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雅禮和,“面面俱到”:石洪令和她的面塑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面塑,是以面粉為主要原料進行塑型制作的民間藝術,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廣為流行。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面塑實物,是新疆吐魯番唐代墓葬里出土的面制男女俑,以面塑的花果、粉人等供品用于祭祀在當時已經十分普遍。明清時期是面塑的繁榮階段,面塑不僅用于祭祀、上供和壽禮,還在食用之外發展出了專供欣賞的陳設工藝品。清末民初以來,陳設類面塑藝術更加成熟,形成了以地域為特色的眾多面塑藝術流派。
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塑藝術逐漸打破地域和派別的局限,呈現出融合發展、交流互補的面貌。很多新派的面塑藝人不再拘泥于傳統樣式手法,不斷探索學習,創造出很多具有時代氣息的面塑藝術佳作,令人耳目一新。石洪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石洪令出生于山東泰安,是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面塑第七代傳承人。石家面塑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和其他傳統面塑一樣,石家面塑以壓、捻、揉、搓等基本手法,結合簡單工具進行塑造,具有古樸自然、大膽夸張、拙中見秀的特點。石洪令天資聰穎,自幼的耳濡目染使她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技藝,創作出像模像樣的面塑作品。但民間面塑的質樸粗獷和較為單調的配色讓她并不滿足,她一直琢磨如何把面塑的藝術表現力進一步提升,滿足當代生活精致優雅的審美訴求。為此她不斷學習,四處拜師求教,在原料的配方調色和制作的塑形手法上孜孜以求,進步顯著。尤其是拜在津門面塑的代表人物王均大師門下后,她的面塑藝術有了質的飛躍。
石洪令擅長仕女人物,每一件作品都設定一個場景,從而突出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氣質。有的手執紈扇,有的拈花輕嗅,有的展卷沉思,配以假山湖石、文房幾案、梅蘭竹菊,使每個人物都具有了特定的靈魂和性格。人物塑造首重開臉,仕女形象的嬌羞柔媚最難把握,而石洪令手中的女性面容,或凝神靜慮、或展顏微笑,無不恬靜自然,輕盈靈秀,透著東方女性特有的優雅含蓄之美。這種獨到韻味的把握,正是她長期學習、不斷精研的結果。尤其是經過她改良的面塑原料,不僅輕薄通透近于膚質,而且堅韌綿柔可塑性強,最終形成了色彩明麗清雅、質感細膩通透、裙袂飄舉優美、明艷卻不妖冶的動人形象,飽含詩情畫意,把古典女性的雋永秀麗之姿表現到極致。其大型作品《孔雀牡丹》高近2米,是她和眾多藝人集思廣益、創意革新的成果。
石洪令的創新進取不僅表現在個人的作品中,還表現在對面塑藝術的傳承推廣上。她和泰安面塑藝人一起聯合成立了泰山面塑文化藝術研究院,創作了多肉花卉、微縮景觀、卡通人偶等眾多面塑作品,開發了“小巧手兒童面塑”課程體系,堅持走進社區、學校、養老院近20年,真正實現了非遺傳承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宗旨。面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必將在石洪令這一代藝人手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編輯/楊俊生魏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