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著力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暢
摘 要: 素質教育歷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從高等教育現狀出發,分析了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認為強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著力點。從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創新方面闡述了素質教育內涵,進而指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 素質教育 高等教育 發展現狀 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一個全民性的話題,橫亙在我們面前,激發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面對新世紀國際競爭的發展趨勢,我們對時下的高等教育有一系列的追問和反思,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無法回避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因為今天的教育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一、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加強素質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界關于教育思想大討論中的熱點問題?!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然而目前大學生教育問題突出:不少人認為“女大學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上海某學院一學生宿舍樓發生火災,4名女生從6樓宿舍陽臺跳下逃生,當場死亡,釀成近年來最為慘烈的校園事故,所有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深思。目前高等教育有以下特點。
1.教育觀念沒有根本性轉變。各大學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又嚴格限制學生的個性,導致目前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千人一面,使他們在市場經濟時代遇到巨大挑戰。首先是在各種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分配方式的市場化下,他們面臨“雙向選擇”,這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增強自主意識和應變能力,而這在大學里卻很少能培養出來。其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高學歷的優勢將為高素質、高水平代替,大學也應當拋棄傳統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念,把培養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作為核心目標,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上牢固樹立起社會信服的品牌優勢,而這也恰是目前大學所缺少的。
2.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離社會發展目標的差距仍較大;高等教育投資不足,限制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高校教師人數、質量仍不滿足要求。作為發展中的國家,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極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差距極大,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全民素質的提高。
3.教育模式過于傳統,大學仍以“填鴨式”教育為主,平時逃課或者開小差,考前突擊,混畢業文憑的人很多。這樣的教育如何能適應現代社會高激烈的競爭?在培養目標上一貫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導致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學生的知識面過窄等種種弊端。大學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對理工科的了解,對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更是一片模糊;學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對文學、歷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對美學、心理學等的認識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結構陳舊、教學內容和方式過時、僵化,認為只要教師有效地傳授了書本知識,學生有效地掌握了書本知識,教育質量就有了保證,教與學雙方都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分數,而忽視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導致了“高分低能”現象的普遍出現。
二、素質教育重要性
任何教育按其本質來說,都是按照社會的要求,依據教育自身發展的特點,培養人、塑造人和改造人(鐘志賢,2002)。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素質程度如何,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鐘秉林,1999)。素質教育雖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確的定義,但其內涵大家都是熟悉的: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亦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較寬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目前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正處于一個改變過程中,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孟淑青,2004)。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高等教育必須研究未來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強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著力點。
三、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教育理念創新
首先要突破“應試教育”,立足于人的主體性發展需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機會。教育過程必須建立在以每個受教育者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要創建一個充分尊重學生主動性和個性的教學體系,使教學過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身心得到充分發展,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其次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素質教育重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培養簡單的知識繼承或者是面面俱到、萬金油式的假通才?!拔覀優槭裁床荒茇暙I一個愛因斯坦,或貢獻一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這就是我們教育體制的弊端。
最后,素質教育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不是用來淘汰、選拔學生的。要樹立主體教育觀,即體現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弘揚人性。尊重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促進潛能的開發和健全個性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在學校成績一流的學生,進入社會卻成為打工的;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這可能是在校老師從沒想過的。所以素質教育不是培養“尖子生”,而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成為不同層次的人才,當然我們也要激發學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腳踏實地的創業精神。面對現在的教育現實,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索思考,我們必須有適應時代需求的現代教育理念。
2.教育模式創新
(1)推行個性化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使每個學生的人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它是基于這樣的假設:每個學生,只要得到充分的教育引導和幫助,都能發展獨特的個性天賦,實現自我價值,走向成功。從這個角度講,教育無差生、優等生的區別,只是個性不同。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改進教學、評價機制,運用多樣的教學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于其學習方式與認知方式的學習機會。營造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學校不僅是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場所,而且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人際接觸、形成社會能力的場所。評價角度多元化、標準個別化、機會多樣化、形式靈活化。
(2)注重在具體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如藝術活動有利于通過審美情趣和表現美、創造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科技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興趣和愛好;體育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頑強拼搏精神、公正觀念、競爭意識、超越意識;公益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助人為樂等道德品質。
?。?)注重引導式教育。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經常變化的環境,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潛能,而不是精心安排各種強化手段去控制和塑造學生的行為。通過暗示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方式、發現學習方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激發其學習興趣,力求使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鍛煉探究性思維能力,形成自主創新的求知態度。
(4)發展創優型教育。21世經的竟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思想文化的竟爭,更是人才的竟爭(李嵐清,2004)。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有組織、說服、溝通、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富有進取精神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要培養像愛因斯坦、愛迪生、比爾?蓋茨等推動時代發展的人物。
3.教育內容創新
目前社會物欲化傾向嚴重,過于迷戀對物質的占有、享受和崇拜,使人變得貪心、自私;粗俗化傾向,高雅被人揶揄成了做作的代名詞,粗俗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種時尚的個性;冷漠化傾向,人與人之間感情越來越疏遠,以致各人各顧己,邪氣橫行;躁動化傾向,狂奔的物欲快車,引動了躁動的心理傾向;無責任化傾向,對工作、群體、社會所承擔的任務和應盡義務抱著無興趣、無所謂的態度。這些現象對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震撼。如何扭轉這樣的社會風氣?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要創新。
學會做人,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終極追求,我們必須把握做人的最基本內涵,將做人的道理和行為的習得,滲透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之中。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是智商教育,必須增加情商教育。俗話說“讀書明理”,我們教育的重點要在價值觀培養、自我定向、社會定位、創造力的培養等方面。我們的教育實踐必須包含: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戰勝挫折的能力,協商、合作和凝聚群體力量的能力,不斷革新、勇于創造和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
素質教育是我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高校輔導員,更應該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強化素質教育,在真正理性的心態下,把握素質教育的本質和正確方法,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培養適合二十一世紀發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志賢.素質教育進行時.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李嵐清.李嵐清談素質教育.談素質教育大參考,2004.
[3]鐘秉林.進一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中國高等教育,1999.
?。?]孟淑青.素質教育與教育改革發展.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5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