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與目的,但我國農業改革中存在著農業勞動力專業性及綜合素質不高,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一二三融合層次較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文章認真分析了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和難題,并提出優化人力要素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供給側改革;產業融合;金融扶持
  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形成保障有力、結構優化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優化農業供給結構,就需要轉變農業各環節的發展方式,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調整產業格局,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和目標,也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
  一、 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第一,科學技術進步與農業變革??茖W技術越來越應用到農業當中,首先是有國家政策的對農業科研工作的不斷支持與引導,近年來科技部對農業類研究課題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各農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在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方向研究碩果豐碩,且這些機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農村和貧困地區建立科研小院和科技服務站,將研究成果切實推廣到農業生產中。而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大型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先進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可以建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作物生長信息獲取及處理、畜牧信息跟蹤與標記、農業自然災害預警等一系列圍繞農業生產各階段的信息管理系統,不僅節省了人力財力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對農業風險防范也有重要意義。生物技術的進步帶來了農業育種的變革,動物、微生物、植物的基因定向與重組,不僅可以根據環境需要設計抗災害、產量高、品質好的農產品,也為畜牧業解決了國外育種壟斷的難題。
  第二,農業產業化與三產融合。農業想要達到解放勞動力、提高效率的目的,就要進行規?;a業化發展?,F階段出現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產業組織,其中龍頭企業的帶動整合功能最為顯著,一般每個區域根據其資源稟賦都會形成幾個龍頭企業,在規模效應的影響下,迅速對整個區域的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進行整合,并有實力拓展產業鏈上游和下游,形成全產業鏈發展的模式。農業產業園是政策定向孵化的產物,其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了跨區域的優秀企業集合到一起,其科技集約化、管理現代化的特點,為建設農業現代化形成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三,商業模式與經營方式的變革。農業現代化發展并不局限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提高,也不僅是產業鏈的延伸,而是一個綜合體系,除了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還包括了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與農戶種養加、企業融資相聯系的農業金融服務,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商業模式的市場化與變革。在傳統農業中勞動力和生產工具(土地)兩個因素占據著主要位置,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需要打破勞動力投入和物質投入的平衡點,隨著勞動力遷移進程發展,現階段的農業需要勞動力的投入越來越少,比如畜牧養殖的自動化信息管理,而技術服務投入越來越多,科技化、規?;?、機械化所帶來的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將會帶來真正意義的現代化?,F階段農業創新模式有兩個驅動力: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驅動,現在已經由傳統的農民經營農業轉變為由不同的知識結構人群參與的農業投資與項目運營,由此形成的產業結構和業務模式和傳統的模式有很大不同;二是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的驅動。之前是農業服務于工業、服務業,而現在是第三、第二產業服務于第一產業,現代科技與資源逐漸注入到第一產業并形成新業態和創新商業模式,從而改變之前農業在市場中的被動地位。。
  二、 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業勞動力的輸出與轉型。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8.52%,與經濟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占37.3%,初中文化水平占50.2%,而日本農民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約占80.7%。經濟結構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而循序漸進的。當前,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整體發展內核的提升必然會帶動各產業間的調整與整合。在經濟發展趨勢下,人力資源也必然會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但農業勞動力輸出需要解決很多遺留問題,農業人力資源的轉移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必經之路,處理不好會限制現代農業的進程。農業勞動者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產業化升級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重要社會分工。推動農民職業化發展,能有效推動現代農業向高質量發展。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業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投入與改革,通過提高勞動力專業性及綜合素質來達到勞動力結構優化的目的。在要素投入上,把以原生農民為主體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以職業農民的市場化經營為主的現代農業;在經濟布局調整上,通過農村勞動力結構優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使之與鄉村振興的戰略相匹配。
  第二,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人民銀行通過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精準施策,在農村金融改革中補短板,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業規?;a等“涉農”領域,具體措施有利用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等工具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完善支付體系和征信體系等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多元化發展涉農信貸資金供給結構,分類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等。然而現狀是政府和社會對農業的金融扶持力度仍然不夠。政府越來越重視對農業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如農業各種類型補貼和減免措施,但仍然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與基礎保障。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一些優惠的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來吸引開發商和社會機構,但由于農業自身行業的高風險性與周期長特點,阻礙了社會資本的進入。雖然有的社會資本投資在農業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產業,但退出機制不完善,阻礙了資本的介入。因此需要政府針對農業投入建立完善的擔保機制,提高農業投入資金的效益。其次是針對農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不足。金融機構主要是為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銀行貸款、小額信用貸款的方式來提供農業發展資金,農戶的種植、養殖、初加工等經營一般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收益,但金融貸款往往額度小且要求短時間內償還,造成農業金融需求和產品的不匹配。且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缺少可抵押物,很難滿足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和管理要求,造成農業貸款政策上提倡但實際獲得難度很大。   第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根本上屬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相互交叉、滲透與重組,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范圍拓展、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農村產業之間的交叉重組和融合滲透為途徑,以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F階段農村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很多地區只是簡單的資源合作,主要以企業間的合同和默認的約定來進行約束,供應商、銷售商之間只是達成正常的交易,而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用一體化融合帶動資源的高效整合的機制,因此導致融合主體帶動能力不強,融合層次較低的現象,很難創造更高的附加值。產業融合主體的商業模式仍然延續傳統方式,即使有生產技術的創新,但沒有形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業態,其對資源的重組整合能力仍處在初級階段,所以產業發展仍然滯后。尤其是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等服務產業的融合,對于新農村基礎設施和景區的規劃,大部分地區容易生搬硬套而沒有形成獨有的特色,或者雖然當地有特殊的旅游資源但沒有形成統一管理機制,不同的景點分屬不同的主體運營,從而大大減弱了產業融合的推動力。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點是加快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發展農業新型業態、開拓農業新特色新模式。但現在農村三產融合政策體系不健全,如農業補貼政策重生產環節輕加工銷售環節;關于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務性產業深度融合方面的補貼力度較小;對信息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新型業態領域的支持缺少專項資金。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產業間互聯互通性不強,同質競爭較多;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且技術應用推廣不足;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展緩慢,且對資源稟賦、政府補貼依附性高。因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其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尚待改善。
  第四,農產品供求結構不平衡。在農業補貼政策和臨儲政策實行多年后,農產品的產量有了質的飛躍,解決了因人均耕地面積少所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但也造成了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人力、土地、化肥材料等生產成本持續高漲,國內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遠高于國外,造成部分農產品進口量逐年增加,而傳統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在國內市場,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超過了需求的增長,農產品庫存過多卻價格倒掛,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與轉型的現狀下,需求量越來越多的特色化、專用化農產品的產量還不高,品質也良莠不一。在城鎮化加速進程中,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三廢”等污染更多地轉移到農村,農業耕地面積和土地安全受到威脅,法制體系不健全且農民綜合素質不高,過度使用化肥和濫用農藥的現象屢禁不止,導致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難以滿足居民對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的要求。
  三、 供給側改革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策
  1. 人力要素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進程中,人力資源改革是核心動力也是亟需解決的難點。新型農民不僅需要具備農業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市場分析思維預估農業形勢和產品需求,此外還需要具備專業管理能力和經濟意識,通過銷售渠道拓展和宣傳模式創新等來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只有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現代化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產密集型,農民職業化專業化,才能把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參與到其他行業的建設中去。同時農業也急需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經理人)的大量增加,不僅需要國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建立配套的專業培訓體系。首先,準確定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能與作用。新型職業農民與以往的原生農民有所不同,在新經濟形勢下需要承擔更多的新任務。根據服務的農業經營主體,職業農民有家庭農場主、農業合作社及農業企業負責人等不同的角色類型,需要政府或農業農村部根據不同的類型制定相應的職責要求和工種定位,促進農民職業化的穩定有序發展。如近期在農村興起了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新職業,其職責范圍主要是管理農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組織,具體包括生產資料的采購、生產種植環節的指導與把控、銷售渠道的拓展與維護、金融與財務管理等。其次,全面建設職業農民制度。全面完善的保障制度,是新型職業快速發展的基石。面對農業全面升級的形勢,政府和相關農業部門要構建職業農民制度,在職業資格認證、資質申報程序、培訓體系建立、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制定官方細則,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從而既避免新職業農民的一盤散沙式發展,又保障應享有的權益。最后,建立配套的培訓教育體系。我國目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主要是由各地的農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農業類的培訓機構承擔,但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原住農民,他們既要參與農業生產,又要關注市場動向和政策趨勢,同時也是經營者和組織者。因此,在未來的培訓體系中,需要注入管理類、金融類等培訓機構的力量,增強新型農民的管理效應,培養具備全面素養的農業人才,加快農業在經營主體層面的現代化。
  2.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首先,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促進商業模式和技術的創新。各地區的人文地理、資源稟賦、產業特色都有差異,應引導各地積極探索本土特色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重視科技創新、模式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國地大物博,很多農村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且風土人情各異,因此可以將一二三產業融合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為依托,以民俗文化為內涵,首要推動現代特色農業,連帶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同時在不同村鎮打造相異的特色產品和旅游體驗,根據特色的資源稟賦打造創新個性化的發展模式。其次,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推進機制。農村的產業融合通常是區域性的資源整合與產業布局,尤其第一產業涉及農地產權界限不清關系不明,容易導致法律訴訟等問題,因此,強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素保障。再次,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縣域經濟綜合體,打通市場上下游??h級區域是農業統轄中最基礎地域單元,而現有的縣級發展模式難以找到經濟增長突破點,主要原因是僅僅一兩個產業或企業的發展很難全面帶動縣級經濟,特色農業和旅游等服務業閉門造車而缺少輸出的渠道。因此,縣域發展不能僅注重于單個板塊的各自發展,應該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將縣域的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如縣域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產業,應以整體標準化管理模式取代各自獨立模式,關鍵點是要同時打通產業鏈下游渠道,找準市場定位并輔以特色營銷,全面盤活縣域資源,避免形成斷鏈工程。   3.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農業要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產密集型,就需要資金的導向。之前社會資金主要集中投資在其他高收益的行業(房地產、科技產業等),而農業的發展不能只靠政府補助和財政支出,需要找到契合點,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由于農業行業自身的性質與其他行業有很大的差別,回報率不穩定、投資周期長和風險較大等特點阻礙了資本的自愿流入,因此需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加快信貸服務改革,引導以服務農業為主的區域性中小銀行和創新金融組織在農村建立網點,并在用地、稅收等政策上給予補貼和支持,鼓勵信貸體系的創新,為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制定個性化產品。其次,促進金融服務形式的創新,推進數字化普惠金融。傳統模式下的普惠金融覆蓋區域有限,且基礎成本較高,因此需要進行模式的創新??捎筛骺h市區政府提供當地農戶基本信息、土地權屬信息、農業補貼、農業保險信息、家庭財產信息、違法記錄信息等各類數據用于建立普惠金融“三農”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創建適用于當地農業生產經營特色的授信模型,為農民群體提供無抵押、免擔保的數字化純信用貸款,支持當地農戶生產經營。此外,大力發展保險與農業的結合。農業由于自身的生產屬性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高,風險系數高,也容易因市場波動而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需要金融與保險業進入并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與風險管理機制。建立農業保險機制與相應法律法規、政府支持,是促進農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四、 結束語
  在現有階段,我國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政府和社會對農業的金融扶持力度不夠,農業專項資金的效益較低,一二三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不強且融合層次較低等多種因素制約了農業現代化轉型。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培養滿足新時代要求的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曹獻慶,楊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探析[J].當代經濟,2008,(19):96-97.
  [2] 雷曜.農村金融發展與金融扶貧工作思考與展望[J].金融與經濟,2016,(9):13-17.
  [3]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
  [4] 卞靖.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優化農業補貼體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6):14-18.
  [5] 蘆千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述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6,(4):27-34.
  [6] 王立鋒,董艷玲.糧食安全視角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11):23-25.
  作者簡介:馮永坤(1988-),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分站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現代農業經濟;李聰聰(1992-),女,漢族,河北省定興縣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金融監管。
  收稿日期:2019-02-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944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