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供需平衡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機遇與挑戰并存,其目標是優化供需結構、完善供給體系、提高供給質量。為此,在深刻解讀供給側改革內涵的基礎上,給出了體制結構與供給結構的改革策略,以深化投資辦學模式、資源配置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達到供需平衡,實現產教融合與教學質量的提升,為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提供方向指導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070-02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整體發展趨勢正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這就要求調整思路,從需求側改革轉向供給側改革,從注重改革數量和規模過渡到注重改革質量和結構,供給側改革更加注重結構性的變革、內涵的發展和質量的提升。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家宏觀政策引導下有了大的飛躍,但仍存在眾多影響教育服務供給的問題,如供給量相對不足、供給結構不合理、供給分布不平衡等,集中表現在所培養的人才缺乏應有的職業技能和素質、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與企業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等。因此,高校應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內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努力調整改善原有供給中僵化、單一的做法,不斷增加教育有效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實現育人減負的“降成本”、人才培養的“高效率”、就業創業的“產能提升”等。
  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研究
  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供給效率和創新性,使其更加接近學生的個人需求和習慣,不僅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又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要豐富教育供給側的供給結構,形成豐富的、多元化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服務創新模式,替代并打破原有的統一的課程教學資源、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僵化的考試評價體系等供給結構。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的根本轉變,以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需求為發力點,著力于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的發展與提升,調整教育供給側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與配置,使高等職業教育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并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只有教育供給端轉型升級,才能提供有效的、精準的、創新的教育供給,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可持續化發展。
  二、教育供給體制改革策略研究
  教育供給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來推進教育要素的創新、調整并優化供給結構,去除供給約束,釋放潛力與活力。同時,要從提高供給質量的角度出發,強化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建立“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與創新機制。
  1.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而言,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政府、高校自身以及個人之間具有多重的利益訴求。利益訴求的矛盾沖突促使了教育供給制度的創新動力,政府應協調多方之間的關系,堅持利益均衡的原則進行協調,拓寬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渠道,以維護個人“根本利益訴求”。
  2.從教育供給中的需求行為角度而言,政府部門在確定高校招生規模時應當考慮到經濟發展狀況。只有穩定且具有持續和連貫性的經濟政策才能激勵并促使消費者對未來的經濟建立良好的預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長期的人力教育資本的投入。
  3.從供給規模角度而言,教育的有效供給規模應當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同時應當適度滿足教育的需求。擴大教育的有效供給是當前教育供給側改革中應解決的關鍵性問題,而有效的措施便是調整高校招生規模、充分發揮其辦學的自主權;合理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實施人才創新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增加優質的教育服務供給,此外,還要堅持社會發展需求與市場經濟的建設需求兩者并重的原則,調整高校各專業結構的設置;進一步推進并深化高校內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確保高校教育充滿活力,健康平穩地運行。
  三、教育供給側供需結構改革策略研究
  從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供需矛盾分析中可以發現,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兩者之間的矛盾主要來源于師資力量不達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環節不完善等方面。而學生就業意愿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的主要矛盾則來源于學生不科學的就業觀念、企業不健全的人才選拔與任用制度等。要解決教育供需矛盾,達到供需平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供給主體應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加強制度供給后的執行支持,適當轉變學校的定位,科學有序地建設師資隊伍,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多元化開拓經費來源,積極改變學生就業觀念,完善企業人才選拔制度。
  2.在供需平衡方面,除了滿足個人教育需求外,更要重視教育的社會需求,即要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給,更多地關注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能單單為了滿足個人的教育需求而不顧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否則有可能出現“過度教育”或不充分就業等資源浪費現象。所以,教育供給側改革要保證滿足教育的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的一致性。
  3.從人才培養角度而言,要努力構建校企“雙主體”人才共育供給平臺與機制。在深入研究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落地政策、方法和實施途徑的基礎上,對雙主體深度合作供給平臺與機制進行實踐探索,保障“精準、高效、多元供給”,具體策略如下:(1)“精準”的育人供給內容:選取試點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定位與課程體系重構的試點改革,構建基于崗位需求、企業運營與服務的技術和流程、以及職業發展的校企共建共享課程體系和技能培訓方案,搭建技術技能體系和實習實訓環境,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深入社會、深入行業、深入實際的辦學模式,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理論與綜合素質養成體系,解決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實際用人需求脫鉤的問題。(2)“高效”的育人供給渠道:建立彈性學制,對接企業生產周期。通過校企一體,融通“內外雙師”,實現人才共育,平衡崗位、課堂和實訓室的理實一體問題。(3)“多元”的育人供給方法:以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為導向,設計模塊化、教練式的“傳、幫、帶”教學方法,全方位訓練學生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探索企業人力資源崗前、崗中教學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育人模式,真正實現實用性、應用型人才目標。同時,多途徑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指導與平臺和團隊的建設,以點帶面、樹立創業榜樣。
  四、結論
  校企共建“高效、精準、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是教育供給體制的創新,對促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實踐將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必將推進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實現人崗匹配,使學生所學與職業能力目標高度吻合、課程任務與工作任務高度吻合、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高度吻合,充分實現學習目標職業能力化、學習任務職業項目化、學習情境職業化,加速培養符合行業標準的高質量人才。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調整結構,提升質量,增長效益,對于引領社會發展、健全機制制度、營造創新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吳興富,何學軍.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論略[J].教育與職業,2017,(3):5-10.
  [2]玉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3]方法林.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J].大學教育,2016,75(9):25-27.
  [4]伍成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理念與路徑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7,(3):11-17.
  [5]殷寶慶.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J].職教論壇,2016,(19):67-71.
  [6]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0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