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問導思與導學案結合的教學策略在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的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古代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們運用問導思與導學案結合的教學策略,推進核心素養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 導學案 教學策略 詩歌鑒賞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知問”環節的設計與導學案的“作家作品介紹”“互相解疑”內容相結合,推進學生預習質量的提高,培養學生帶著問題來課堂探討的意識和習慣。
  詩歌鑒賞中有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關于作者生平和詩歌寫作的背景,導學案的“作家作品介紹”上有詳盡介紹,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詩人情感的原點,理解詩歌思想內涵?!盎ハ嘟庖伞敝形某?、字詞等內容可以在預習中完成,減輕了教學負擔,可節省出課上時間,用于教學重難點的落實和突破。
  對于詩意的理解,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這個環節去完成。教師可以通過運用解釋重點字詞、解讀重要意象、散譯詩歌等方法,幫助學生解讀詩意。尤其是篇幅較長、文面較難的詩作,更要在詩句理解上多下功夫,像《氓》《采薇》《離騷》這樣的詩歌,學生在課前預習也會感到困難,就要在課上進行講解,但仍需以學生講解為主,教師做適當點撥等。文面簡單的詩歌,教師可以以對主旨的提問為綱,引領學生完成鑒賞,比如《涉江采芙蓉》《歸園田居》等。
  “知問”環節的“我的疑問”設置,能夠啟發學生對詩歌的思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收集整理,可以掌握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調整課堂教學的環節和內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課堂中教師的引導藝術,已有很多文章探討。但在本教學策略的實施中,教師要關注導“導學”環節與“知問”環節的聯動,教師的“導”,既要以完成教學目標為指向,又要能夠解決學生課前提出的疑問,這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導”。
 ?。?)導學案對詩詞內容、主旨、表達技巧等方面的歸納總結,條分縷析,層次分明,給學生學習詩詞鑒賞以抓手,便于理解、記憶、復習和遷移,形成知識網絡。哪些是已經掌握的,哪些是還有疑問的,學生在總結上述知識點時就能夠了然于心。另外,“反思”環節特別適用于類別化的詩歌鑒賞。比如,學習了《氓》《孔雀東南飛》等敘事詩,學生就可以總結得出敘事詩的鑒賞思路;學習了《詠懷古跡》,即可嘗試運用詠史懷古詩的鑒賞方法賞析《蜀相》。這種舉一反三的學習思路的建立,“反思”環節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下面以《詠懷古跡其三》為例,嘗試闡釋問導思與導學案結合的教學策略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1“知問”環節
  1.1學生活動
 ?。?)閱讀導學案作者簡介和詩歌背景介紹部分,為理解本詩創作意圖做好鋪墊。
  (2)完成導學案字音部分,掃清讀音障礙。
 ?。?)熟讀本詩并散譯。本詩頷聯和頸聯的文面有一定難度,學生要結合書下注釋理解。
  (4)提出至少兩個問題。幫助學生建立主動探究的思維模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1.2教師活動
  收集導學案,了解學生字音的掌握和詩意的理解情況,為課堂教學做準備。
  導學案實際情況總結如下:
  (1)字音障礙基本解決。
 ?。?)頷聯頸聯的散譯有部分學生理解不準確,如“一去紫臺連朔漠”的“連”字,“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識”。
 ?。?)提出的主要問題有:
  ①首聯為什么先寫山,而且是群山萬壑?不美。
 ?、谡丫秊槭裁疵烂捕槐弧白R”?
  ③昭君為何要出塞?
 ?、苷丫秊槭裁床辉府斖蹂鷧s想回漢?又為什么不得回漢?
 ?、菡丫购奘裁??
  ⑥杜甫為何憑吊昭君?
  2“導學”環節
  根據學生的預習的結果和提出的疑問,教師要積極調整課堂教學設計,幫助學生解決上述問題,完成教學目標。
 ?。?)針對散譯出現的不準確的問題,教師可采用檢查預習導入的方法,將錯誤或者不準確的散譯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糾正錯誤,準確散譯。
 ?。?)上述疑問反應出部分學生對于昭君故事不了解,可在課堂教學中請同學講述故事始末,解決疑問②③,同時也部分的回答了疑問⑤,引領學生進入了詩境。
 ?。?)疑問④⑤⑥是理解本詩主旨的關鍵。教師可以疑問⑤“昭君怨恨什么”為課堂教學的首個主要問題,指導學生反復讀詩思考,先扣住文本,在詩句中尋找答案,重點研讀頷聯頸聯,同時落實對比反襯的手法的分析。然后再給學生補充匈奴的生活境況和單于的婚俗等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地域差異、生活習慣和婚俗的差別給昭君帶來的種種困擾和痛苦。最后讓學生一起總結昭君怨恨的多重內容。接下來總結昭君其人的性格特點也就沒有水到渠成的解決了,同時為理解疑問①“首聯為什么先寫山,而且是群山萬壑”做好了鋪墊,“赴荊門”的“群山萬壑”和昭君的堅強性格的互相映襯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疑問⑥“杜甫為何憑吊昭君”則是本詩教學的重難點。在分析昭君形象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導學案中杜甫的生平簡介,此時學生就能夠比較容易將二者的生活經歷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得出以昭君自況的結論。此時“借古抒懷”的技巧也就得到了落實,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的杜甫一生漂泊、懷才不遇的苦悶也就能夠被學生理解了。
  3“反思”環節
 ?。?)全班一起小結本詩思想內容和技巧手法,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詠史懷古詩的旨趣,即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強調借古抒懷的手法。這既是幫助學生強化及時總結歸納知識點的反思意識,使感性的賞讀上升為理性的方法技巧的認知,同時又是引導學生由學習“這一首詩”向學習“這一類詩”過度。
 ?。?)嘗試運用本課所學內容,鑒賞李商隱詩《賈生》的主旨和表達技巧。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通過對同題材詩作的分析鑒賞,實現本課重點知識的遷移,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提升詩歌鑒賞能力,進一步落實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拓展作業:閱讀《詠懷古跡》組詩中的其余四首,進一步感受杜甫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悲慨與無奈。
  總之,運用問導思與導學案結合的教學策略進行古代詩歌鑒賞教學,尚處摸索階段,還存在許多困惑和不足,需要進一步探索,做細化的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8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