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布依族婦女傳統蠟染服飾變遷的“真假”之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征,在民族日常生活及節慶典禮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服飾變遷與社會生活中的生計方式、經濟結構、社會分工、價值體系、評判標準、社會互動、民族意識等息息相關。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在當代經歷了“日常服飾—瀕臨消逝—復興(變假—真假共存)”的變遷過程,其使用場合、使用功能、象征意義及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是民族自覺、傳統與現代碰撞、國家政策推行與地方適應的縮影。
  【關鍵詞】布依族;傳統服飾;變遷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9)01-0075-007
  服飾是人類滿足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工具和手段,班固《白虎通德論》說“衣者,隱也;裳者,鄣也 ,所以隱形自鄣閉也” [1 ]67。服飾的實用功能一是保暖,《管子》有言“衣服足以適寒溫”; [2 ]357二是遮羞,“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2 ]1衣食是榮辱之基礎。服飾的社會功能則有表現族群認同、昭示人生階段、反映社會地位、傳承民族歷史等。 [3 ] 146-152服飾的起源與人類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各民族由于所處文化環境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審美心理定勢不同,當然也由于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服飾的不同。[4 ]1服飾不同類型的形成與各民族利用自然環境、適應社會經濟、記錄民族歷史、遵從宗教禮儀密切相關。[3 ] 388-394
  我國被譽為“服飾王國”,服飾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形成博大精深的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更是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不同地域,其服飾也各不相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指從古代服飾發展、演變而來,還承襲并保持著各民族固有特色的服飾。[5 ]服飾承載及反映了當地社會歷史、神話傳說、經濟、文化、心理與所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服飾及其生產再造的變遷與生計方式、經濟結構、社會分工、價值評判、社會互動等息息相關,傳統服飾歷經數次變遷,呈現今天的樣態,是研究民族發展歷史、文化源流的活化石。當下,中國各族人民的社會與文化正在或者即將走向從傳統社會與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化社會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過渡,現代化正在成為當今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大趨勢,因此,文化變遷的研究,顯得更加緊迫。這樣豐富多彩、錯綜復雜并時有陣痛的偉大實踐,為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參與介入提供了絕好的機會。[6 ]6
  本文以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扁擔山地區為田野點,運用民族學調查研究方法,自2010年起多年來在當地調研,與當地人密切聯系并時?;卦L,在此過程中觀察、感知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的發展變遷。近年,當地婦女傳統服飾出現 “真假”之爭,引起社會文化生活各領域的變化,筆者遂對此現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以期豐富對當下少數民族服飾發展中的重構、互借、“混搭” “造假”等現象背后隱藏的傳統與現代、民族意識覺醒、民族文化自信等深刻議題討論。
  一、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
 ?。ㄒ唬┍鈸?
  布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貴州省,少量分布于云南省、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萬人。扁擔山地區自然意義指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關嶺與六盤水市六枝特區交界的一片“槽子型”區域。行政意義上指1991年撤區并鄉成立的扁擔山鄉,現全鄉有24個行政村,除一個苗族村、兩個布依族漢族雜居村外,其余均為布依族村,布依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95%以上,是典型的布依族聚居鄉。[7 ]193文化地理意義上指分布著無數布依族村寨、布依族文化事項具有同質性的 “槽子型” 聚居區域,習慣稱布依四十八寨。[8 ]72-92本文討論需要取其文化地理意義,因在這一區域布依族傳統服飾屬于“裙裝”樣式,服飾變遷歷程基本以這一空間為核心。
  在有關布依族文化研究與記載中,扁擔山地區布依族文化占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民族訪問團到貴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行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的“布依族”卷等都對扁擔山地區進行過深入調查,積累了豐富的調查資料,為該地區布依族建筑、服飾、民間工藝、婚姻家庭、習俗變遷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源。
 ?。ǘ┍鈸讲家雷鍕D女傳統服飾
  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按形制分為“上衣下裙”與“上衣下褲”兩大類。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為“上衣下裙”,上穿交領短衣,雙袖筒上、下縫蠟染片與織錦片,領口縫織錦,漫肩環繞著刺繡。下穿蠟染百褶裙或赭紅色百褶裙。外系長及腳背的圍腰,圍腰用藍黑色棉布制成,四周有彩色刺繡,再以寶藍色綢布包邊。圍腰用銀鏈或花色織帶穿戴于脖頸,圍腰外面系亮藍色綢緞帶,正前方交叉后在背部打結,留長穗垂于裙外。婦女的頭飾,婚前婚后有區別,文獻記載:婚前頭盤發辮,戴繡花頭巾;婚后則視年齡大小而定,年齡大的婚后1~2年改戴“更考”{1},年齡小的要在婚后5~6年才戴“更考”。[9 ]153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保留此習俗,現戴“夾殼”習俗已很少見。服飾按年齡、婚否及穿著場合有不同的分類。
 ?。ㄈ┍鈸讲家雷鍕D女傳統服飾分類
  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按穿著場合、年齡、婚姻狀況分為三類:
  1.素裝。上衣袖筒、領口和圍腰邊緣用素雅的藍綠色織錦裝飾,下穿赭紅色百褶裙。此類服飾專門用于自己親生母親過世時穿,是此地區傳統服飾中的喪服。
  2.百褶裙裝。上衣袖筒、領口和圍腰邊緣裝飾五彩絲線織錦,顏色鮮艷亮麗,下為白底藍圓點的蠟染百褶裙。此類服飾穿的機會最多,參加婚宴、節慶活動,走親戚等,可稱為日常裝。
  3.紅裝。上衣袖筒、領口和圍腰邊緣裝飾的織錦為紅色和黃色絲線織成,下身為赭紅色百褶裙,上面拼接一段蠟染花布到腰部,此類服飾當地又稱為盛裝。穿著的場合有嚴格規定,一為出嫁當天新娘本人穿;二是子女為老人置辦棺木,家門親堂兒媳跪迎棺木進家時穿;三是老人過世出棺時家門親堂兒媳及侄女送殯時穿。   另外,第二類百褶裙裝按年齡又分為青年裝、成年裝和老年裝。青年裝衣袖沒有蠟染,未婚女子穿。過去布依族女孩七八歲便跟著母親學習繪制蠟染,接近成年開始戀愛時始制作成年裝。成年裝樣式如上述百褶裙裝描述,是婚后女子常穿服飾。老年裝在成年裝基礎上稍微有改變:一是袖筒沒有織錦,上中下三片皆為蠟染布片,且蠟染紋樣和成年裝不同,當地人稱成年裝上的蠟染裝飾紋樣為“渦花”,老年裝的為“渦捏”;二是領口邊緣的織錦顏色單調、織法簡單,裙子與成年裝相同。
  二、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當代變遷及原因
  (一)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當代變遷
  服飾被稱為“人的第二皮膚”,是民族建構自我認同與識別他者的標志之一。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傳統服飾是當地布依族重要、外顯的文化表征,是布依族服飾的典型代表。該地區婦女傳統蠟染服飾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急速流變,大致分為“日常服飾—瀕臨消逝—復興”幾個階段,而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婦女傳統蠟染服飾在復興過程中出現“變假—真假共存”的現象。
  1.從日常服飾到瀕臨消逝。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發展浪潮一步步將廣大農村卷入國際市場體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市場經濟、輕工業的發展,經久耐用的布料,色彩斑斕、款式多樣的現代服飾大量進入農村市場,人們日常服飾慢慢現代化,民族傳統服飾漸漸成為壓箱物,人們只在婚喪等重要人生儀式中穿,加上當時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對于制作昂貴又不常穿的傳統服飾,很多人望而卻步,選擇放棄購買和制作,進而選擇便宜、耐穿又時髦的現代服飾,傳統服飾瀕臨消逝。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婦女傳統蠟染服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仍是人們的日常服飾,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漸被現代服飾取代,只有部分老年婦女依然堅守。
  2.從瀕臨消逝到復興。在2000年左右,各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出現一股復興浪潮,鄉村旅游是傳統服飾復興的外在動力,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婦女傳統蠟染服飾也是如此。在黃果樹瀑布景區的帶動下,扁擔山地區很多布依族特色村寨較早就開展鄉村旅游,其中以石頭寨為典型,于2004年進行旅游開發。在旅游規劃中,民族歌舞、節日慶祝、體育活動、工藝制作等成為吸引游客參觀和體驗的項目,服飾作為民族文化與民族身份的標志符號應用于各種活動中。當地婦女在從事展演或服務活動時穿民族傳統服飾,傳統服飾快速復興,原來壓箱的服飾紛紛翻出來派上用場,原來沒有的逐漸添置。從事服飾制作的村民也相繼重操舊業,一時間傳統服飾制作銷售熱鬧起來,制作服飾用的蠟染、織錦、刺繡工藝也活躍起來,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使從事服飾制作的婦女家庭經濟地位有所改善。
  除旅游推動之外,重視傳統婚禮習俗是傳統服飾復興的內在因素。過去,傳統服飾是定親時男方家聘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遂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女子只有到結婚時才擁有完整的民族服飾。女子結婚時,男方視家庭經濟情況要為新娘準備新衣,一般不低于2套(1套紅裝1套百褶裙裝),現經濟條件好的會準備4套,另女方父母會送女兒一兩套新衣。2011年筆者到當地調研時,一套制作水平一般的服飾市場價約5000元,2018年漲到8000元左右,若要求織錦、蠟染和刺繡非常精美,出于當地幾個制作好手的話,一套服飾需要1萬元以上。在迎親當天,新娘在自己家時穿自己父母送的服飾,男方迎親隊伍到達后將其送來的服飾與供品一起擺在堂屋展示,女方親戚和家門圍著驗看討論。凌晨發親到男方家,早晨選吉時換男方家準備的服飾,第三天回門時將女方父母送的服飾與禮品由兩個伴郎挑回女方家,在女子生小孩以后再把這套服飾送到男方家,以此喻示女孩正式成為男方家庭的一員。
  經過觀察與思考總結,這一時期傳統蠟染服飾的復興有幾個特點:第一,傳統服飾大多為旅游活動服務,包括展演與服務賓客;第二,傳統服飾深入人們日常娛樂活動中,隨著鄉村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受到重視,農村地區紛紛組建民族文藝隊,文藝隊會在村人辦酒席與節日活動時穿傳統服飾進行文藝表演;第三,服裝的顏色逐漸變得鮮亮,裝飾花紋變得繁復多樣;第四,傳統服飾作為財富與身份的象征在婚禮儀式中受到重視。
  3.復興中的“變假”與“真假共存”。在傳統服飾如火如荼的復興浪潮中,需求量增加、價格昂貴,有人洞察出其中的商機。2012年秋冬季節,集市上出現電腦技術制作、價格便宜的民族服飾,石頭寨馬阿姨等對老支書焦慮地說:“場壩上出現很多假蠟染、假衣服,但圖案和我們一樣,衣服樣子也一模一樣”。在調研中得知是扁擔山一帶的幾個布依族年輕人外出打工返鄉,看到傳統服飾很有市場,遂應用在外面學到的知識技術開了一家電腦印花與刺繡工作室,從石頭寨、偏坡、普岔等村購買蠟染、織錦、刺繡紋樣進行仿制,之后大量的機器印染與繡花的服飾在集市上出現,全套服飾僅售六七百元,只需手工服飾售價的一成。傳開以后,當地人稱此種服裝為“假衣服”或“電腦服”,原手工制作的稱為“真衣服”。
  “假衣服”一度大量擠壓“真衣服”的市場,傳統的手工藝服飾銷量嚴重下降,很多人因此放棄蠟染、織錦與刺繡,年輕婦女到外省務工或到縣城謀活,年紀大點的婦女夏天在村里經營燒烤攤及其他一些雜務,冬天偶爾做蠟染手工,總體而言影響了很多人的經濟收入。在訪談中,石頭寨女孩WYL在2011年左右蠟染需求量大的季節,周末回家要幫著母親一起畫蠟染,但后來需求量低,就沒有參與了。2010年筆者調研石頭寨時常年進行蠟染制作銷售的有82家,這是家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2018年初適逢蠟染銷售的旺季,石頭寨只有26家做蠟染,其“布依族蠟染之鄉”的稱號有些名不副實。
  2018年1月27日筆者到專門售賣這種傳統蠟染服飾的大抵拱趕集,遍訪集市賣主,發現賣“假衣服”的有2個攤主,賣成品“真衣服”的有3個攤主,其余20余個來自附近村寨的中老年婦女,用背篼擺著賣頭帕、圍腰、蠟染片、織錦片、腰帶等零件。目前來說,從集市到民間呈“真假共存”現象。
  經過對比,筆者發現“假衣服”之“假”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技術上不是具有很多環節的手工蠟染,而是電腦與機器批量印染,刺繡和織錦也是粗糙的機繡;第二,顏料上不是當地傳統用的植物色料藍靛,而是用化工色料;第三,衣服底布是用化纖布料而非純棉布料。但其服飾造型、紋樣、裝飾物和傳統服飾一樣,當地人稱其為“假衣服”更多的是不認可其制作工藝、過程及原料,在形貌方面還是認可其為當地布依族服飾。  ?。ǘ┍鈸讲家雷鍕D女傳統服飾當代變遷原因
  服飾及其文化的變遷有內外的驅動因素,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婦女服飾變遷的原因有其自身特點。
  1.旅游推動。傳統服飾的復興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的旅游業獲得較快的發展,在重視城市旅游和風景區旅游的同時,國家政府積極推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的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鄉村旅游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新態勢。貴州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緊跟國家步伐,抓住機遇,發揮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與多民族文化特色,發展鄉村旅游。
  2004年5月1日,被譽為“扁擔山大門”的石頭寨正式開放迎接游客,在石頭寨生態旅游公司與石頭寨村民委員會的共同管理和經營下,以“黃果樹瀑布景區人文景點”為特色,曾經風靡一時,吸引大量游客,之后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加之石頭寨景區旅游資源的變化性和靈活性欠缺,旅游風潮逐漸冷卻。 [10 ]43雖如此,但石頭寨作為黃果樹景區鄰近的布依族特色村寨,至今仍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在石頭寨之后,扁擔山地區其他布依族村寨,如滑石哨、高蕩、仡佬墳等也紛紛成為游客踏足的地方,游客的到來給當地社會生活各領域帶來一些影響,服飾的復興即為其中重要的一點。旅游展演與接待催生了民族服飾新的使用功能,使得人們尋求新的解決辦法,“假衣服”應運而生,受到特定人群追捧。
  2.民族交流與互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建設與沿海地區手工業生產對勞動力大量需求,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過剩,東西部巨大的經濟發展差距形成的“推—拉”力導致西部年輕人大量外流,其中婦女是外流的主體。[11 ]此過程中族群互動變得頻繁而深入,西部農村人口作為中東部城市的外來者,不被接納和認可使其成為現實與心理上的弱勢群體與邊緣群體,同質化是融入新群體的有效途徑,代表民族身份的民族傳統服裝被擱置與邊緣化,消失于人們的日常生活。2000年以后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美麗鄉村、特色小城鎮建設等一系列措施,西部少數民族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散發光芒,特色文化轉化為經濟增長效應刺激民族意識覺醒,強化文化持有者的自信與自覺,從而增進人們對本民族習俗與文化事項的恢復,服飾是其得到復興的最重要表征。
  3.社會評判標準變化。每個社會都有一套對社會個體成員的評價體系,用以衡量一個人是否符合社會的要求,是否是社會中的佼佼者。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手工藝制作,尤其紡織、印染、裁縫等一直是社會對女性能力、品德的評價標尺。在侗族地區有俗語“男人看田邊,女人看布邊”,而在扁擔山地區,布依語有很多俗語,漢語大意為“男人要懂石木匠活,女人要會織錦蠟染”,“姑娘一生針錢人,無愁朋友玩不成”等,蠟染、織錦、刺繡是當地婦女的基本技能,是對婦女能力及品格的評價指標?,F年齡50~60歲的人年輕時找對象,男性對女性的要求中,染織技能尤為重要,人們對蠟染制作技藝好的女性總會贊美有加,說“有本事、能干、手藝好”,這樣的女性會受到很多男性的欽佩、愛慕與追求。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打工大潮興起以后,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們年節期間回鄉談得較多的是“在哪里打工,做什么工作,工資高不高”等話題,賺錢多少慢慢成為人們相互之間評價的標尺,有的人外出打工幾年回鄉蓋了新房更是成為村人傳說中的厲害人物,染織等手藝活雖然仍具影響,但重要性遠不如前。對未成年女性的評價體系更是發生極大變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手藝可以指代人品,是對未出嫁女子的基本評價標準。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人品、學習成績和手藝是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2010年筆者到石頭寨調研時,村里有兩姐妹因為學習成績好,蠟染也做得很好,是村里公認的優秀孩子,妹妹更是因為八歲就獲得蠟染制作獎而成為村里的小明星?,F在到村里,八九歲的女孩基本沒人學蠟染,“學習好、考大學、有工作”才是有出息的表現。蠟染能手馬阿姨說:
  “現村里做蠟染的人,都是從外村嫁過來的媳婦,年齡基本在30歲以上。本村的小姑娘都上學讀書去了,周末回家來,父母都不叫她畫蠟染,只督促她完成作業。時代變了,以前,哪個姑娘手工藝好就說她有出息,現在要上大學,有工作才被稱為有出息,所以做蠟染的人漸慚少了?!?
  社會發展變化形成新的評價體系,新的社會評價體系又反過來型塑社會成員行為準則、價值評判與心理特征等,影響社會個體的發展方向。
  現扁擔山地區制作手工服飾的基本為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服飾復興之后,從事制作的人越來越少是“假衣服”出現的原因之一。
  三、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真假”之喻
 ?。ㄒ唬罢嬉路保簝x式象征之衣
  在扁擔山地區,“真衣服”主要是在娶妻嫁女儀式中消費。年輕男女締結婚姻,服飾具有深刻的寓意:首先是財力的象征,更代表男方對女方家庭及親屬的尊重。清代陳鼎《滇黔土司婚禮記》中記載,“女子尚短衣,衣齊腰,長裙百折或二百折。富者穿五重,貧者穿兩三重?!?[12 ]2扁擔山地區布依族女子結婚時以所穿裙子層數多少表示福氣與財力大小,最多有9層,少則3~5層。其次服飾是家和身份的象征,服裝的準備和更換寓示從娘家到婆家的生活環境變化,也象征從女兒到兒媳、從女孩到妻子的角色身份轉換,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兩個家庭及家族產生關聯的起點。新婚的女子及父母非??粗胤b的備辦:一是服裝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強烈的經濟價值意義;二是民族傳統婚禮習俗的復興使得服飾成為婚禮核心要素之一;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服裝使用變得頻繁,結婚是一生置辦傳統服裝的主要機會。調研中,聽老支書WQJ說扁擔山地區六馬一帶某村的一位姑娘定親儀式當天,因男方家送來的幾套民族傳統服飾是“假的”,她本人及父母家人極為不悅,最終宣告退親。
  從此以后,在結婚當天,新娘家親戚都會認真驗看新郎家送去的服飾:布是不是傳統布料,蠟染片是不是出自石頭寨,織錦片是不是偷工減線等。如用“假衣服”那是最無法接受的欺騙,當地中老年人們表示:   “把我家看成什么人?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算,欺騙是無法接受的?!?
  在當地,“假衣服”剛出現時,老年人感到焦慮,首先擔心自己去世會被穿上化纖的“假衣服”,其次擔心子女穿“假衣服”為過世的老人送葬,有的還擔心以后制作服飾的技藝失傳。村中遵守傳統規約、熱愛本民族文化的長者常勸誡年輕一輩:
  “平常穿假的可以,但老人過世的時候千萬不能穿,是對老人的不敬。”
  若在老人過世場合穿“假衣服”會被長者教育、村人詬罵,老人的勸誡加上村中輿論的壓力,人們慢慢意識到特定場合“真衣服”是不可取代的。
  (二)“假衣服”:實用美觀之衣
  年輕女性是“假衣服”的主要支持群體,近10多年來傳統服飾使用場合多為文藝表演、旅游接待?!罢嬉路庇擅薏肌⑾炄?、織錦和刺繡組成,質地厚重、圖案精美,但不能常洗、容易褪色。貴州“天無三日晴”盡人皆知,常常在參加活動時遇上下雨,弄濕、弄臟在所難免。機器印制的“假衣服”輕薄且不怕淋雨褪色,價格便宜,臟了可洗,深受文藝隊婦女和旅游接待人員喜愛。在訪談中得知各村文藝隊成員每人擁有一套 “假衣服”,在龍宮景區上班的年輕婦女WZQ說:
  “因為‘手工服’很貴,不可能隨時穿,旅游公司統一訂的‘電腦服’,比較便宜,專門在跳舞表演、出去玩的時候穿。衣服很輕,穿著不臃腫,拍出來的照片也好看,又可以隨便洗,不怕弄臟。”
  未婚的女青年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看法,訪談中20多歲的石頭寨姑娘WS說:
  “我就想買一套那種假的衣服,平時偶爾穿,照相也看不出來是假的,沒必要花那么多錢,我在安順上班,還可以帶去給同事們穿著玩。”
  但當問到“那結婚的時候呢?”她立馬說:
  “那必須要真的,至少兩套,這不只是我的問題,還有我爸媽的面子。”
  但是另一個女孩WF看法不一樣:
  “結婚我也不想要這種衣服,太花錢了,兩套衣服兩三萬,如果用來買現代衣服可以穿幾年,而且民族服裝平時也不怎么穿。”
  當地男性更多的是冷靜客觀看待這種變化,石頭寨大叔WWK表示:
  “這種假衣服也有它的好處,文藝隊去宣傳時常淋雨,這種衣服剛好適合,但從長遠來說,文藝隊買齊了以后,基本沒銷路了。現在人們娶媳婦送衣服的習俗還保持,真的衣服還是會繼續流傳的?!?
 ?。ㄈ罢婕佟敝?
  2012年剛出現機器制作的服飾時,人們用“真衣服”和“假衣服”來指代傳統手工的和非手工的服飾,現在人們更客觀地稱為“手工服”和“電腦服”。人們對兩種衣服的定位越來越明確,“電腦服”只有表演民族歌舞的演員和旅游服務者才穿,限于和外部人溝通接觸的場景,而與“自己人”接觸的本民族內部活動和村里事務都要穿“手工服”。
  扁擔山布依族婦女傳統服飾的當代變遷歷程不是特殊的案例,在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都經歷各種發展陣痛。就服飾而言,民族服飾的舞臺化、拼湊、借用、異化等現象極為常見,是一系列重要議題的縮影。
  首先,是民族意識覺醒的體現。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建設是區域資源的爭奪,民族文化資源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身份的標榜、民族歷史的重構、民族文化的恢復、民族界限的劃分是爭奪資源的外在體現,更深層次體現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其次,是民族文化自覺的體現。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3 ]248扁擔山布依族對民族傳統服飾及其文化的堅守、認同,在面對新技術新挑戰時經歷“排斥—接納—認可—區別使用”的過程,文化轉型期的自主性在變遷過程中逐漸形成。
  再次,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現代化、全球化發展成為趨勢的今天,各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處處上演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旅游空間中,前臺是旅游展演,是與游客溝通與接觸的外部空間體現,當地人在與外界接觸過程中吸收現代文化元素;后臺是當地人自己的日常生活,是“自己人”之間受傳統文化規則約束的內部空間。在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初期,人們會把前后臺混淆,現代元素深入人們的后臺生活,形成短暫的價值體系紊亂。但后臺傳統與民族自覺的力量逐漸使人們能分清這種前后臺之間的區別,進而形成客觀的對前后臺之間的劃界,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沖擊,而有效地堅持傳統。人們在狂熱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理智,表現出對現代的反叛,“電腦服”曾經風靡一時,在現代化大趨勢下,現代元素固然有其存在的優勢,但傳統的力量最終凸顯,與現代的沖擊力形成博弈,最終維持傳統力量無法取代與消解的地位,越來越展現出一種共存平衡發展的態勢。
  最后,體現了國家與地方的相互適應關系。鄉村旅游作為一項國家發展策略,國家頂層政策引導,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村落共同體也希望分一塊旅游經濟利益的蛋糕,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地方在推行新的發展模式時有著區域自主能動性,文化、經濟與社會結構等出現各種解構與建構,體現了新型的國家與地方關系的相互適應。
  四、總結與思考
  服飾的流變反映鄉村傳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面臨的沖擊,一是傳統家庭與社會分工體系方面,男性同谷物、女性同棉花、紡織之間的聯系在廣大農村社會是一種傳統的分工模式,也是鄉村權力結構的體現。[14 ]32服飾、建筑、語言、風俗習慣、傳統規約、宗教信仰等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構成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在當下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構成及其文化寶庫。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經之路,市場經濟、鄉村旅游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在此過程中鄉村朝著現代、開放的方向發展,傳統生活方式、傳統社會組織、傳統文化等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如何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為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和便利帶來福利的同時,使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是全社會繼續探索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唐〕房玄齡,注,〔明〕劉績,補注,劉曉藝,校點.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楊源,賀琛.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服飾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4] 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 劉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4).
  [6] [美]克萊德·M·伍茲.文化變遷[M]. 何瑞福,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7] 陳國安,顏勇,馬啟忠.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鎮寧縣布依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 《布依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省編輯組.布依族社會歷史調查[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6.
  [9]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布依族簡史簡志合編[Z].內部參考資料,1963.
  [10] 胡文蘭.石頭寨布依族婦女的蠟染人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11] 楊筑慧.西南少數民族婦女外流與傳統社會文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12] 〔清〕陳鼎.滇黔土司婚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超星發現”電子版,1985.
  [13] 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4] 朱愛嵐.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The “TRUE  AND FALSE”  METAPHOR OF THE CHANGE OF TRATIONAL WAX PRINTED CLOTHING OF BOUYEI WOMEN
  Hu Wenlan
  Abstract: Apparel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a nation. It has important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daily life and festivals of the nation. The changes in cloth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y of life in social life,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value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social interact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tc.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of the Bouyei women in the Biandan Mountain experienc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daily clothing–dying– revival (fake–true and false coexistence)", and its use occasions, use functions, symbolic meaning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t is the epitom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radition and modern collision, national policy promotion and local adaptation.
  Keywords: Bouyei ethnic; traditional costumes; changing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1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