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煙臺市博物館:在歷史與藝術中前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博物館,是感知一座城市文化魅力最直接、最充分的地方,因此在煙臺文化建設方面,煙臺市博物館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煙臺市博物館堅持“歷史與藝術并重,教育與休閑同步”,始終承擔著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煙臺當地特色文化、推動煙臺同其它城市以及全世界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的作用。煙臺市博物館通過實行免費開放,舉辦豐富的文博展覽,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效滿足了現代社會對博物館功能多元化的需求。
  精品展覽異彩紛呈
  2018年是煙臺市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為紀念建館六十周年,全年舉辦展覽和實施改陳項目共計32個,為市民和觀眾提供了精品盛宴。在有效地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同時積極引導市民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了文化客廳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策劃并打造煙臺市博物館特色文博系列展覽的過程中,煙臺市博物館突出精品意識,為觀眾擷取系列館藏精品,先后舉辦《冷暖人間——中國古代文人的悲歡與離合》、《當我們青春年少》、《旅美華人孫圣嘉女士書畫精品展》等8個原創精品展覽,贏得了國內外同行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這一系列不同主題的館藏特色展覽,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講述了一段段不同的歷史文化故事。《當我們青春年少——芝罘學校在煙臺史料展》以生動的圖片和翔實的實物資料,從學校教育、校園生活、校友追憶等幾個方面,為觀眾勾勒出芝罘學校學生在煙臺度過的少年歲月。此外,市博物館還將充分利用館藏芝罘學校的文物資料,積極開展與其他芝罘學校文物資料收藏機構的交流合作,不定期舉辦展覽、召開學術研討會,提高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煙臺市博物館不僅通過舉辦展示館藏特色展品為市民提供文化熏陶,也注重加強館際交流,實現文博資源互惠共享。博物館在文化傳播與交流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通過挖掘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對社會公眾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對現代文化進行整合,培育時代精神,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與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互動,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在助力優秀文化傳播、加強文化交流的工作上,煙臺市博物館加強不同城市間博物館的合作交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行。博物館積極引進外展,2018年先后舉辦了《師徒三人行》、《中國科舉文化展》、《魯迅的藝術世界》等6個展覽。在《師徒三人行——齊白石、李苦禪、許麟廬精品集萃》開幕式上,許麟廬先生之子許化遲先生為煙臺市博物館捐贈了許麟廬10幅及其與弟子合作的1幅繪畫精品,并接受了捐贈榮譽證書。早在2015年10月,煙臺市博物館就已建成“許麟廬藝術館”,珍藏了200余件許麟廬先生的藝術珍品,使其藝術得以傳承和弘揚。在煙臺舉辦的“師徒三人行”展覽,就全國來說是首次。之所以選擇煙臺作為首次展覽之地,許化遲先生介紹說:“是因為家父許麟廬是蓬萊人,在煙臺市博物館內專門設立‘許麟廬藝術館’,家父和家人對煙臺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
  結合煙臺的特色文化資源,煙臺市博物館通過在煙臺當地舉辦的不同主題和內容的展覽,對煙臺的觀眾產生影響,豐富了煙臺市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煙臺市民的文化素養,傳承文化精神。同時也積極踐行“走出去”理念,通過流動展覽,將煙臺的特色文化介紹到其它城市,促進了煙臺文化在外地的傳播以及文化的地域交流。由煙臺市博物館舉辦的《尋覓,那一抹藍——煙臺市博物館藏金屬胎琺瑯器展》展覽,2018年分別在北京、上海、濟南、青島等地進行巡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展覽共展出來自煙臺市博物館藏的86件琺瑯器,主要為金屬胎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尤以掐絲琺瑯居多,時代橫跨明、清至近代,較為清晰地反映出琺瑯工藝在中國的傳承和發展的脈絡。這批琺瑯器造型變化多姿、紋飾精密繁復,展現了明清至近代中國金屬胎琺瑯器藝術和工藝的發展。
  在致力于展示精品的同時,煙臺市博物館也在努力做到“常展常新”。2018年博物館加大了改陳力度,改造“硬件”設施,先后對海軍學堂、陶窯棧道等5處區域進行改造提升,展廳多媒體設備完成全面升級改造,為基本陳列添加更多亮點。
  公共文化服務公眾
  博物館作為研究、展示、宣傳人類文化的文化基地,具有非常強的文化屬性與公共服務屬性,博物館通過為人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是有效地拓寬社會文化教育的途徑之一。2018年,煙臺市博物館共計接待觀眾60萬人次,提供講解服務340余次,團體參觀220余次,其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得到了有效地發揮。
  煙臺市博物館身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大力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宣教活動方面,煙臺市博物館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其品牌教育活動“煙臺歷史文化講堂”和“青少年趣味課堂”被評為全省博物館優秀社會教育活動案例。2018年博物館共舉辦歷史文化講堂30余期,青少年趣味課堂100余期。在煙臺十中等多所學校舉辦了“拓片的魅力”等講座活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寒暑假期,舉辦的“SOS”村特別活動以及煙博小劇場等深受青少年喜愛。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煙臺市博物館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方面積極探索讓文物資源“活起來”的途徑。煙臺市博物館不僅通過展覽全面展示煙臺的過去和現在,更通過數百場講解、數十次教育活動、及時的新聞宣傳等手段,深入挖掘蘊含在文物之中的豐富文化內涵,將博物館從文物的保管者變成文物的傳達者,讓文物能夠“開口說話”,把文物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講出來,讓文物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活起來,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達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教化作用。
  煙博打造文旅品牌
  煙臺市博物館宣教部自新館開放以來,通過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積累了一批屬于自己的“核心受眾”。這批觀眾是煙臺市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忠實擁躉,節假日的活動中常見他們拖家帶口的身影。這就是品牌活動的力量,它代表了品質保障,讓觀眾們聽到它的名字就相信它能夠帶給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新的知識與樂趣。   在文旅融合中,煙臺市博物館將進一步研究、打造煙博文旅品牌。
  一是“青少年趣味課堂”,這是煙博最重要和最廣為人知的教育品牌活動,周末和節假日都定時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包括模擬考古、印花造紙、京劇臉譜、年畫、衍紙等,將民俗傳統與歷史小知識通過有趣的活動傳達給觀眾,是“寓教于樂”的典范案例。
  二是“煙臺歷史文化講堂”,在新的一年,我們在研究了觀眾需求之后,策劃了“四雅事”系列講堂,分為焚香、品茗、插花、書畫四大系列,系統地向觀眾傳播有深度的傳統文化精髓。
  三是“特別教育活動”,這部分活動是與特展、重大節日相結合,配合展覽內容,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傳播文物文化知識。例如一年一度的媽祖文化節;春節期間的寫春聯、描“?!弊帧⒆黾t包;正月十五的猜燈謎等活動。
  構建“博物館+”新模式
  “博物館+”新模式,是煙臺市博物館在提高跨界能力、與社會各領域深入開展交流與合作方面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模式。近年來,煙臺市博物館在“博物館+”的模式探索中,取得了眾多有效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煙博一向關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定期舉辦煙臺剪紙、面塑、扎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活動,邀請傳承人們來館進行小講座+動手活動,向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及技巧。
  其次,啟動“國寶進校園”活動,加強與學校的合作互動,建立館校合作模式,現已覆蓋20余所學校。在館校合作模式下,煙臺市博物館于去年成功舉辦了“我家寶藏——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詢問家長和背誦藏品說明的方式,了解更多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歷史以及自己家里曾經發生過的事兒。通過本次展覽與活動,使參與的中小學生在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取得歷程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及背后家庭對于黨的熱愛和衷心擁護,激發其對本地的文化認同和自信。
  第三,打破“次元壁”,將文物與戲劇相結合,推出創新性項目——“煙博小劇場”。該項目的創意源自中央電視臺非常火爆的欄目《國家寶藏》,性質為文博探索類舞臺劇;選材方面立足于煙臺本地的文化寶庫資源,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讓文物“活”起來,此舉在山東省內尚屬首次。2018年,“煙博小劇場”推出了首演劇目——《煙博瑰寶之護寶記》,該劇講述的是煙臺市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乾隆御題白玉瓶”從位于紫禁城的輝煌尊貴,到八國聯軍入侵后被掠走的顛沛流離,最終機緣巧合遇到它的守護人——牟平縣人楊鑒堂老先生,在楊家祖孫三代人的傾力保護下,最終得以走進博物館、以“國寶”的身份被珍重收藏的曲折歷史。今年“煙博小劇場”將走進學校、社區、劇場,將博物館及文物知識傳播到煙臺各地;并計劃以兒童劇的形式,排演更多文物、文化劇目。
  藏品保護利用水平提升
  2018年煙臺市博物館在藏品的保護利用方面,進一步加強了規范管理升級,部分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完成文物庫房改造項目的驗收,順利實現了庫房的健康運行;完成《易寶藏品管理系統》的調試,提高了文物藏品數據管理和利用效率。同時,煙臺市博物館認真做好文物出入庫和征集工作。全年配合市博物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覽等辦理出入庫文物824件/套;新舊保管人員點交文物9230件套;完成孫圣嘉680件/套捐贈入庫工作;征集文物329件/套,豐富了館藏。
  煙臺市博物館在提高藏品的保護利用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藏品學術交流,通過交流學習促進藏品管理。積極承辦了山東省社聯和省博物館協會主辦的“省社會科學術月一藏品數據管理與應用”研討會,推動了全省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首先,做好搶救性考古發掘,配合市重點項目,對海頭等三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發現一批重要的遺存,部分發現填補了膠東考古的空白。同時,煙臺市博物館還參與了水下考古工作,受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邀請,參加威海劉公島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發現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
  其次,加快考古資料整理,積極推動中外學術交流。2018年煙臺市博物館發表了《龍口樓子莊發掘報告》等大型科學報告2篇,基本完成《龍口西三甲》等三個考古資料的整理編寫工作。煙臺市博物館在參與考古工作方面的發掘和整理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考古學術交流合作。2018年與山東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合作的“東北亞農耕傳播過程植物考古學分析實證的研究”課題已結項,成果將以中日雙語發表。
  媽祖文化節促文化交流
  煙臺與媽祖文化有歷史淵源,明清時期媽祖文化就已由媽祖的故鄉福建湄洲島傳播到膠東沿海等地,大量膠東沿海漁民信奉媽祖。煙臺市博物館堅持弘揚媽祖文化,2018年聯合煙臺莆田商會、煙臺市臺商協會等舉辦“2018媽祖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媽祖繞境祈福、紀念媽祖誕辰1058周年春祠祭典儀式等,吸引近兩萬名群眾的參與,圓滿完成了紀念媽祖誕辰活動。
  以媽祖文化為紐帶,煙臺市博物館積極增進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隨著媽祖文化活動持續擴大,臺灣越來越多地媽祖宮廟來市博物館館加強合作互聯,今年接待基隆市信義社區參訪團、北港朝天宮等近百名臺灣人士,海峽兩岸民問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
  2018年,煙臺市博物館還取得了一系列榮譽:媽祖文化活動榮獲“全省優秀對臺交流項目”;《英雄膠東陳列》榮獲第四屆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優秀獎;合作的土山屯墓群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省優秀考古工地獎和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入圍項目;合作的廟島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榮獲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獎。
 ?。ū疚膱D片由煙臺市博物館提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