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完善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丁仕武
摘 要: 我國當前的中學教育過于重視純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不夠,而開展研究性學習則有助于糾正這一偏差。目前中學階段研究性學習雖然遍地開花,但大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目前中學教育的研究性學習狀況進行探討,在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意義 現狀 對策
一、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一國的未來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依托于教育,而教育有沒有未來則取決于有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一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人才的現代化,人才的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現代化,而教育的現代化主要不是指教育設施的現代化,更注重教育理念的現代化。
我國的大學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所以落后于國際水平,其源頭在于中學教育存在一些弊端。這些弊端不能克服,大學階段的通病就難以根除,因為中學教育是人生中的奠基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不但要進行大量的知識儲備,而且要培養良好的學習與思維習慣。若指望大學以后再培養這種能力,就遲了。
那么如何解決我國中學教育中的這些弊端呢?我以為研究性學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我國的中學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這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長處,應該保持并加以發揚光大,但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增強他們的自主思考及動手操作能力。在目前高考成績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標準情形下,中學教學自然以前者為主,但切不可讓研究性學習成為一種純粹的形式。
二、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研究性學習已經在中學教育階段得到了實施,一些有條件的重點中學在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就總體而言,研究性學習的現狀并不樂觀,大多數學校只是為了應付教育主觀部門的檢查,實際并不重視,基本流于形式。具體而言,主要的問題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性學習在課程設置中地位過低,基本處于似有實無的境地,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很多學校只是把研究性學習當作一種形式來對待,在制定研究性學習教學計劃時,首先限定研究性學習的時間,規定研究性學習不能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進程,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研究性學習要無條件地讓步,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成果也不列入專任教師的考核條例之中。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研究性學習會取得什么樣的效果不難想象。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老師也不可能真正把精力投入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去。于是,在很多學校研究性學習成了形式。
(二)研究性學習主要開設在初一、高一年級,到了初二、高二便基本被取消,導致研究性學習在總學時上得不到保證,學習的持續性與層次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中學教育對學生實際上處于一種全方位的監控狀態,學生幾乎沒有什么自學能力,而到了大學,則要對學生全方位地放開,由全面監控到全面放開,學生自然難以適應。中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較好地彌補現行教育機制的不足,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逐漸放開對學習的全面監控,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學。只在低年級開設,到高年級取消,使研究性學習效果功虧一簣。
(三)現行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過于單一,內容缺乏新意,不易激發起學生的參與興趣。
大多數學校(包括一些名校)為了操作簡便,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固化為單一的教師講座,至于內容選擇則多為教材知識的簡單擴充,缺乏基本的探究思維,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體現。
(四)研究性學習過程與成果缺乏科學規劃,教師在操作時過于隨意,缺乏規范性與統一性。
研究性學習沒有固定的課本,也沒有具體的教案,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與質量受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過大。如果教師的能力很強并且很負責,研究性學習就會收到異乎尋常的效果,不但不會妨礙高考,反而會對參與的學生產生良性影響,使學生終身受益;反之,如果教師的能力較弱又或者不夠敬業,則研究性學習不過是徒費光陰而已。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對研究性學習要給予足夠重視。
實事求是地說,由于我國現在的中學教育基本上還是圍繞著高考這個指揮棒進行的,仍以應試教育為核心,而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素質,并不以高考為直接目的,因此研究性學習與正常教學必然產生沖突。學校從生存的角度出發輕視乃至忽視研究性學習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但從學校長遠的利益來看,這樣做很不明智。一個學校要維持生存并不是太難的事,但一個學校要辦得有特色,那就非常不容易了。重點中學尤其是一些名校要在未來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沒有自己的特色是絕對不行的。有的學校以奧賽見長,有的學校以寬和顯世,有的學校以人文氣息濃厚揚名,特色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特色。
學校的重視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有具體的措施。中學的研究性學習總的來說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這是比較符合中學教育的實際情形的。研究性學習不同于正常的教學,它沒有固定的課本,也沒有可供參考的教案,完全是創造性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擔任指導的教師要付出的勞動比正常教學更多,更耗心神,故而學校應適當地予以補貼,同時,也應把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進行量化,列入專任教師的考核條例之中,借以提高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另外,還應該對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
(二)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教育階段應全程開設。
研究性學習在高二、高三尤為重要,即使在高一時不開,也要在高二、高三開。不過考慮到高考的緣故,中學高年級階段研究性學習可以在內容方面有所選擇,使其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換言之,就是在研究性學習安排中找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最佳結合點。這樣做看似很難,但并不是做不到,我們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對教材的內容作深層次的拓展,使學生對教材知識有更系統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在純理論的學習過程中,思維有一定程度的放開,這樣他既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進了高校后又能有一個相對較高的起點,不至于無法適應。
(三)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應該多樣化。
根據目前的中學教學實際情況,研究性學習可以采取如下幾種形式。
1.在學校中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比如外語、歷史、科技制作等興趣小組。
2.開辦專題講座。至于專題的確定,大體上又有兩種運作模式,一是由相應的教科研部門開列出一系列專題,讓學生選擇,然后按專題開班;二是由教師就自己的所長準備專題,然后公開,讓學生自由選擇。
3.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比如辯論演講、參觀名勝古跡之類的活動,讓學生從該過程中汲取相應的人文信息,培養學生把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中的實際知識加以融會貫通的能力。
(四)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要有通盤把握,強化它的可行性與常規性。
學校可根據本校具體情形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學習內容教材化。學??梢越M織各學科的優秀教師編寫適用于本校的教材。有了統一的教材,教師在講授中就可以避免海闊天空地胡侃,學生也可以做到在學習過程中有本可循。
2.教學進程固定化。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最好能夠做到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進度。簡而言之就是如同正常教學一樣正規。
3.教學成果量化。再好的設想,再好的運作,沒有一定的成效都是空的。所以我們在評價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時,最重要的還是看它實際的效果。這個效果主要的不是指書面的結果,比如說學習結束時的那一篇篇八股文式的結題報告。它應該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寫出的一篇篇有質量的文章,一例例操作嫻熟的實驗,一本本凝聚了學生心血與智慧的資料簿。它又是教師編寫出的一本本具有相當深度的校本教材,一篇篇高質量的研究論文。量不等于質,這是一個常識,但沒有量就不會有質,這更是一個真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5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