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時期服飾與洛可可服飾的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康乾盛世與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統治時期幾乎是同時期,世界的東西方同時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末期,作為同時期東西方的兩個大國,雖然服飾上形成了同樣的藝術風格,但是究其本質,兩國服飾的相異是由于文化氛圍與藝術家的關系及女性在其中算扮演的不同角色所造成的。
〔關鍵詞〕儒學;禮制;矯揉造作;甜美風格
清代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鼎盛時期,專制主義中央期權在清代發展到了頂峰。與此同時,同時代的法國同樣進入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路易十四加強了法國的君主專制,法國在路易十四的帶領下,成為歐洲最強盛的國家。六位同時代的君主有著相同的生活年代有著相似的藝術氛圍,但是深究其服飾卻有差別,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君主深受所處的文化氛圍影響
奠定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雖是滿族血統,但是其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啟了中國學術界獨尊的地位,宋朝時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程朱理學,使儒學適應了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后期發展的轉變與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的需要,在元代時程朱理學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明清延用,千百年來,儒學深深地影響著歷代文人士大夫,康熙皇帝在這樣濃重的氛圍當中深受儒學影響,并且康熙自稱在5歲時就開始學習閱讀中國的儒家傳統經典。①
清代作為中國服飾史上第四次服飾變革,入主中原后,為強調其統治地位,頒布了十從十不從的政策,細究其內容會發現,十從十不從多為服飾上的規定?!肚鍖嶄洝酚涊d,公元 168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規定了皇帝冠服之制。禮用的最高規格為祭服,《清史稿》這樣記載,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祭祀時,皇冠用大珍珠、東珠鑲頂,禮服用黃色、秋香色、藍色,是五爪正龍的綢緞質地,其祭服袍的基本款式與朝服袍趨同,都是由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
而在西方或許正是由于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設計師的地位較高,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設計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服裝設計,而藝術與政治生活又是不同的兩件事,設計是為突出設計師的設計才能,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設計在風口浪尖總是更易于得到人們的關注,所以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服裝經常被冠以傷風敗俗的服裝之名。
“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端三個部分,腰間有腰帷。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②雖然保留了滿族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但是皇帝最為重要的祭服及朝服依然下接橫欄,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在服飾上依然虔誠的遵從天人合一的傳統觀點,帝后的朝服中,袍服一改少數民族的左祍,為右衽,在服飾上遵從“禮制”,盡顯這個父系社會中男性的尊貴地位。
清代封建制度已根深蒂固,清代的服飾制度嚴格的遵從封建等級制,而且顯示出禮制重于形制的特點。清代帝后的服飾雖然大量的保留了馬上民族的服飾特點,但是其紋樣和基本形制依然嚴格的遵循著千百年來的封建制度,如各階級必須遵循本階級的服飾制度不可僭越,十二章紋樣及五爪金龍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以及朝服、祭服、常服、吉服等所保留下來的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作為統治的外在展現,服裝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服裝禮制代表的皇家威嚴是不可更改的,因此,清代的服裝不可避免的朝向繁縟、矯揉造作的方向發展。正是由于這種神圣莊嚴的封建王權,皇帝的服飾色彩濃重,明度較低,不會采用輕佻的色彩,這也符合儒家傳統中對君子的描述。雍正帝、乾隆帝嚴格的踐行著這種服飾制度。
與中國千百年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同,法國與其他西歐國家一樣國王受到貴族和議會的權利限制,但路易十四時期王權達到了頂峰。③當時流傳這樣一個諺語:“路易十四一個噴嚏,全歐洲就會得上風寒。”路易十四憑借當時法國的實力,幾乎與全歐洲為敵,與西班牙、英國、荷蘭和德國經過不斷地戰爭,成為歐洲不可一世的霸主④。
從思想上來探究,路易十四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路易十四為了從思想文化上維護統治而對新教勢力實施打壓政策。路易十四學業雖然在幼年被迫中斷,但是他一直大力鼓勵藝術創作,修建的凡爾賽宮不僅為歐洲的園林建設開辟了新的紀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建筑家、畫家、雕刻家、園藝家和工藝家前往巴黎;在政治思想領域,路易十四雖然自己學識有限,但眼界開闊欣賞大思想家,重金獎勵如孟德斯鳩與伏爾泰等頗有思想建樹的學者,促進了法國思想界的發展。其在位期間大力發展文藝,同時其文藝控制也在蔓延,1715年,路易十四離世,標志著法國一個時代的終結,結束了他執政期間窒息的文化藝術控制?;蛟S也正是因為路易十四的強權,才成就了法國男性十足的巴洛克風格,形成了與實用性為主的荷蘭風背道而行的莊重法國風,或許也正是因為極端專制的路易十四的去世,法國才轉向發展形成了秀麗甜美的洛可可風格。
二、君主貴族與藝術家的關系
在清代的發展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深深地知道,并且心中早就打下不可磨滅的烙印——這是朕的天下,天下唯我獨尊。因此,皇帝與藝術家的關系是從屬關系。以江南三大織造為例,雖然擁有技術高超的技工,但是只能在原有禮制的條條框框內按照皇帝的旨意進行制作,要想在本已約束較多的織做中有所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還要冒著觸犯龍顏的危險,所以技工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對細節進行繁復制作。
但是法國則不同。王室欣賞并且直接贊助藝術家,藝術家更像是貴族的朋友,設計師在設計中有較多的自由和選擇,可以設計制作自己所喜歡的服裝來供貴族王室進行選擇。
以下這段話深刻地諷刺了貴族奢華的生活,歐列郎這老頭有一次說:誰要是沒有在1789年以前生活過,那就壓根不算生活過。和他同時代的成千上萬的人都持有這種看法⑤。由于封建舊貴族有如此大的特權與引領時尚的能力,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才有了保障,才可以物盡其用地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能,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有自己的時裝大臣,每天穿什么她會詢問自己的著裝大臣。 三、女性對時裝的影響
前文有提到,在康乾盛世中,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一直是男性的附屬,所以中國的貴族后宮中的后妃是沒有辦法決定穿什么,雖然北方婦女的穿著多模仿宮中,皇宮中的貴婦看似是時尚潮流的領導者,但是其根源并不是后宮中的后妃,而是皇帝或者是“禮制”。因此,中國貴族女性的服裝顯示出了男性的莊嚴肅穆,而沒有展現出女性的溫婉甜美。
但是,同時代的法國則不同。洛可可的甜美風格顯然是由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與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發展而來的。
洛可可藝術的鼎盛時期大致與路易十五統治法國的時期相對應,這與蓬帕杜夫人的促進不無關系。蓬帕杜夫人是一位很有藝術眼光的女性,作為路易十五時期歷時20余年的法國實際皇后,她成了洛可可風尚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和推動者,并將這一漂亮、雅致、輕浮又羅曼蒂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歐洲。而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天真浪漫的性格,對時裝的執著熱愛以及獨具特色的藝術審美,將洛可可藝術發展至頂峰。
這兩位重要的女性,在對洛可可藝術的發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和推動作用,正是由于兩位女性高貴的社會地位以及對藝術的執著熱愛和追求,以及法國寬松的藝術文化生活,才造就了于中國風格完全不同的洛可可藝術。
?。ㄘ熑尉庉嫞耗瘤危?
注 釋:
?、偈捯簧健肚宕ㄊ贰肪砩希琜M]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②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02:92-96.
?、哿盅越?何承偉 中外文明同時空 明清VS文藝復興啟蒙時代 【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④林言椒 何承偉 中外文明同時空 明清VS文藝復興啟蒙時代 【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輾W洲風化史 【M】 德 愛德華.博克斯著 侯煥閔譯 遼寧教育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M]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2]王云英.清代滿族服飾[M].遼寧民族出版社,1985:
[3]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02:92-96.
[4]林言椒 何承偉 中外文明同時空 明清VS文藝復興啟蒙時代[M]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5]德 愛德華.博克斯著 侯煥閔譯 歐洲風化史 [M]遼寧教育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23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