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民”與“新農業”“新農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肖之進 陳 霞 黃朝志
摘 要: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利國利民,農村職教在目標定向上,應面向“新農民”、面向“新農業”、面向“新農村”,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選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選擇。
關鍵詞: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目標定向; 新農民;新農業;新農村
收稿日期:2006―04―30
作者簡介:1.肖之進(1980-),男,漢族,安徽金寨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研究生;
2.陳 霞(1980-),女,漢族,安徽巢湖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生;
3.黃朝志(1976-),男,漢族,安徽金寨人,果子園中學語文教師。
造就新型農民,發展新型農業以及建設新型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目標之一,當下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亦包含“新農民”、“新農業”的目標。在談論大學建設的時候,原清華大學著名校長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此竊妄自仿照說“所謂新農村者,非謂有新樓房之謂也,有新農民之謂也。” 我們認為“新農民”的養成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而培養“新農民”的主要途徑是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向亦在“三個面向”,即“面向新農民、面向新農業、面向新農村”。
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和諧社會的構建的題中之意自然包括和諧的新農村社會的構建。關于“和諧社會”的構建,2005年多方已經進行了廣泛探索和討論,與和諧社會相聯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今天大家所關注的一大熱點。和諧社會的構建,無法避免對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自身和諧的討論,其中人與人的和諧與自身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新農村”的建設的核心依然是人的和諧問題。鑒于此,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就顯得格外重要,“新農民”是發展“新農業”的先鋒力量,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只有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才能更好地解決眾所關注的“三農”問題,才能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健康、有序、穩定、快速發展。
如何養成“新農民”?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農村教育。農村基礎教育是其途徑之一,但這只是基礎教育,只能達到“小成”。農業要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作用只能是基礎性的;農村要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所培養的眾多優秀人才總是跳過“高考龍門”而走向城市;農民要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總是不夠的。要使農村居民達到“大成”,除基礎教育之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將承擔這一難以旁貸的歷史重任。我國目前獨具特色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多重原因,在短時間內恐怕還難以消解,因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在如此重要的歷史時期,應該點燃“農村居民”發展自己、追求幸福生活與造福子孫后代的希望。
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
鄧小平同志的教育觀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那么當代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即新的“三個面向”:“面向新農民、面向新農業、面向新農村”。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這種歷史性定位是發展多樣化教育、拓展農村教育的生存空間、發揮教育功能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農村及社會諸多問題的當然選擇。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且“邂逅”農民占人口多數的特殊國情的歷史時期,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尤其重要。
1.面向“新農民”
我國古代第一部教育學專著《禮記?學記》開篇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說明教育在建設良好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德中的重要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為從中考或高考線撤下的大批農村學子提供另一種優質教育是其重要職能之一,也是其無可旁貸的職責,可謂之另一種“大學之道”,另一種“新民”。
對于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職業教育或技術養成的教育,它不能以培養短平快的技術“才”人為鵠的,培養工具人是已往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或所有職業技術教育的最大失誤之一。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論教育之宗旨》(1906)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他又說,人的能力有內外之分,一是“身體之能力”,一是“精神之能力”。原來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所進行的各種職業培訓,我們暫且可以把它說成是身體能力的加強,而對“精神之能力”的養成或陶冶的作用甚微,這種教育疑乎是“丟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對象主要是為從中考或高考線撤下的農村學子,一般都在十五歲以上,按照古代的標準,大概可以入“大學”了。依孔子所說為學之道或“成人之道”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道是人的共同行為,而必須化為個人各不相同的德性。德性則必有情在,于是有人與人的同情,此即孔子之所謂仁。藝則包括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在現代看來,技術也屬之。儒家先賢歷來重視藝與道統一,“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是其不懈追求。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面向農村培養新型農民即“新農民”,也應該重視這一傳統教育思想,倘若新世紀的“新農民”能夠在生活中不但“依于仁”,還能“游于藝”,可以想象未來的新農村將是何等景象。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作新民”,可理解為振作自新之民,亦可理解為使民振作自新成為“新”民。關于“至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卷首指出在人的實踐中,所追求之物一般有兩類:其一,是作為手段為人所欲求的;其二,是作為目的為人所欲求的,且其他目的都是向著它以之為中心的。這種因其自身而被欲求且成為其他目的之中心的目的就是善,是最高的善。他接著指出,這種最高的善就是幸福。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鵠的之一就是要培養新時代的“新農民”,幫助“新農民”追求或創造幸福生活是其重要使命之一。
新農民不止是外表新,去“布衣”而著西裝革履,更重要的在于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農村農業的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人的因素即“新農民”是其中“最根本、最活躍”的因素,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面向“新農民”,培養“自強不息”的新人,乃是當前建設和諧社會和新農村的當然選擇。
2.面向“新農業”
未來農村是現代化的農村,未來農業是現代化的農業,農村教育,尤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是為農村培養具有適合農業發展、能促進農業的現代轉型、甚至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的“新農民”。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以縣為單位,因地制宜,農、林、牧、副、漁多方面多層次發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根據縣情設置多樣化專業,面向本地的農業發展,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唯如此,才能培養所謂“用得上,留得住”的適合人才,真正能夠為農民服務,為農業服務,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如此才能實施科技興農,走“農、科、教相結合”之路;才有面向農業的專業技術發展,才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才能“拿下”發展農產品加工,實現“產、供、銷”一條龍發展。
在農業從業人口將大量減少的情況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的面向“新農業”的一批批人才,將成為新型“農民”,或稱之“農業工作者”,成為落后地區教育“趕超”戰略的先鋒,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及發展未來農業的主力軍。如是,也將有利于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3.面向“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不完全等同于原來的城鎮化建設,新農村有其獨得的內涵,新農村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發展,更重要的一點是強調了要挖掘農村求發展的欲望,展現其追求上進的勃勃生機,鑄成和諧、健康、有序、進取的社會風尚。這正是黨和政府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之一。
早在1983年9月,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作《小城鎮 大問題》的報告,開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先河。他認為,中國發展的方向在農村,農民問題、農村問題、農業問題的出路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加快小城鎮建設,使它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新農村”建設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面向“新農村”,就是其目標定向上,要以為農村建設與發展服務。新農村的建設與小城鎮的建設的共同點是發展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即服務業。
農業所生產的大量農產品需要再加工,或成品或半成品,農村也有發展工業的強烈需求,農產品的加工也是“產供銷”結合的重要一環。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樣需要大量經過培訓的工人,稀缺的是技術工人,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可以運用自身優勢為農村工業的發展培養大批合格人才。
廣大農村落后面貌之一是危房、舊房眾多,在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居民快速致富、節余資金充足的同時,建房基本是廣大農村居民的首要選擇,只要去農村一瞥就能感受到其建房的熱情,而且在相對長的時期內不會消退。鑒于建筑人才的稀缺,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亦當助其一臂之力,是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直接行動。
新農業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村居民有著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有著消費更多他人服務的需求,這給本來就具有廣闊生存空間的第三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農村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是新農村建設的要義之一。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因其門類龐多,復雜多樣,包括交通運輸、餐飲、存儲、銷售、維修等等,最適合農村富余勞動力進駐,尋找或創造就業機會。
職業技術教育通過對農村適宜教育對象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教育,使之掌握一技之長或綜合技能,增強其在新社會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這無異于增強了“新農村”建設的“造血”功能,為“新農村”的建設、穩定、可持續發展帶來活力與保障。此舉,既有利于改造農村下一代,使其不再子承父業成為處于社會底層的傳統農民,又有利于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促進整個社會國家的長遠發展,乃是取得雙贏的行為。
綜上,建設“新農村”之和諧社會,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必不可少,其發展做好“三個面向”,是發展自身、服務社會的不二選擇。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唯有面向“新農民”,提高其綜合素質,包括人文精神的新開展與技術素質的提升,才能發展現代“新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唯有面向“新農業”,才能使農業的現代轉型落到實處,使傳統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為“新農村”的穩步發展提高持續的支持;唯有面向“新農村”,才能減少農業發展的人口壓力,才能為農村居民享受生活提供良好社會環境,而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就是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為鵠的,歸根結底仍是為了“新農民”。
參考文獻:
〔1〕國風,魏曉東.歷史的壯舉――中國農村反貧困歷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永賢.關于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
〔3〕王波.加快推進中國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3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