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新嘗試, 新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永明
摘 要: 在新課改高考方案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掌握適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學會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關注學生的基礎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共同發展;教會學生學習,獲取知識,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 新課改 高考方案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
2009年浙江省將開始實行新課改高考方案。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是第三類考試,對應現有的第四批錄取的高職高專院校,考試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語、數、外”基礎上,增加技術考試,側重考查技能型能力。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在認真研究新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新課改高考方案的指導下,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做如下轉變。
一、掌握適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過程的決定者、控制者和組織者。而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主要是信息的傳授者、講授者或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參與者。在實際教學中,要掌握適合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兩種新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和“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1.“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介紹和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做好四件事情:提出明確的任務;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資源;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
2.“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
二、學會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
1.為學生創設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
教師要利用好現有的計算機設備,努力創設應用信息技術的環境,營造濃厚的信息氛圍,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掌握信息技術的必要性,且能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并產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強烈愿望。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習內容制作成網頁,發布到學校的校園網,通知學生事先上網預習所學知識內容;也可以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存儲在計算機內,讓學生上機查詢;還可以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知識(如動畫制作,圖片合成等)發布到網上,鼓勵學生上網瀏覽,學會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設計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Excel中的數據篩選內容時,如果單純地采用“講解―演示―練習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時就會覺得枯燥無味,不想學習,學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了一個任務,把學生的一些基本數據信息,如學號、姓名、班級、性別、電話號碼、身高等,輸入計算機中,然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篩選條件找尋符合條件的同學;在學習Excel中的函數功能時,我設計了一個主題“我給‘超女’當評委”,輸入數據信息,讓學生根據給定信息利用所學的函數功能求解出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得分等。這些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加他們的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他們利用計算機的功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主動探索知識的氣氛。
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的講授內容。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點,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網頁制作時,我與學生一起確定網頁制作的主題,進行需求分析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在素材的收集與整理中,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應該選取和丟棄的材料,在網頁制作過程中一起參與,協商并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樣一起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在學會了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開展各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
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成立信息技術學科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特長。還可以開展各種信息技術比賽活動,如打字比賽,電子報刊評比,創意圖片評比,網頁制作大賽,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帶來成功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5.與其他課程整合,努力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
教師在上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知識融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如何將課本知識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分析整理課本知識,利用PowerPoint制作相關幻燈片,能進一步提高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利用Word的制圖工具,制作物理的關聯圖,數學的公式,其他學科的相關圖表來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利用網絡搜索功能下載與語文、英語書本中的相關知識,擴大相應學科的知識面,增加課外知識;利用Excel對數學、物理和化學中的圖表進行簡單分析,等等。
三、關注學生的基礎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由于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發展趨向與學校的教學條件的差異,教師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面對高中學生信息技術起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師必須在認真做好集體教學的基礎上,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在每個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還可以鼓勵基礎好的學生輔導基礎差的學生,做到教學相長。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小組輔導,也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小組布置適合他們學習能力的作業,鼓勵學生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逐漸實現每一個學生共同發展。
四、教會學生學習,獲取知識,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習新授內容之前,要求學生把要學的內容看懂,讀懂,基本明確操作方法。其次要鼓勵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動學習,充分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要教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既可以加深、擴展課堂知識,培養探究和應用能力,又可以獲取課堂中沒有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最后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
參考文獻:
?。?]胡濟民,李尚仁主編.高中技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王吉慶.關于任務驅動之我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7).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呂品.什么是“任務驅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2002,(7).
?。?]李永前.換一種思路上信息技術課.人民教育,20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10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