極去庫存,減少中低端產品的供給。
  4.2提高服務水平,強化企業形象
  在服務方面,第一,要堅持誠信經營,加強對銷售行為的監管力度,嚴格懲治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第二,健全和完善投訴處理制度,妥善解決消費者的爭議,優化處理的流程,高效處理各種投訴問題。第三,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減少過于繁瑣復雜的審核程序,提高理賠效率。
  4.3放寬投資渠道,優化投資結構
  監管部門應該在“風險可控,合法合規”的準則下,減少對保險的各種限制,放寬保險業的投資渠道,積極引導保險業的供給側改革,引導保險資金更多投向創新行業領域。保險企業自身應該推動投資結構的優化。不僅為小微企業、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不斷加大對創業投資企業的投融資支持。同時,也應該增加向高新技術行業的投放力度,減少對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的投資,從而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產業發展。
  4.4推動保險業創新競爭力的形成
  4.4.1引用創新性、專業性人才
  保險業綜合了各種知識與技術,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保險業需要大量引進創新型人才,才能獲取足夠的競爭力,在市場上搶得先機。在錄人階段,保險業可以通過優厚的薪酬待遇,股權激勵和升職前景,來吸引眾多跨專業、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建立創新研發團隊,高薪聘用有創新專利背景的人才。同時,要在公司內部建立良好的獎勵激勵制度,并且營造惜才愛才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員工潛能。
  4.4.2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
  資金在保險業創新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險業在未來發展中,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銷售渠道及管理創新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且相對提高應用技術研發的投入比例。
  4.5改進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
  政府在逐漸放寬對保險業控制限制力度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保險業的市場監管,不能任其發展。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關系,明確監管的權力邊界,放開前端,管好后端,要鼓勵創新、鼓勵開拓,允許試錯,當然也要降低試錯成本,要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保險市場不斷走向成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7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