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閱讀教學過程的心理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葛亮

  摘 要: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本文根據心理學的理論,探討閱讀教學的認知心理過程,旨在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效益,達到教學科學化、效果最優化的目的。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認知過程 心理過程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如果我們了解了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過程,把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應用到閱讀教學之中,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剖析學生的心理特點,給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教學科學化、效果最優化的目標。
  一、閱讀認知過程
  了解閱讀的認知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教師對閱讀過程的觀念影響著他們閱讀教學的容和方法。每一位教師對篇章深入處理的部分,以及教學時間分配的差異,都與對閱讀意義、目的認識不同有關。
  我們把閱讀歸納為三個能力:讀者的語言能力(包括語音知識、句法知識、語義知識),讀者的認知能力(包括對篇章的邏輯關系、組織結構、寫作特點、技巧等的認識),讀者的理解能力(即讀者通過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對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過濾,提煉、表達出新的知識),并且這三個能力是由初級到高級的提升、跨越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閱讀材料解碼、認知,輸出新知識的能力。
  二、閱讀心理過程
  閱讀是從寫的或印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所以說在閱讀時感知、聯想、思維、記憶等心智因素,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演繹等心智技能,以及閱讀需要、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各種意向活動,都是具有調節、促進作用的各種心理因素。它們交互作用,形成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成為決定閱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準確地把握多種閱讀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閱讀心理過程對提高閱讀主體――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把新知識納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重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達成對外界客體新知識的順應。這樣學習,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們認識發展過程中的內部機制,這是閱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1.感知階段
  閱讀首先是感知。讀者所面對的并不是客觀事物的實體,而是由語言文字――代表一定意義符號所表示出來的客觀事物,是現實事物的抽象的、間接的反映,是“符號”和“代碼”式的“外部語言”,需要經過讀者的轉換補充,把抽象的東西轉換為具體的東西,把間接的東西補充為直接的東西,才能實現和完成對這種“外部語言”的真正理解。
  從本質上說,閱讀感知是包含著強烈理解色彩的間接感知。
  2.理解階段
  理解階段是讀者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文字符號,領悟作者透過作品傳遞出來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見聞、想象等思維活動階段。閱讀理解過程又是由兩種心理過程往返交錯、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是由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即由字詞、句段到篇章,從題材、布局、表達、用語入手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藝術特點。另一種是由思想內容返回到語言形式,即從已經把握的中心思想和藝術特點出發,研究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材、謀篇、遣詞造句,等等。
  3.表達階段
  表達階段是運用語言將閱讀理解的成果予以外現和表達。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閱讀活動是從看到的語言向說出的語言的過渡,即通過文字符號理解原文及其所蘊含的意義,并介入自己的評價、預測,再通過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4.賞評判階段
  鑒賞評判階段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觀點、語言文字、風格特點等進行鑒別、賞析和評價。它是以理解為基礎,對作品的美的屬性的一種能動的感受和反映,是讀者認識情趣、愛好的具體體現與閱讀的再創造。因為,成功的外語學習者是在習得另一語言的同時汲取其文化精華,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認知世界,實現自我人格的成長。
  三、對教學的啟發與幫助
  1.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即認知―吸收―表達。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認知―吸收―表達間架設橋梁,使學生能夠靈活自如地通用已有知識,幫助理解對篇章材料進行過濾、吸收,沉淀出新的知識。
  2.認識到在生活中積累知識的重要性。認知―吸收―表達的過程離不開重要的媒介――生活。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獲取更多的信息,不斷豐富自己的綜合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自己信息儲備庫,以便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把吸收表達提高到新的層次。
  3.認識到認知―吸收―表達的過程必須是學習者親歷的過程,教師無法代勞。教師備課、講課,只是教師的實踐過程,不能代替學生。教師備課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和估計他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幫助其將語言文字信息與生活儲備結合起來。
  4.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學習和創造性的能力,組織、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交代學習目的和要求,指出重點、難點及其他要求并講清楚采用什么辦法檢查學習效果,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學習課題,產生積極的學習意向。教師還要按照學生認識問題的思維層次有目的地設置一些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欲望的問題。通過問題,溝通教與學的雙邊信息,協調教學進程,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反饋學習信息,使學生保持思維活躍的積極心理狀態,排除消極心理障礙,使教師輸出的信息轉換為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使學生保持足夠興趣來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張必隱,郭德俊.圖式理論和閱讀過程[J].心理科學通訊,1988.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王松泉.閱讀教育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2008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