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起來比較難的目標,主要難在如何落實、在哪里落實。課堂觀察技術的運用,能夠從專業觀察的角度幫助教師細致分析理念在實踐中的實施情況,推動教師不斷反思,優化教學設計,調整、改進教學行為,從而提高專業化水平。
【關鍵詞】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課堂觀察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0-0039-04
【作者簡介】張慧,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學校(南京,210022)校長,高級教師。
一、問題的提出
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語文教學活動根植于現實生活,使學生在觀察生活、感知生活和體驗生活中學習和應用語言文字,培養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和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然而,在當前培智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普遍不能較好地把課程標準要求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聽評課教師更是難以從專業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課堂教學中生活化理念的落實情況。課堂觀察,作為一種非測試性評價,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技術,近幾年來逐步被筆者所在學校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引導教師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分析師生教與學的行為,并反思、改進自我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從而不斷提高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實效。
二、基于課例的課堂觀察實踐與診斷
(一)觀察對象的選擇具有典型性
本次觀察對象是一位青年語文教師執教的培智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家居生活”中第九課《電冰箱》,該課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認識詞語“電冰箱”,學習生字“電”。這堂課也是當日筆者學校承辦、教育部主辦的培智學校課程標準培訓課堂教學觀摩環節的一堂語文公開課,著重體現培智學校語文課堂教學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實踐探索,具有典型性。為此,授課教師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準備,整體教學效果較好。
(二)觀察主題的確定注重單一性
課堂教學中時時處處都有問題存在,而問題越是聚焦也就越有利于觀察、診斷與解決?;凇爸黝}是問題的反映與表達,沒有主題就沒有研究”的思想,本次課堂觀察主題根據研究需要被確定為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也是本次唯一的觀察主題。誠然,一節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確定主題,但建議一次研究著重解決一個問題,至于其他角度的問題,可以作為另一個新的觀察主題再一次進行觀察。因此,該堂課被特地安排在學校錄播室里完成,錄制的教學視頻不僅可以在本次觀察研究中反復回放,也可在下一次觀察活動中作為另一個主題的觀察對象。
(三)觀察工具的設計強調針對性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好的觀察工具必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設計開發這一堂課的觀察工具時,筆者根據選定的觀察主題特點,并結合智障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表現不夠穩定等特點,本著“輕量表、重清單”的原則,將語文教學生活化主題分解成幾個便于觀察與分析的觀察清單,簡潔明了,重點突出。觀察清單的內容主要來自以下幾個觀察視角:
其一,教學內容生活化體現。即觀察教學內容如何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
其二,教學策略生活化體現。即觀察教學方式如何通過改變學生生活體驗,使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被喚醒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學習。
其三,教學資源生活化體現。即觀察教學資源如何實現在課前準備、在課中感知并在課后拓展,為學生貼近生活的學習提供支持。
其四,課堂生成生活化體現。即觀察課堂教學生成如何不囿于預設,始終圍繞教學生活化方向創設問題情境。
(四)課堂信息的搜集凸顯目的性
培智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時長35分鐘的一堂課里,教學內容也很有限,但課堂教學中呈現的信息同樣是多維度、多視角的,觀察者要帶著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任務進行觀察,還要緊緊圍繞已確定的觀察主題去搜集處理信息。信息整理的過程即主題研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課堂文化等維度確定的觀察點也要聚焦觀察主題。為了完成信息搜集,需要將研究問題轉化為一個個觀察點,將課堂中的連續性活動、復雜性情境拆分為一個個時間和空間單元,并進行定格、記錄、分析與推論。
1.教學內容生活化。
本堂課教學內容和目標主要圍繞認識“電冰箱”和“電”進行組織,并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在進行字詞句學習的同時,逐一認識生活中與這些帶電詞語相關的物品,并且學習、了解節約用電和安全用電的基本意義,能夠嘗試在生活場景中運用學過的詞語。其中感知性教學內容占64%,理解性教學內容占36%,符合培智二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水平和學習能力。
2.教學策略生活化。
本堂課教學中,教師對教與學的活動程序、組織形式和方法能切合低年級智障學生特點,并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提供教學支持,化抽象為直觀,從單一體驗走向多元體驗,讓他們在生活化情境中通過充分感知和體驗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本堂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打開電冰箱門,把手伸進去感受電冰箱的溫度時,學生脫口而出“冰冰的”“涼涼的”。若沒有這次生活體驗,二年級智障學生很難憑空說出這兩個詞語。隨后,教師又組織全班同學圍站在電冰箱前,讓他們摸著、看著、笑著、討論著,身子時而蹲下去,時而站起來,這樣的教學組織,讓語文課堂瞬間充滿了活力。
3.教學資源生活化。
本堂課教師準備和利用的教學資源充分且生活化強,其中課前準備的占72%,課堂上自然存在并被利用的占38%,課后延伸的也被設計在內;從教學環節角度來看,導入環節的占8%,新知學習環節的占53%,鞏固應用環節的占39%,課后延伸的也被設計在內;從教學功能角度來看,供觀察認知的占59%,供親身體驗的占41%。智障學生學習參與度與教學資源使用的相關度不能進行確切的數據分析,但學生在課堂上普遍表現出對動態的視頻最感興趣,其次是生活實物,再次是圖片,最后是文字。 4.課堂生成生活化。
本堂課的教學生成出現三次。第一次是因學生行為產生課堂生成。課上兩名學生在學習“電視機”時突然當堂討論喜不喜歡看電視,教師立即暫停教學給予正確的引導,隨后教學繼續按預設有序進行。第二次是因外在環境變化產生課堂生成。當日課上天空突然多次打雷,造成學生有些混亂,教師因勢利導,借機帶領學生認識“閃電”的“電”,并分層次引導學生了解打雷時應該怎么做,把課堂生成變成了沒有預約的精彩。還有一次是教師講授用電安全時,一名學生討論起了獨自在家不給陌生人開門的問題,教師倉促轉換話題,處理欠佳。
三、討論與思考
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是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蓖ㄟ^這一堂課的觀察研究,我們可得出以下啟示:
1.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有助于提高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
培智學校語文課程應是生活中的語文、為了生活的語文,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智障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和能力?!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家庭、班級、校園、社區等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在本堂課中,教師善于開發資源、精心設計活動,使班上學生一直在時空交織的生活環境中學習、鞏固、應用語言文字。課堂是開放的,但教學目的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2.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要有度,讓語文課堂有“語文味”。
培智學校語文課程與教學有自己的學科邊界,尤其不能因為生活性特點而與“生活適應”學科相混交叉。語文教學生活化是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有效,而不是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本課堂的教學中,無論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生活化有多突出,教師始終沒有忽視教學的根本任務,在新課導入、新知學習、鞏固應用和課后延伸等環節中,始終堅持詞語的認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練習,“語文”的味道一直在,從沒有被生活化沖淡。
3.智障學生的學情永遠是教學的起點,也永遠是課堂觀察的重點。
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培智學校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找到學生的學習起點。智障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差異很大,每個人的學習起點和具體學情都不一樣。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分析考慮智障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最近發展區,關注差異、適性發展。而課堂觀察,恰恰能夠細致地捕捉教學中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的活動情況,能夠對全面實施個別化教學提供特有的技術支持。在觀察過程中,基于學生學情的觀察分析始終是特別重要的方面。本堂課教師選擇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等,都做到與學生學情充分結合,筆者在觀察每一個教學環節時也都始終把學情作為關鍵的觀察點。
顧黃初先生提出“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其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學習的規律,二是根據生活實際中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三是依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這樣的生活語文觀,用在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中,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菁.教學過程設計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成效——課堂觀察報告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吳江林,林榮湊,俞小平.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陶行知.中國教育的覺醒[M].上海:群言出版社,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0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