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構主義的初中政治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儲冬梅
摘 要: 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在經驗基礎上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學生中心觀,即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其獲得知識的程度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文章在闡述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初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應用建構主義。
關鍵詞: 建構主義 初中政治教學 建構性學習途徑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初中政治教學一直存在著偏重其工具性即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方法、手段單一。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弊端。新的初中政治課程標準的頒布,雖然為當前的初中政治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但怎樣轉變觀念,深入貫徹新課程理念思想,仍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與建構主義理論所提倡的“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意義建構”有相通之處,本文結合初中政治教學實踐,嘗試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探索實現初中政治課堂的建構性學習途徑,以期創新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初中政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二、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理論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他認為“人的認識并不是對外在世界被動的簡單的反映,而是一種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的觀點”(認識的建構主義)。這是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即人類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和學習過程,就是對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卡茨等都使之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其實際運用于教學創造了條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意義建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和吸收。
2.課本知識只是關于各種現象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應當承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但不是最終的正確答案。建構主義尤其強調的是無論什么知識在被個體接受以前,對這個個體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3.不能利用課本、科學家的權威來壓制學生,只能靠學生自己的建構來完成,要以他們自己的經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所以要嘗試和體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初中政治教學
1.以情境創設為前提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景條件下,借助已有知識和別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學習環境中的情景必須有利于學生對初中政治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而且要考慮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景創設問題?!斑@是因為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信息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變成其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狈e極的學習態度對學習起催化劑的作用。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設輕松愉悅的良好氛圍,讓學生樂學好學。在講解課文時,多聯系實際生活情景,模擬交際情景,利用一些直觀教具等來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理解,達成意義建構。遇到情節性的課文,可以組織學生扮演角色,說一說,演一演。在學習生產力、市場經濟等知識時,如果用提問、歸納、總結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就不能激發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但如果改變教學模式,營造一種讓學生也主動參與的課堂環境,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創造自然、融洽、輕松、活躍的教學氣氛,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愉快學習、主動學習,開發更多的潛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以學生的主動建構為重點
以前,我們總是認為知識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是絕對的、確定不變的“真理”,教學的過程就是傳授這些“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自然就是接受這些“東西”。學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和課本上說的一樣,答案只有一個,如果與標準答案相左那就是錯。這種對知識、對學習誤解的“銀行式教育”,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教學實踐證明,對待知識的理解,決定著我們怎樣理解教學,理解學習,理解教學的目標、過程,進而影響著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根據現代知識分類理論,按知識的本質屬性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表達的是“是什么”;程序性知識包含了策略性知識,是“怎么做”的知識。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尤其對程序性知識的獲得,更加離不開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建構。傳統的初中政治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其主要癥結就在于只重視初中政治陳述性知識的單向傳遞和死記硬背,而忽視程序性知識的習得和個人知識的形成,因而難以將獲取知識升華到擁有智慧,初中政治教學的事倍功半也就不難理解了。
3.以完善知識結構為核心
建構主義者認為,人的知識是主動建構起來的,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的經驗系統的變化,也就是說,學習者經過學習,對所面臨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新知識、新信息做出了“個人”的理解,賦予它們一定的意義,并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這樣就使原有的經驗系統得到了重組、轉換或者改造,從而完成了一次學習的過程。依據這個觀點,學習離不開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是在先前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的結果就是在學生的“經驗系統”里增加新的知識意義,使學習者的“先前經驗”發生變化。但就學生個體來說,這種變化不是機械的、累加的,而是有機的、融合的,是一個與先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新的經驗系統的提升。
長期以來,初中政治教學不太重視學生知識的內化和鞏固,對學生知識系統的構筑途徑大多為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通過反復、機械、孤立的訓練,于是經常出現了許多學生考查課本內的“死知識”毫不畏懼,一旦超出課本,遇到靈活的知識或新的“問題情境”就茫然了。在我國,有的研究者就明確指出,政治課是一種“真理模式課程”,“它以內容和思想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為目的。因此,政治課的程序是一種知識論的程序論,它不以語意知識體系為參照背景,而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發展規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這就啟示我們,政治課的學習和訓練不是在于知識本身的全面性,不是通過訓練量的增加和知識量的積累來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的,而是在于學習者的自主努力,通過參與、體驗、實踐,整體地獲得一種素質,強調學習和訓練的實踐性、過程性、體驗性、整體性和綜合性,從而完善學生的政治知識結構這一學習核心。
四、結語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并非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有認知能力的個體在具體情境中與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構出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擁有。因此,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只是無條件地接受教師或書本的傳授,而應主動選擇、主動建構,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世界。所以利用建構主義的理論來指導初中政治教學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讓它更好地發揮優點,還需要廣大的教師進行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三虎.當代西方建構主義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7,(5).
[2]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馮維,趙斌,趙海鈞.現代教育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7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