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將“導學案”的模式應用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可以實現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導學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準確把握內容導入的切入點,讓問題引導既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科學地將課堂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自主學習的模式。
【關鍵詞】數學教學;導學案;積極;強化;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101-01
1 導學案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1 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動力,不斷拓展和深化課堂學習資源,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和唯一解題思路。數學問題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逆向思維等多層次、多角度思維,需要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化學習。學生也可以積極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手段不斷延伸知識寬度,構建更加寬廣的數學知識體系,不斷挑戰新的數學難題,提高數學
能力。
1.2 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以生活問題為切入,導入教學內容,一方面能有效激發學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強化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科學設疑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會以一種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態度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1.3 積極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保留更多思維訓練的空間,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不斷創新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更加便捷和新穎的解題方式,對其中運用到的新知識點和知識結構進行科學點撥,及時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構建準確的思維體系,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2 導學案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2.1 積極改變教師功能作用
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成為學習的機器。在導學案教學的實施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需要更好地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問、設疑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徹底擺脫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講解的教學形態。教師需要科學地設計每節課的各個主要環節,使學生學會思考,靈活地運用知識。利用導學案幫助學生分析具體問題時,積極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通過內部討論尋找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深化對學習方式的掌握,在數學課堂上形成一起探索、構建知識體系的氛圍,快樂地完成教學任務。
2.2 優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導學案的設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對導學案的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作為導學案實施的核心對象,必須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這樣才能有效推動知識能力的協調發展。實施導學案教學模式,在教學的科學引導下,學生能積極的思考和探索,積極參與數學知識定理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有了導學案,學生逐漸改變了以往懶于動手、一味依賴老師的壞毛病,開始自己動手翻閱資料,互相交流、探討,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能力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調動自身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2.3 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證明,導學案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更加耗時,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維碰撞,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新課標改革的必然要求。導學案為這種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系統歸納重點與難點,同時布置具體的自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等進行歸納,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能說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描述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一些具體問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總之,導學案教學模式以生為本,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能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完美結合,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