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詩歌鑒賞教學新嘗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詩歌本身具有篇幅短小、語言精練、意蘊豐富、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的特點。所以要鑒賞詩歌,我們就必須要充分調動聯想和想象,去積極捕捉其形象、意境,感受其情感、情趣,評鑒其形式、結構,體味其內涵與藝術美?,F代初中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大多停留于背誦、默寫、翻譯、記憶主旨等,缺少了解詩歌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因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利用新的視野和方法去進行詩歌教學,試圖打開新思維的窗口,讓學生能夠感受詩歌內涵的深邃和學習鑒賞的樂趣。
【關鍵詞】詩歌;鑒賞;嘗試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關于詩詞欣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點:1.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2.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啟示;3.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4.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5.能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我們從中可以明晰,詩歌因為語言的精煉和內涵的豐富,是需要調動學生調動自己生活經驗去品讀,而且更多的是關于精神境界的提升。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然而,盡管詩歌是重視精神境界的提高,我們要講解詩歌卻是按照模式化、題型化進行,自然是不太適應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要求的。
1.部分老師把詩歌教學當作文言文教學一樣,過度重視翻譯、解讀,唯恐學生掛一漏萬。比如在賞析王維《使至塞上》中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假如只是翻譯為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這樣有何美感可言?
2.部分老師把詩歌教學當作是解題練習課一樣,過度重視答題技巧的練習和分析,比如老師教育學生時,或會根據考試題目要求,題型需要而進行訓練,或者背誦主旨等。比如近幾年廣州語文中考題目:
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愿望?請簡要分析。(廣州2018年語文中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廣州2017年語文中考)
“飛鳥相與還”描寫了什么樣的情景?表現出詩人怎樣的心情?(廣州2016年語文中考)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表現了詞人的什么情感?請簡要分析。(廣州2015年語文中考)
“自經喪亂少睡眠”表現了“我”怎樣的情感?(廣州2014年語文中考)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初中詩歌考察的重點在于了解詩詞的內容、思想,因而老師在教學的導向也會在于翻譯詩歌,記憶主旨。確實,單純的記憶可以提高分數,而且也方便了教學,只需要按照“朗讀——翻譯——歸納主旨——背誦——記憶”這種模式去進行教學就可以了,但也會導致教學模式的僵化或者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厭倦。
3.部分教師可能會忽略詩歌內涵的挖掘,導致學生理解詩歌片面化或單一化。具體表現在于教學時教師習慣于評定式鑒賞,像寫操行評語一樣進行千篇一律的分析。例如,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當中盡管都飽含“鄉愁”,但是兩者的鄉愁會是一樣的嗎?詩歌的內涵不是一個冰冷的答案,假如在教學當中不注意深挖,可能會導致學生誤以為詩歌內涵千篇一律,并且有學生會因為找準了“萬能公式”而沾沾自喜,從而覺得詩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顯而易見的表面文字,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4.部分教師可能比較注重解讀詩歌的唯一性,從而影響學生多元化解讀詩歌的可能性。比如講授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參考的意見是: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但其實,我們所熟悉的王維本身很少寫邊塞詩,這是因為他之前沒有這樣的經歷,而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要寫就必須有生活體驗。君不見“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還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又或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再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無一不說明他是寫景狀物的佼佼者。
所以當唐玄宗下旨讓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旨慰問的時候,王維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是一次失意之行,因而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在這里截取了自己看到的一個邊疆沙漠的剪影,大漠寬廣無垠,是橫向的遼闊,但這份遼闊又不是單調乏味的,在無邊的沙漠中,有烽火臺燃起的孤煙,直直地聳立,這是縱向的律動。在柔美的沙海之上,在橫向水平的天地之間巧妙地安排了這一股蒼勁、挺拔的孤煙,沒有樹木的裝飾,沒有山巒的陪襯,有的只是一縷孤煙,傲然挺立,如卓爾不群的氣節;九曲回腸的黃河河道,是悠長而婉轉的,非“長”字不能書寫盡頭。而在天的盡頭,又只有一輪圓圓的落日掛在天邊,為什么是落日呢,落日才讓人敢于直視,才有溫暖的感受,才會讓人傷感,時空蒼桑感更加強烈。蒼茫天地間,大漠漫漫,長河迢迢,卻只有直上的烽煙與西墜的落日伴著孤單的詩人,單車問邊!難道這里就沒有一份慷慨激昂的情緒在里面嗎?難道這里的孤寂就僅僅是指詩人個人的孤寂而沒有涉及到邊塞戰士嗎?難道詩人在這廣闊無垠的天地沙漠間就只想著自己個人的悲涼嗎?唯獨老師把學生帶進詩句營造的氛圍當中,詩句才能展現真正的內涵。
二、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進行的嘗試
“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歌就是詩人以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將生活中的事件、場景和詩人的特定感受融為一體,從而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情志。因此在詩歌教學當中,教師除了關注詩歌本身的“言”、“意”以外,還可以從“情”方面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多維度,調動自己自身經歷解讀詩歌,甚至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再現詩句。
1.運用改寫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古人煉字的追求。比如在教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可參照下列情景進行教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能否把頷聯和頸聯由七言改成五言?記得要有主語。 生:(思考后發言)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
師:非常好,這樣改動后多簡潔!你們覺得這樣改好嗎?
生:(沉默了一會兒)不好,沒有了一些詞,感覺不太對勁。
師:哦?沒有了哪些詞語讓你們覺得不對勁?
生:“幾處”“誰家”“漸欲”“才能”
師:這些詞有什么好處呢?
生:“幾處”說明早鶯不多,“誰家”說明了可能只是遠處傳來一兩聲燕鳴,“漸欲”寫出了花的動感,“才能”就是剛剛好的意思,這些詞都寫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春早。
師:很好,這些詞都呼應了早春,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很不錯,能關注到細節,我們也可以再細看,詩人寫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讓西湖的春景隨著他的“行”而流動,沒有了這八個字,你們感覺怎么樣?
生:春景好像靜止了,有了這八個字,靜止的畫面便好像流動起來。
生1: 比如“幾處”是數量詞,“早鶯爭暖樹”,是一幅很美的畫面,用“幾處”來修飾,這美的畫面感覺就不只一幅,而是多幅畫面
師:對,“柳浪聞鶯” 實乃西湖一景,其實春日西湖的四周,處處可聞鶯啼。
生2:“誰家”是疑問詞,詩人并不僅僅描繪“春燕啄泥”,而是十分好奇,有意追問,那啄泥的春燕是誰家的呢?隨著這一發問,說不定詩人會加快腳步,雙眼緊盯著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銜到哪戶人家去筑巢。
師:很好!這種聯想不是比那僅僅刻劃“春燕啄泥”的畫面有趣得多嗎?而“漸欲”“才能”與“幾處”“誰家”一樣,不提供形象,不組成畫面,但加入詩中,卻使形象得以擴展,畫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會隨著詩人的“行”而流動起來了。我們在平常的閱讀詩歌當中,也要注意這限定詞等運用,說不定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
2.利用生活經歷來進行聯想,讓學生了解詩句深意。比如在教晏殊的《浣溪沙》時,可參照下列情景進行教學:
師:有同學剛才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文章中情感的集中體現。那我想問在座的各位同學,生活當中有什么事情是令你覺得無可奈何,有什么事情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呢?
生:(七嘴八舌地議論)
生1:生活當中無可奈何的是生離死別,似曾相識的就是好像哪里見過一樣。
生2:生活中我對親人去世是無可奈何的,而似曾相識就是像做夢一樣。
生3:無可奈何的是要做作業,似曾相識的是答案都像見過一樣,但又不記得了。(全班大笑)
師:幸好我們的詩人沒有作業,不然就真的無可奈何了。(笑聲)好了,剛才我們都知道無可奈何實則表現了無奈的心境,花落去是自然景象,對于花開花落詩人為什么會無奈?
生: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師:對!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那似曾相識呢?有沒有感受到剛才同學們舉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生: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師:確實。原來離去的燕子又在新的一年歸來,那說明了——。
生:時間過去了也會有回來的時候。
師:真的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燕子寓意著新的春天的來臨,盡管花開花謝,燕去燕歸是四季常理,但人可以為美好事物消散而感慨的同時,也可以——
生:珍惜重現的美好事物,因為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師:對,詩人也是這樣想,我們再想一想,詩人用“似曾相識”修飾“燕歸來”,用如此虛幻般的詞來形容,說明詩人是樂觀想開了,還是他還有什么煩惱呢?
生:他可能是孤獨了,因為他最后“獨自徘徊”??赡苁撬X得消逝的東西哪怕再重來也不一樣了。
師:現代有一句話交代了詩人的心聲,就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盡管美好的事物會重現,但已經不是當初的感覺了。詩人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時空、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表現得十分含蓄、深沉。
3.利用猜讀、推理、想象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我尋找詩中意境。比如在教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時,可參照下列情景進行教學:
師:剛剛同學們已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下面我想請大家當一回小偵探,發揮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然后猜測一下,這首詞當中的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在聚會中李清照會說些什么,她當時的身體狀態,周圍環境、心情、甚至隨身物品是什么,這些都可以猜,要求是你們要從詩句中找出依據來。
生:(激烈討論)
生1:老師,我們從“藕花”“日暮”中知道時間是夏天傍晚。
生2:我們知道李清照頭上有發髻、有帶香囊、扇子,還有酒。
師:怎么還有酒?
生2:因為“沉醉”
師:你怎么知道沉醉不是陶醉于景色,而是喝醉的呢?
生2:因為“不知歸路”,而且“興盡”。
師:那看來李清照還是一個女漢子了,灑脫不羈,風流優雅。(生大笑)
生3:我猜他們至少有三個人。
師:怎么說?
生3:詩人不可能單獨外出,所以必定帶有隨從或丫鬟,然后和友人聚會,不就剛好三個人了?
師:可能她帶丈夫或者船夫會比較好吧。
生3:不可能,不然她就不會“沉醉不知歸路”了。
師:果然當起福爾摩斯來了。(生大笑)
4.利用仿寫詩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其明白詩歌韻律之美。比如在教王績的《野望》時,可參照下列情景進行教學:
師:“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翻譯過來就是“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好像一下子索然無味了。不如我們先放下解釋,按照這一聯的格式,找一組景物來進行仿寫吧。 生1:春風拂楊柳,春雨潤大地。
師:最好用上疊詞,你看樹樹、山山讀起來多有趣味。
生1:風風拂楊柳,雨雨潤大地。
師:我們注意一下詞性也要對應。“皆”、“唯”都是限定范圍的副詞,或者換一種季節的景物來寫也可以。
生2:皚皚皆雪色,潺潺唯水聲。
師:有點意思,這里你能描繪一下你詩句所營造的氛圍嗎?
生2:就是冬天白雪皚皚,鋪天蓋地,這時候聽到水的叮叮咚咚的聲音,所以就這樣寫,讓人感覺很寧靜。
師:那大家現在來試想一下,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會是怎樣的畫面?
生: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樹葉金黃金黃的,山峰連綿不斷,在夕陽的照耀下也一片金黃。
師:光色交錯,動靜結合,一道好風景就寥寥十個字畫得活靈活現了!
經過多種不同的嘗試,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自我解讀,會比教師單純地講作者,講詩題,講翻譯,講主旨,講手法要生動有趣,而且通過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詩歌鑒賞的課堂就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交流的平臺。
三、新嘗試的價值和意義
賞析詩歌不等同于做詩歌鑒賞練習題,學生哪怕知道甚至背誦了考題的參考答案,雖滿足了考試的需求,但對詩歌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新的嘗試滿足了詩歌鑒賞的三個層面,即意象層面、語言層面和意蘊層面。
首先是意象層面。意象與美育有著不解之緣,具有美的意象的詩,才能給讀者以美感。能否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歌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用改寫詩句,仿寫詩句等能讓學生明白到意象的重要性;其次是語言層面。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范,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最后是意蘊層面。伴隨著意象在腦海的形成和語音節奏感的刺激,讀者已經產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體悟詩的意象內蘊即詩的意蘊,是詩歌鑒賞成敗的關鍵。調動自身經歷代入其中,學生或許沒有詩人的經歷,但是卻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從詩句中吸收到屬于自己的營養,他們傳統文化的筋骨便會茁壯成長。
魯迅先生在《文藝的大眾化》寫道:“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鑒賞,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x者也應該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情感,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關系?!笨梢娫姼梃b賞不但受到詩歌作品本身形式特點、內容含義及思想感情的制約,同時還要求鑒賞者必須具有必要的審美修養和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當中應勇于創新、嘗試,讓學生在詩歌的世界里徜徉。時而凄惻哀婉,時而豁達開朗,時而苦思冥想,時而激情滿懷,這種智慧火花激蕩的課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熱切追求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廣州市中考語文備考研究組.2018年廣州市中考語文備考訓練精選[G].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164-168.
[3]周維納,馬春燕.古代詩歌鑒賞方法[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4]《文史知識》編輯部.詩文鑒賞方法二十講[M].上海:中國書局,1986.
[5]教育部.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劉凱,艾憶,柳思佳.古代詩歌鑒賞技巧[M].江蘇:鳳凰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