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庭教育是塑造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助推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黃 新

  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人在幼兒時期最容易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相應的品德、智力、個性和能力。這一時期,影響孩子道德發展的主要是父母。在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下,孩子會初步表現出相應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在幼兒時期的道德雖然是處于萌芽和初步發展階段,但幼兒時期形成的道德習慣和道德行為對其一生的影響卻至關重要。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那么,他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獲得順利發展就更不容易了。一個人在幼兒時期的教育,父母的道德修養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父母的教育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兒童道德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一、父母本身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一個人在他的幼兒時期,接觸最多的是他的父母,父母也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的形成期是在他的幼兒時期。這一時期,對孩子道德發展的影響主要是孩子的父母,而孩子父母對孩子道德發展的影響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認同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時期缺乏認識客觀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那么他們就會對父母保持一種較強的依賴心理。父母的言行無論對錯,孩子往往都認為是正確、積極的東西加以肯定。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作為孩子在家庭中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中,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往往會成為孩子的道德標準?,F在很多孩子在被問及最喜歡什么,最羨慕什么,追求什么的時候,都毫不隱諱地說:“最喜歡的是錢;最羨慕吃得好,穿得好,能走后門;追求的是有錢有權?!笔聦嵣?金錢和權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陌生的,而這些孩子卻對如此陌生的金錢和權力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無疑是孩子對父母傾斜的價值觀的認同。
  2.示范作用
  模仿是兒童的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點。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在為人處世、言談舉止等方面常常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所以父母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對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將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傳導給自己的孩子,會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與壞、善與惡等觀念。在此基礎上形成孩子的辨別能力和評價能力,并付諸道德實踐。
  3.導向作用
  幼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他們的道德觀念可以通過教育來塑造。父母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兒童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起重要的導向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道德認識對孩子肯定與否定、贊賞與斥責、獎勵與懲罰,孩子也就逐漸地接受這些認識,并變為自己的某種認識和習慣,從而表現出或優或劣的道德行為。比如孩子為災區小朋友捐書,父母表揚孩子富有同情心,孩子以后就會有可能做出更多的有同情心的行為;如果父母責怪孩子,認為不應該拿自己的家的錢給別人,孩子以后關心照顧別人,為別人付出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道德素養形成起著塑造作用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常見的教養方式有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放任型和過度保護型等。
  溺愛型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把孩子擺在高于父母的不恰當的位置上,過多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包辦孩子的一切。家長寧肯自己省一點也要滿足孩子,常常因為心疼孩子而遷就他。接受這種家庭教育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形成唯我獨尊、任性妄為、不知勤儉節約,很難體諒別人的難處,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否定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多是批評、責怪、打罵孩子,對孩子否定多過于肯定,管教過于嚴厲,對孩子只有懲罰而沒有引導。長期以來,接受這種家庭教育的孩子多是顯得缺乏自信、多的是自卑、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多的是做事畏畏縮縮、文明素養較差。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則多給孩子自我發展的自由空間,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這樣的家庭教育既控制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又有正面的教育引導。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規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放任型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了解較少,甚至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也不加干涉,不聞不問。這樣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來自家庭的道德規范教育,同時還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規范。
  過渡保護型家庭教育把孩子圉于家長的控制之下,經常按照家長的意志為孩子做出安排,事事包辦代替,這樣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缺乏獨立性,不知勤勞節儉,不思進取。
  不同的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的道德品質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孩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對家庭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各種教育方法要吸取積極有益的部分,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計劃更周密,方法更科學。
  作者單位:
  河南淮陽縣實驗幼兒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270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