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扎燈籠,年俗里的歲月記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細葦條做成的骨架,外面糊上一層薄紙,用毛筆蘸上紅黃綠藍各種顏色,在紙上簡單繪上三兩朵花,中間再固定上半截蠟燭,只要有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紙糊燈籠,便足夠了。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手扎燈籠,而今卻再難尋到。
燈籠,又稱彩燈,起源于西漢。每年的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小時候過元宵節,最想要的便是一個燈籠,那燈籠得精致,還得比別的小伙伴的大。但過去的燈籠都是紙糊的,再精致也不過是紙上多畫幾株花草。再大一些的時候,開始流行帶有音樂的電子燈籠,每到元宵節晚上,拎著這樣一個燈籠出去便覺得特別神氣。但當年歲漸長,過了再拎著燈籠過元宵的年齡,最懷念的卻還是兒時那種最簡單的紙糊燈籠,不用多精致,也不要多大。
細葦條做成的骨架,外面糊上一層薄紙,用毛筆蘸上紅黃綠藍各種顏色,在紙上簡單繪上三兩朵花,中間再固定上半截蠟燭,只要有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紙糊燈籠,便足夠了。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手扎燈籠,而今卻再難尋到。
現如今,曾經紅極一時的紙燈逐漸走向了衰敗,會做傳統手工燈籠的,也只剩下極少數的人。在濱州市惠民縣何坊街道張大官村,還有一群會扎燈籠的老手藝人,他們用簡陋卻不失淳樸的扎燈籠手藝,濃縮了村子里歷經兩百多年歲月變遷的燈籠歷史。
每至年節,民間手藝人張洪斌幾乎不分日夜地忙于編織手扎燈籠,自打14歲那年從鄰居處學會扎燈后,他已連續制作葦子燈籠近50年。如今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在農閑時拿起葦篾扎燈籠。他說,這是傳統,也是手藝,丟不得。臨近春節,慕名來買燈籠的人越來越多,老人家中也堆滿了手扎燈籠的成品和半成品。
燈籠是中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有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每年秋收過后至春節前是張洪斌最為忙碌的時節,每天四五點開工一直忙到晚上十一點才會休息。光是做手扎燈籠的蘆葦就得泡上一天一夜才能用,因此他得早早地提前備好。
當顧客來到張洪斌家的時候,他剛巧回家,得知顧客來的原因,他急著把之前做好的手扎燈籠拿出來給顧客看,“這幾天葦條剛泡好,還沒開始做呢,我給你們拿之前做好的看看?!闭f著他便轉身出了屋。
據老人介紹,扎燈籠是功夫活,制作一個燈籠大約需要15道工序。一個鐘頭也僅能編四五個燈籠架,再加上糊紙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約40個燈籠,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僅能制作一到兩個而已。扎燈籠的材料很簡單,就是葦篾。秋天割下蘆葦去除葉鞘,挑選后切成半米和一米兩種規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將葦子分出幾股葦篾,由于破好的葦子缺少水分,還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葦篾泡的柔軟時,才可以扎燈籠皮。
張洪斌在長期的制作燈籠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扎燈籠的材料用的是葦篾,破篾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張洪彬用來破篾的工具十分有特點:一個鐵陀塑出一個尖來,越往下越寬,中間有刻好的幾個槽,把裁好的葦子順著尖往下一按,葦子就自然順槽分出幾股葦篾。破好的葦子浸泡在水里一段時間,待到葦篾泡得柔軟的時候,就開始扎燈籠皮,再經過整形、糊紙、畫圖、做燈籠架、插蠟燭等多道工序,才完成一件手扎燈籠。
30多年以前,張大官村的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做手扎燈籠,每到收完麥子之后,家家戶戶都忙著割蘆葦做手扎燈籠。然而幾十年過去,村邊的蘆葦年年長得茂盛,做燈籠的村民卻一年比一年少。
“干這個就得能吃苦,忙的時候都得早上4點起床,吃完早飯就開始編,要一直編到夜里11點多?!弊约以豪?,張洪斌一邊整理著正在水中泡著的葦條,一邊介紹,“這些葦條都是我自己割的蘆葦做的,不用花錢,也沒啥成本?!?
像張洪斌這樣手藝熟練的老手藝人,小的燈籠一天能做五六十個,大的一天也就做一個,一年也就能賣幾千塊錢。因為做手扎燈籠太累,許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現在村中還在做的,就只剩張洪斌在內的十幾戶人家了,而且基本都是六十多歲的老手藝人。手藝好的老人,扎出來的燈籠不僅勻稱而且耐看。而張洪斌那一手扎燈籠的絕活可是遠近聞名,每年還不到元宵節,便早早有來找他定燈籠的。
目前,惠民手札燈籠已經被列入濱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近兩年隨著傳統手工制品不斷被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購買手扎燈籠。張洪斌說現在手扎燈籠大部分銷往周邊地區和城市,他制作的50厘米至80厘米的大燈籠已經賣到國外。有公司專門找他訂制裸燈籠,二次加工后出口銷售。
“不光冬天,今年一年都沒斷了扎燈籠的活兒,隨著編隨著賣了。”張洪斌說,每年他和老伴都要扎幾千個燈籠,原本粗糙的雙手被葦篾拉出一道道口子,即便如此,老人依舊每年制作燈籠,這不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份傳承。
在當地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正月十五,小孩子要打著燈籠圍著樹繞三圈,并把燈籠皮燒掉,日子才能紅火,兒時的記憶中總要燒掉好幾個燈籠。傳統的風俗漸行漸遠,這門手藝也很少有人再去琢磨,但手扎燈籠仍在這些老手藝人滿是滄桑的手中散發著獨特魅力。
編輯/任童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