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學案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導學案以“導”為手段,以“學”為目的,通過導目標、導內容、導思維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擺脫了傳統教學只重視教而忽略學的弊端。導學案通過導與學的融合更好地組織和完成教學任務,適應中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以及教學改革的要求,共同促進思想政治學科教與學的發展。
【關鍵詞】導學融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99-02
導學案是在課程改革中創新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導學案慢慢地向整個教育領域推廣。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導”與“學”的融合,通過導學案,給學生尋找一個支點,作用于學習,引導學生圍繞支點問題進行思考,形成與知識的凝聚力和融合性。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采用導學案的模式進行授課,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導學案更多關注的是考試會考什么、怎么考,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到底應該學什么呢?學基礎知識、學思維方法、學知識運用,簡單地說,學生的學習就是能力提高和思維拓展的過程。如果忽略了學生的“學”,這種課堂會讓學生感覺思想政治課就是“死記硬背”“刻板古董”的代名詞,久而久之學生對課堂的的積極性會降低。因此,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我們需要探尋導學案模式的最優設計,真正發揮導學案“導中學、學中導”的作用,構建教學相長、和諧共生的教學模式[1]。
一、優化教學目標進行導學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教,而忽略了如何學。導學案教學就需要注重學生“學”的問題。學,首先需要有方向和目標。這個方向和目標按照課程三維目標的表達,是分為三個層次的,分別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但是這種表述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知無法達到這種高度。課程三維目標其實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不適合出現在學生的導學案中。導學案的目標,我們可以分為基礎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把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得到思維的訓練和提升。
基礎知識目標,是每個學生首先需要掌握的,它難度不大,一般不適合用“認識……”“了解……”“培養……”這樣的模糊抽象的字眼,可以轉化為一個個的知識填空或者小問題,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就可以直接獲得。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獲得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和疏通。如在學習《股票、債券和保險》這一課題時,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展現三者的基本特點,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快速理解三者的區別。當然導學案中僅僅有基礎知識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向學生提出發展性目標。
如通過小組討論對比股票和債券的特征,理解為什么可以把債轉股作為企業不良債務處置的一種可選途徑。這個發展性目標使知識的深化與學生的能力剛好形成了一種新的交點,通過分析歸納整理知識,延伸了學生的思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對特定情境的理財進行分析,這也是屬于發展性目標,它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基礎知識構建完成的情況下,這種發展性目標既凸顯了學生學習的延伸性,又考驗了學生知識把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是最能體現引導作用的環節[2]。
二、凸出重點內容優化導學
學習的內容是導學案的靈魂,具體反映到導學案中,要求我們的教學回歸學生本身和知識本源,遵循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規律,凸出目標的層次性和知識的重點。導學案中學習的重點內容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課程標準,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導學案的學習重點內容。如在學習《民主監督》的時候,導學案的設計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將大篇幅的時間花在“民主監督的方式”上,但本課的重點應該是“民主監督的意義”及“公民應該如何正確行使民主監督”。如果導學案沒有正確確定這一重點,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也會由于后者所占文本的篇幅太少,而誤將其不作為重點來學習。這種導向就發生了錯誤,不利于學生學習的開展。
除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重難點,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個體和知識構成的差異,導學內容應該是動態平衡的。所謂動態平衡,主要是要求導學案的內容要善于通過平衡班級的水平來把握教學內容。這是因為課堂是由多個學生主體構成的大集體,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教師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而選取的教學內容對于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興趣度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就需要把教學內容實現從課本到生本的
跳躍[3]。
要實現這種跳躍,就要求導學案能夠通過情境的引導,讓學生能夠主動清晰的發現自己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補救。
如在《價格變動的影響》的導學案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情境:面對同時漲價的大米和牛肉,人們仍然愿意購買大米,但是卻放棄了牛肉而購買豬肉;同樣,面對油價的上升,人們對于汽車和電動車的購買出現了偏移。請問這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這一個情境,其實是需要學生區分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以及替代品和互補品的關系。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會自主思考:為什么大米漲價依然要買而牛肉漲價了卻可以放棄?電動車和汽車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就在無形之中確定了學生學習的內容,也能夠對不同學生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學習要求。這種導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回給了學生,可以避免忽略學生主體差異性帶來的目標趨同化,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教學效果推向有效性發展。
三、以深度的思維提升導學
導學案仍是知識填空、知識探究等模式,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產生疲倦感,也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導學案的問題和內容應該不斷深化。內容的深化并不是說要挑選學生不懂的或者很難的問題,而是強調要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能夠在不斷的思考中得到樂趣。
傳統的導學案往往是以“情景問題”“知識歸納”等最為常見,但是對于問題是否有效、是否具有深度,學生的思維角度是否新穎、是否具有觀點性卻沒有進行過多的考慮。因此,在導學案教學中,教師要更加重視所設置的情景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以達到最大效應地關注學生對問題回答的觀點和思想,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挖掘問題的能力。
如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這一課中,導學案一般都會呈現“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可以回答出三個原則。但是對于三個原則具體的表現和運用,導學案就可以繼續挖掘更深一層的內容,如如何理解高考少數民族加分的政策。學生如何回答和理解這些問題,就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它最容易體現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導學案的設計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活動,達成預期的效果,這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它應該是具體而基礎的,它也可以是抽象而發散的。導學案要引導學生在正確梳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以實現“導”與“學”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安明·新課程教學改革下政治“導學案”編寫的基本要求[J].教學研究,2013(5).
[2]朱淑蕓·高中思想政治課“導學案”編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5.
[3]何善亮.基礎教育學?!皩W案導學”教學變革的理性思考——“學案導學”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和超越路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