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識類型的地理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小麗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就是,個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那么,應該學習哪些知識和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有效地學習就成為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前一個問題涉及知識的類型,后一個問題就涉及教學的策略。
一、知識的類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在有關知識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對個體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實驗研究的結果,將知識主要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主要是有關世界是什么的知識,即回答“是什么”的問題的知識。這類知識可分為三種形式:
(1)有關事物的名稱或符號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學習要求記住事物的符號和符號代表的個別事物,獲得的是一種孤立的信息。例如,地名、山脈、河流等名稱的學習,所掌握的就是這種知識。
(2)簡單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如學習“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云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樣的單個命題,所獲得的知識即是這種知識。
(3)有意義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言語信息。如說明南方地區酸雨嚴重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這類知識。
2.程序性知識是有關“怎么辦”的知識。也就是一種操作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是關于解決問題的思維操作過程的知識,是關于如何實現從已知狀態向目標狀態轉化的知識,是一種動態的知識。例如,用一定的經度和緯度來計算地球上兩點之間的距離,將許多環境問題逐一歸類等,學生能正確和順利地完成這些任務,就是獲得了相應的程序性知識。
3.策略性知識也是回答“怎么辦”的問題的知識,但與程序性知識不同的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如何調控自己已經具備的陳述性知識,這也是對自我認識過程的一種認識。具體表現為有些學生面臨新的學習任務時顯得靈活,適應能力很強,有些學生則顯得呆板,適應能力差,造成這種學習上的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識。
二、三種類型知識應該采用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特定的教學目標涉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知識。不同類型的知識有不同的特點,也就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1.針對陳述性知識,教學策略的選擇要有利于知識的貯存、提取和回憶。這類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培養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回憶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時,設計的重點要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掌握這類知識上,注重學生對陳述性知識中符號或語詞意義的獲取。
例如,在教授如何讓學生掌握地球上各地正午時日影朝向時,教師可以注意研究以下幾個問題:①學生已有的知識――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否已經掌握?②幫助學生理解正午時太陽方位和直射點的關系。③幫助學生理解正午時太陽方位和日影的關系。④把第①點的問題和第③點結合起來理解各地日影和太陽直射點的關系,進而理解各地日影的方位。在幫助學生理解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可以讓學生用竹竿觀測,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很快掌握住正午日影的朝向,還可以延伸拓展日出、日落時影子的朝向。
2.程序性知識表現在一個人能順利地完成某種操作,是個體具有的用于具體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為步驟。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貯存于頭腦中的原理、定律、法則等命題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由靜態向動態,由貯存知識向轉換信息,由緩慢地再現知識向自動激活轉化,從而實現學習的發展,是教學策略選擇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應確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這種能力的行為指標,是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則順利進行運算和操作。為達成這一目標,程序性知識教學要有充分的練習設計。
例如:區時問題的計算是學生必須掌握也是學生比較容易出錯的問題。教師在教授這部分知識的時候首先應幫助學生形成時區和區時的概念。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地方時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采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其次幫助學生掌握區時計算的基本規則:東加西減,加時區差或減時區差。對幾個解決區時計算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反復練習:①對已知經度所位于時區的計算。②對某時區中央經線的判定。③對時區差的計算。當學生有了對區時基本概念的了解,知道了如何進行相關的計算后,經過反復練習,這部分內容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3.教師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加強策略教學的訓練,同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要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合理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例如對于傳統工業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教師可以選擇德國魯爾區作為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理解德國魯爾工業區形成的條件、工業部門、出現問題、整治措施等,并以命題網絡的形式把它們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再通過情境做應用練習,形成傳統工業區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后每當遇到傳統區相同的任務時,學生就能立即應用策略去解決,此時相應的策略已經開始支配學生,策略性知識開始內化,外在的策略開始向內在的、個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識轉化。
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也就是教學針對性的具體體現。相比教學的系統性與全面性,教學的針對性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3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