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瓜為主的旱作立體多熟種植技術效能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主要介紹了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多熟制栽培模式,該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多熟制栽培時間及空間的集約化優勢,又能合理地將農作物搭配在一起并安排茬口。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需要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在一起形成多熟栽培的模式。通過對西瓜多熟栽培模式的研究,分析了西瓜在栽培過程中土壤成分的變化、肥料利用率、作物產量及收支情況,從多方面驗證了多熟制栽培模式在未來發展的優勢。
關鍵詞:西瓜種植;旱作立體;多熟制栽培;效能
“復種”是指在同一片土地上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它是一種多元化種植形式。實際種植過程中,可以采取雙重種植的模式,即在第一種作物收獲后種植第二種作物;或在第一種作物收獲之前,在第一種作物中開始種植第二種作物[1]。
另一種相關的做法即伴隨種植,常用于園藝、蔬菜及水果的集約化種植。例如,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地區,種植戶在同一塊土地上播種12種或更多的作物,包括各種豆類、谷物和谷子,并在不同的時間收獲它們[2]。多種作物伴隨種植示例見圖1。
1 多熟栽培模式
多熟栽培模式種植是指通過有效利用空間和時間,在作物生長季節增加作物產量的種植方法。多熟栽培模式即種植兩種或多種作物,一種作物收獲后,另一種作物在同一空間種植。作物生長季節的長短、氣候和品種選擇是關鍵因素。
2 西瓜的多熟種植
在西瓜種植中,復種需要有效的灌溉,特別是在干旱地區。雨季的雨水允許在這一時期種植西瓜,但在另一半時間里,如果沒有灌溉系統,水就不能流入田間。亞洲的綠色革命導致了高產西瓜品種的發展,傳統品種種植需要70~90 d,而西瓜的生長季節則要短得多,為70 d。由于這種情況,多種作物在亞洲國家變得更加普遍[3]。
2.1 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多熟種植技術需要充分考慮到土壤、氣候、作物和品種等因素。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讓作物為了物理空間、養分、水分或陽光而相互競爭。間作的策略是種植根深的作物和根淺的作物,或者種植需要部分遮陰的較短的作物。
2.2 植物-西瓜-植物模式
考慮到外界水分和光線對西瓜作物的影響,以山東西瓜種植為例,將西瓜和棉花或玉米等作物種植在一起,進行兩組對比試驗(圖2)。結果顯示,西瓜-棉花比西瓜-玉米種植效果要好一些。產生的原因是玉米比棉花高度高,影響西瓜的采光,而且玉米的高度還會影響空氣的流通,導致西瓜產量減少。實際種植中,一般采取棉花-西瓜-玉米等模式。
在附近種植兩種作物,尤其是當兩種植物以一種或兩種方式相互作用以增加一種或兩種植物的適宜性(從而增加產量)時,特別有益。例如,在刮風或下大雨中容易倒伏的植物,可能會得到它們的伴生作物的結構支持[4]。更高的植物也可以從結構支持中受益,有些植物被用來抑制雜草生長或為另一種植物提供營養,脆弱或光敏的植物可能會得到遮陰或保護。
2.3 西瓜種植管理
多熟種植能夠提高作物多樣性,減少害蟲的發生。例如,這種做法可能通過增加掠食者生物多樣性來限制作物害蟲的暴發。此外,減少作物的同質性可能會增加防止有害生物通過作物傳播的障礙。有幾種方法可以通過間作來控制害蟲,多熟栽培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
多熟栽培模式可以減少農業害蟲的危害,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雖然多熟栽培模式種植在試驗中降低了商業上的害蟲密度,但它往往不能降低在大規模商業景觀中的害蟲密度。此外,通過間作增加作物多樣性,并不一定增加作物害蟲掠食者的存在。在2008年對文獻的系統審查中,有53%的研究表明,作物多樣化戰略下的害蟲掠食者傾向于增加,而作物多樣化使農作物的產量增加32%[5]。
總之,以西瓜為主的旱作立體多熟栽培模式在農田種植過程中,為了取得較高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搭配合理的農作物一起種植和施肥,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達到有效改良土壤、調節土壤適應能力地目的,符合農業現代化種植的發展方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多熟栽培模式既能提高復種指數,又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 1 ] 鄭江,姜德明,聞舒. 西瓜、青蒜 青菜、土豆——多熟立體栽培[J].農家科技,1997(12):12.
[ 2 ] 潘連公.天水市地膜馬鈴薯多熟栽培模式生態經濟效能淺析[J].中國馬鈴薯,1997(02):99-101.
[ 3 ] 李玉.試論大力發展多熟種植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14):14-15.
[ 4 ] 羅春紅.大棚蔬菜多熟高效種植技術[J].農業裝備技術,2007,33(04):56.
[ 5 ] 陶麗.以玉米為主的旱作立體多熟種植技術在舊城的推廣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6(04):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