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協同創新機制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新的組織形式,促進高校技術創新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并運用創新技術、新型人才,解決國家以及相關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而實現對人才、學科以及科研的結合,提升創新能力。在中心發展建設中,科技創新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標,同時也是利用創新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和途徑?!?011計劃”啟動后,各高校積極組建國家級、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共有38個,其中地方高校牽頭的有7個。
  一、高校協同創新機制對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作用
  1.高校開展協同創新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推動協同創新機制化、常態化。隨著“2011計劃”的深入實施,以協同創新為主體,多種協同創新模式不斷豐富。協同創新機制的執行,高校處于主導地位,對內可以充分利用內部交叉學科和師生優勢,對外可以聯合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發揮各平臺資源優勢,合作攻關,從而實現A+B+C>A+B+C的效果。高校協同創新的類型多種多樣,從合作對象上可以分為校內協同創新和校外協同創新;從合作內容方式上可以分為學科交叉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科技研發協同創新。高校協同創新機制,依賴于動力機制、決策機制、投入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合理規劃,在發揮資源豐富和多領域平臺優勢基礎上,達到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問題的目的。對于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內涵研究有著很多方面的定位,很多的相關人士都在研究過程中有所涉及。但是從廣義上來看,協同創新就是放在整個科技創新系統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之中,不同的高校與研究單位是進行科研的主體和動力源,相互之間協同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不斷努力,共享科技尖端資源,將各項科技創新成果相互整合,使其形成合力,不斷推進我國各地區的科技水平的發展與進步。高校實現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必須充分挖掘國內外創新力量、有效聚集資源優勢、形成協同創新共贏模式。
  2.高校開展協同創新工作,對于實現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開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高等學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國家創新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在“兩彈一星”、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充分展現,通過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的優勢,從而實現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發展共贏。協同創新科技項目需要各個基礎學科、前沿技術、核心技術等相互配合,如人類基因圖譜、國際空間站計劃,這些重大科技項目都需要協同創新,攻克難關?,F有的科技創新模式不斷復雜,速度不斷加快,對創新性合作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更應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創新力,充分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打破行業界限,構建多樣化發展模式,以期實現重大突破。
  二、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對高校協同創新機制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較為淺顯的階段。在高校協同創新的機制研究中,大多數的研究學者都是對機制的運行方面進行探討與總結。對于高校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方面,有學者將其主要分為三個相關的部分,分別是動力機制、協同機制與利益分配機制。其中動力方面的要素又可以分為政府環境、金融環境、技術環境等等。協同機制還可以更細化的分為研究型人才培養過程協同和研究合作過程協同兩個方面。當然在此之外還包括有關利益分配的因素存在。高校協同創新系統進行科學技術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是每個創新子系統和不同要素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非線性關系,以此來進一步推進高校協調創新機制的進步與發展。現階段的大多數研究都只是在簡單的分析上直接進行總結,所以還是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性的分析探討。
  2. 協同創新機制存在認知誤區。分析整個體制沒有實現創新能力的發揮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科之間存在的跨度是現實存在的,不同領域的創新人才存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不同,合作中缺乏了多學科的實質性融合,導致合作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二是利益分配制度缺乏合理性,在現有的成果評價體系中,創新成果往往歸功集體,忽略個人貢獻;同時在利益分配過程中,不考慮風險因素,承擔風險的大小與利益分配沒有必然關系,不能實現各個協同單位真正的利益分配。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嚴重打擊了創新協同的積極性。三是評價標準呆板,缺少靈活性,現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職稱評價體系中,主要看重學術論文和專利成果的數量,而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從而導致在高校制定研究方向時,只重視學術成果的多少,導致學術成果與實際企業需求沒有必然聯系,學術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論研究方面,不能滿足企業真正的實際需求。
  3. 協同創新機制缺少協同文化。①高校和外界之間缺少協同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高校主要做的都是開展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更多的方面都是想在自己擅長的學術領域進行研究和突破,更多的是重視科學研究成果和研究論文的著述,而忽視了科學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應用。現有表現出來的大學文化主要給人的感覺都是具有包容性的、融合性的、平等共享的。其實不然,這些特點都是針對高校自身內部所展現出來的,對于處于高校系統之外的相關組織是沒有這種特性存在的。傳統的“文化人”對于外界的人們總是存在著一些輕視的態度,由此也造成了高校與外界之間互相沒有理解與深入交流,沒有共同的發展目標與價值觀。也就造成了一種各自為營、互不干涉的關系與狀態,從而嚴重影響協同創新工作的發展。②高校內部人員之間缺少協同文化。高校內部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師,現有體制下教師之間嚴重缺乏協同合作的思想和文化。現在社會普遍的愈演愈烈的競爭趨勢,使得大學中的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各個方面的競爭,過分的競爭造成了同事之間缺乏合作意識。高?,F存的各種規章制度、競爭激勵都會造成教師之間的不良競爭風氣的產生,造成教師對科學技術的成果轉化不在關注,一心只在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之上。
  三、高校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政府部門引導各個系統進行協同的運作與發展。協同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大學的優勢集中在知識生產與創造上,政府的優勢則集中在制度環境的提供和營造方面。地方政府具有協調區域科技資源的能力,加大政府的控制地位,可以實現區域科技資源共享,滿足區域科技發展要求,實現區域的科學發展,從而提高區域實力。政策的制定要鼓勵高校與外部和內部的協同創新,從而實現多方共贏的效果。與外部協同創新,主要包括高校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實現合作。瞄準國家的戰略性研究,成立地方協同創新中心,開展核心和關鍵技術研究。內部協同創新主要為高校的各個學院之間的溝通合作。高校應積極鼓勵各個學科的科研人員思想碰撞,拓展知識領域,實現多學科融合,從而解決復雜問題。成立交叉學科培養基地,以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發揮高校學科交叉、資源平臺豐富特點,解決國家重大科技技術難題。同時,可以構建協同創新團隊,實現師資力量的整合,充分利用學科優勢,開展高端技術難題研究工作,為實現提高國家創新力和競爭力做出貢獻。
  2.培養創建一個氛圍良好的協同組織與組織方式。培養創建一個氛圍良好的協同組織與組織方式,增強人員之間、組織之間的協同創新的思想觀念。協同文化的缺失導致了協同創新機制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存在層層阻礙。為了更好推動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好的推進高校群體之間協同意識文化,才能有利于高校科技創新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應將協同創新文化的培養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開展高校人才交流項目、校企人才培養項目等多種培養人才方式,依托各協同單位的優勢資源,開展深度合作,為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做出重要貢獻。
  3.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避免以往平均分配,將創造性貢獻作為主要考慮因素,從而提高各合作方積極性。在協同創新工作開展前,應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各協同單位應充分討論并發表意見,制定符合各自利益的分配方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科研創新工作的開展。同時,在制定利益方案時,要打破傳統的分配機制,要充分考慮各協同單位的資源優勢、人力和財力投入、創新技術,要肯定突出個人貢獻的價值,要鼓勵實現協同創新、合作共贏模式。
  4.重視協同文化的培養。協同文化的意識要成為思想認識基礎,提倡利益驅動的自愿協同創新機制。高校在開展協同創新工作評價時,往往將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作為唯一考核標準,而大多數優勢學科的科研工作者偏向于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度研究,而忽略與其他學科的合作發展。高校應借鑒企業發展特點,鼓勵跨學科平臺搭建,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注:論文受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Z181100007518002)項目資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676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