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鑒賞詩歌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古詩鑒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有必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傳承傳統文化,更能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力。古詩中情與景的聯系,一直是教學設計中的難點和重點,本文將著重講述如何提高學生的鑒賞古詩的能力。
一、何為想象
從詩歌創作過程講,一般在詩人的視點中,它不是受者,而是與者。它是積極地、有所作為地觀看。當視點投射到某物體時,已估計到會有某種收獲,這種估計直接影響了它的觀看方式。所以,被看到的世界把看也包括了進去,客體(被觀察物)由此是一個意向性客體。我們可以說是一種主觀情感,但其實,根本意義上就是想象。
想象需要用語言表達,意識必然尋找機會上升到語言層面,語言是感受與意識到的方式;同時,想象把觀點吸納于不斷展開的故事中,語言對體驗必然存在意欲的指向,總包含著比自己說出的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作為可能性吸引語言去講它,在語言層面上既有清晰的一面又有含混的一面,故事于是既被澄清又尚未被澄清,這就是詩人借助想象把意識轉化為詩句的過程。
二、想象與寫作手法
詩句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顯現詩人的想象,一是表現手法,二是修辭手法,這也是我們小學階段分析詩歌的主要方式。表現手法有很多種,在小學階段,只是初步的接觸,比如動靜結合、遠景近景、細節與整體等等。作為教師,要把調動學生的想象作為突破口,告別填鴨式教學,采取情境創設的環節。以《獨坐敬亭山》為例,教師可以把動靜結合的概念解釋給學生,在這首詩的第一聯中,詩人開篇寫“鳥飛云散”的畫面,動中有靜。眾多的鳥兒飛向了遠方,消失在天空的盡頭,天上僅有的一片白云,也悠閑自在地飄向別處,沒有一點留戀之意。鳥兒尚且能夠一同飛向別處,而詩人身邊,卻是長久羈旅異鄉,沒有親友可以傾訴,自己沒有留身之所,心向何方,內心是何等的孤獨。引領學生再次朗讀全文后,教師接著分析詩人寫青山相伴,創“靜”之境。畫家作畫時有留白的技巧,使得畫面顯得不那么充盈,但是李白筆下,放眼望去卻是大片的空曠和高遠,而自己只有一個人,身處在遠離京城的一座山上,詩人,此時已過壯年,同年還寫下了“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此時此景,都讓詩人愁苦不已。而通過“只有”一詞,表現出此時的詩人已經把敬亭山視為可靠的傾訴對象。詩人越是寫山的“有情”,就越是表現出人世的“無情”,自己那寂寥落寞的處境,也就在這人山相望相互慰藉中體現了出來。
教師在帶領學生齊讀全文并糾正字音后,就可以給學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詞典和工具書,并結合課本注釋來初步探索一下詩歌的大意。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可能是個挑戰,但是以小組為單位,他們不再抵觸,以輕松的心情一起探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在每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以后,小組長再根據大家的意見,進行歸納,并得出一份最終的詩詞解釋。最后按照順序,由小組長向大家展示成果。這種在課堂上進行的討論,能夠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不再死氣沉沉,同時能夠激發起學生對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吸收,還能夠提高他們對詩歌的感悟力和鑒賞力。教師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仔細聽每個小組的觀點,不要否定他們看似天真的想法,并對每個小組欠缺的地方進行指點,對解釋錯誤的地方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得出靠近正確答案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實現了共同探究,學生既聽到了與自己小組不一樣的觀點,又從教師那里得到了公正的評判,對于準確地掌握詩人的寫作意圖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三、想象與美感
聞一多在《詩詞格律》中提出了“三美”的概念,即“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在《望洞庭》和《憶江南》的古詩鑒賞中,我們可以引出色彩分析的方式,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不同于繪畫,無法直觀地還原完整的場景,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畫,對色彩的把握,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體驗,初步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圖景。詩人寫詩在運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各種顏色的疊加。著色時,可以是相似色彩的組合,也可以是冷暖色調的對比。在《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則是通過對比,來渲染情感的氛圍,太陽剛剛從海平面升起,天邊鋪滿了朝霞那燦爛的顏色,江邊是鮮艷的紅花,紅花在朝霞的映照下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顏色像被藍草染色了一樣,顯得尤為青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是江岸邊的鮮花;藍,這里的藍不是指藍色,而是指藍草,它是一種染料,它的葉子是提制藍色染料的原料。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現出自己身在北方,對于江南水色風光無比的眷戀之情。單一的色彩不足以凸顯美。只有不同色彩、不同色調的色彩進行搭配,才能顯示出色彩的魅力??v觀全詩,“火”“藍”這兩個字相映成趣。我們想到火,不僅僅是鮮艷的紅,還有一種熱烈、奔放的感覺,藍是藍草,顯青綠色,給人一種茂盛、繁密之感,非常形象化?!凹t”“藍”的色彩對比十分鮮明,從此使整體更加賞心悅目,體現出白居易對江南美景的眷戀。而在《望洞庭》中,則是色彩的融合,月光灑在洞庭湖上,水天一色,之后作者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烘托出了“兩相和”的情境。而在“白銀盤里一青螺”中,白中有青,色調明暗十分明顯,構成江南水鄉色彩鮮明的畫卷。詩歌中的色彩飽蘸著感情,不僅僅是一種預成圖式,不同的感情,可以賦予顏色不同的理解,成為一種獨特的表達技巧,通過對色彩的解讀,我們可以逐漸把握詩人的所思所感。
詩言志,詩緣情,詩歌鑒賞最終要回到詩人的情感表達上來。詩性語言的美感就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它與日常語言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陌生性。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無法解釋過于深奧的東西,那么就只能通過想象去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緣景于情,營造“無我之境”的詩意課堂,再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才能夠便于學生去理解接受。同時,在學生的內心中,建立初步的美感欣賞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