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人尹學軍,為港珠澳大橋保駕護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8年10月24日。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背后。是無數建設者們的艱辛付出。在這些功臣當中有一位咱濰坊老鄉,名叫尹學軍,他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濰坊籍海歸博士。尹學軍和他的團隊用6年時間。將港珠澳大橋因風力引發共振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為港珠澳大橋抗臺風保駕護航。
用科技為港珠澳大橋保駕護航
2017年8月23日,中心附近風力高達14級的“天鴿”臺風強襲廣東珠海南部沿海,而剛剛合龍不到兩個月的港珠澳大橋卻安然無恙。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采用了尹學軍團隊研制的抗風調諧質量減振系統,該系統可以有效衰減大跨度橋梁在強風激勵下的振動振幅,增加橋梁結構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振動控制與生活息息相關,大到橋梁建筑,小到電子芯片加工,遠到航空航天,振動控制是設備精度和工程安全運行的‘守護神’。”尹學軍介紹。
自2012年起,尹學軍就帶領研究團隊,配合項目方進行橋梁抗風減振系統的技術方案論證工作。2013年,他正式開始了港珠澳大橋抗風調諧質量減振系統(TMD)的研制工作。為了保證港珠澳大橋這項超級工程120年的超長壽命和強風下的結構安全,尹學軍選擇了懸掛式TMD?!皩τ诟壑榘拇髽?,這是一種靈敏度高、維護少、壽命長的好方案,但對我們來說,卻是種非常復雜和難度最大的技術方案。”尹學軍介紹說,一套TMD就有3500多個零件,92套TMD,總共用了30多萬個零部件。
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進行了最后的測試驗收。當電腦屏幕上的數字最終定格在17%時,尹學軍忍不住雙手豎起大拇指,“橋梁阻尼是1.7%,我們設計的目標是1%以上,超額完成?!币鼘W軍自豪地說。
留德13載,毅然回國創業
出生于1962年的尹學軍在振動控制技術領域已深耕了20多年,截至目前,尹學軍參與的工程多達8000個,申請的各項發明專利200多項。北京西直門地鐵交通樞紐、國家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嶺澳核電站、浦東機場……這些項目都運用了尹學軍設計研發的不同類型的振動控制系統。尹學軍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與堅持的背后,源于他內心深處科技報國的決心。
尹學軍1983年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1985年被公派至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改革開放初期,為培養新的科技人才,國家教育部一共派出了三批公派本科生和研究生留學海外,很幸運,尹學軍被錄取為第三批公派研究生。
“走出去,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币鼘W軍說,他初到德國就被其現代化水平深深震撼。當時就默默許下心愿,一定要將西方的先進技術帶回祖國。在德國留學期間,尹學軍主攻機械設計和高速列車輪軌振動方面的研究,從碩士到博士一讀就是11年。后來機緣巧合,他順利地進入了國際上振動控制領域內實力最強的專業技術公司工作,彼時的中國在振動控制技術主要應用領域基本上還是空白。多年的學習讓他意識到,“振動控技術在很多領域既是基礎,又往往是‘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對我國工業基礎和重大裝備水平提升有重大意義”。
盡管在德國有大的平臺,但在他看來只有回國創業才能為國人服務?!拔乙梦宜鶎W,給中國人創造一個安靜的世界。”這是尹學軍多年的心思。
用技術“說話”,為你創造一個安寧的世界
2009年尹學軍人選中組部“千人計劃”,2011年、2014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最讓他自豪的是,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一種鋼軌技術已經出口到巴西,實現了中國在高端振動控制技術方面的反向輸出。不僅如此,每當在客戶或國家遇到技術難題,尹學軍和他的團隊都會挺身而出。有人稱尹學軍是超級工程的“守護神”,在他看來,真正神奇是他的這門手藝,將這門手藝應用于有需要的行業,是他的夢想,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尹博士是一個勤懇耐勞的創業者,更是一個思維活躍的發明狂人?!备舳萄芯块_發部工程師王乾安說,“坐飛機出差,只要靈感來了,他就立即在紙上畫出設計草圖?!?
尹學軍認為,強大的創新能力,來源于科學嚴謹的態度、系統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熱情。在隔而固青島公司,尹學軍建立了“全員創新”機制。一個好點子,不需要冗長的研究和報批手續,只要經過專家委員會“三人小組”的電話或微信溝通,馬上就可以立項,很快投入產品設計、試制和試驗。高效的科技創新機制,帶來了技術成果的不斷涌現,公司目前人均發明專利授權達0.38個,減振技術真正實現了彎道超車。
“最近,我試驗成功,把自己家和多個朋友家空調室外機的噪音給徹底解決了!”尹學軍笑言,他喜歡安靜的世界,在安靜的世界里,人最容易返璞歸真,感受幸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