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古代人文教育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古代人文教育理念歷史悠長,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極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進步和優秀人才的培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闡述我國古代人文教育的淵源、主要特征探討它對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的啟迪。
關鍵詞:古代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啟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8-018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167
一、我國古代人文教育的淵源
(一)人文教育的實質
人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關于人的教育,它主張對個體人格、品性以及身心進行熏陶和完善,旨在造就身心健全、心性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是一種個人發展的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內涵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人文精神是一種高度重視人、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愛護人的精神,體現了對人的價值、人的意義、目的和理想的追尋,它有兩個重要的維度是個人自由和共同體的善。人類有一些基本共同的價值觀:如自由、善、正義、真理、尊嚴等。
(二)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淵源
自古以來,我國就不乏優良的人文教化的傳統和歷史,最有代表和典型的是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主張人的身心一體、萬物一體,表達了自我與世界的連續與統一,其根基是建立在身心一體的基礎上,這正是仁學的本質內容。它關乎每個人當下的生命安頓,關乎人類社會的秩序和諧,是一種個體生命內在的自覺與自主,是通過主敬、誠意等修身功夫實現的生命經驗,以社會和集體為最高的終極追求和目標。由儒家學說演化出來的仁的學說可以說是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的淵源。
二、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特點
(一)教育內容上:重修身養性和倫理道德
儒家經典《大學》一書曾說道,“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可以概括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儒家人文思想的一個特征是人的內在和外在的互相貫通,使人與社會貫通與他人密切互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早起儒家思想到南宋、明清的經典教材《禮記》《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共同形成了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典籍和教材都著重強調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高度的道德倫理價值觀。
(二)教學課程上:廣泛開設人文課程
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開設的教學課程上主要涉及身和心的融合,比如孔子和孟子都肯定人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通過自我的轉化而完成世界的轉化,這個在《論語》《中庸》中顏淵的篇章中能生動地體現和反饋;涉及自我與他者的交融,《禮記》中多次提到怎么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涉及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北宋儒者程頤和程顥就很生動地寫出來了,王陽明的在《大學問》中也提到了等,通過這些課程我們可以得知古代人文教育在課程內容體系設計上大多以人文社會課程為主,在內容和體系上幾乎沒有大的變動。
(三)培養目標上:人文精神與做官相結合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雖說一定程度上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但更多的還是為做官而準備。“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边M行人文教育,讓學生了解古之賢者傳下來的禮樂和文化,然后通過做官來實現這些“道”。因此在我國古代讀書人的人生追求上學而優則仕,讀書報效社會和國家,讀書與政治、做官始終是緊密相關的。
三、我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啟迪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需要重視人文教育。清華大學的學者謝維和認為,“盡管我們已步入信息化社會,科技高度發達,但有些活動無法被計算機化,被程序化,而人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它是一種跨學科的方法,適用于創新力的培養;此外人文科學是普遍性學科,無專門的學科界限,這種學科特點能夠成為溝通與連接的基礎”。
科技與人文、人文與自然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必須處理好的關系和命題,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時還具有普世價值觀和現代社會公民,比如自由、平等、正義、法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現代高等教育法治也應該遵循人文與科技自然平衡的原則,我們在現代化教育中人文教育包括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文化等。
第二,重視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于高等學校如何進行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德育,古代高等教育中提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方法,強調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約束,如“改過遷善”“致知踐行”“存養”“自省自察”“陶冶”等,主張靜以養心,以德修身,這些經驗總結都值得我們借鑒。
第三,改革培養目標,強調學以致用。古代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大都“千人一面”,無個性和創新精神,為“仕”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對這一單純的目標的追求,現代高等教育應該追求的是“學以致用”,有學必有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多方位、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之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實施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余立.中國古代大學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