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旦角服飾形象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豫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和最大的地域性劇種。豫劇曾經輝煌一時,廣受各地人民的喜愛,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厚的基礎。豫劇服飾在豫劇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豫劇服飾在塑造人物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豫劇服飾在塑造戲劇角色方面都有著程式化的方法,同時不斷完善的不斷發展的。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的豫劇,有著深厚的中原文化的氣息,給我們的服裝研究建造了偉大的藝術寶庫。
關鍵詞:豫劇;旦角;服飾形象
1.豫劇概述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韻味醇美、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豫劇出現之前,宋代出現了宋雜劇。這時期的元雜劇會給豫劇的出現做了一個鋪墊。
2.豫劇中旦角形象特征分析
2.1旦角的概述
旦角指戲劇中女性形象。最初戲劇中的女性角色最初是由男性來扮演的。明人沈德符所著《萬歷野獲編》則說得更清楚:“旦皆以娼女充之,無則以優之少者假扮。隨著社會的發展,旦角的形象也開始逐漸充實豐富?!暗本统闪藨騽≈信越巧慕y稱。漢唐時期的旦角服飾是女性的生活服飾, 如《教坊記》里《踏謠娘》是由男子穿著唐代婦女的生活服飾扮演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 旦角開始由女子出演, 這其實滿足了人們對舞臺藝術的心理需要。
2.2豫劇中旦角人物種類
豫劇中旦角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旦角是豫劇中所有女性扮演腳色的統稱。旦角服飾都是參考宋代當時社會各階層、各類各色的女性角色的日常著裝來進行塑造的。不同的旦角都通過特有的服飾形象塑造著風格各異的飽滿藝術形象。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如《白蛇傳》中的青蛇等。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吊金龜》中的康氏。彩旦,有時將其歸入丑行,主要表現那些滑稽或兇蠻的青年女子。如《鳳還巢》中的程雪艷等。青衣,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
2.3豫劇中旦角服飾特征
豫劇旦角服裝在很大程度上學習了京劇服裝形式,以明代服裝樣式為主,按其樣式可以分為蟒、褶、衣、披、靠等類,豫劇中旦角服飾的形成是一個逐步豐富和完善的過程,現行的豫劇吸收了明代服裝的樣式,到了清代旦角的表演規制形成以后,其穿戴程式夜基本上確定下來了。
女褶子是對襟、圓領、袖子肥大,帶有水袖,褶子與披的不同之初在于長短的不同。青衣多褶,色彩明度低,服裝對稱富貴牡丹紋樣,圖案布局平穩,襯托人物端莊儀態,塑造出了一個命運坎坷、生活清苦封建時代烈女形象。在《雪梅教子》中扮演者穿戴著銀泡頭面,銅制鍍銀,為半圓形球狀體,一般在劇中貧寒、寡居的婦女用。在戲劇演出時,《野豬林》中林夫人的服裝設計,帶水鉆頭面,色彩明麗。《 側美案》秦香蓮梳大頭,戴銀泡頭面,為銅制鍍銀,為半圓形球體裝飾物,穿改良女青褶,變革傳統的沿邊裝飾,有女帔領式的特點,用小如意加以裝飾。下裝穿藍邊白裙系白腰帶。
襖、裙、褲也分為花色和素色兩種,襖可以與褲和裙搭配,《春草闖堂》,春草服裝內穿粉紅色古裝連衣裙,外穿瑰紅色紗坎肩連侉子,腰細箍飄帶。上衣外裝,采用圓領,領子樣式采用了帔的形狀,在領子上繡以對稱簡單的植物紋樣,衣場為中長度,采用了裙裝結構,下身加量營造出卷曲效果?!翱俊钡膱A形是古代將軍作戰傳達鎧甲,一般也是緞料所致,長身、圓領、靠的前片腹部位置叫做“靠肚”其上附一片魚形繡片,領口的部位叫做“三尖”,后背上扎著“背虎”是用來插靠旗,靠的顏色非常豐富。刀馬旦武旦的靠的樣式比較多。武旦指的是如武將和江湖人物中的各類女俠。如孫二娘。《白蛇傳》的小青和《穆桂英掛帥》中穆桂英都是武旦和馬刀旦的典型角色。小青在戲劇中藍額子,是一種沒有頂的頭巾,也就是發髻顯露在頂上的種巾式。身穿皎月色女打衣褲,戰裙,是武旦所飾的巾幗英雄和江湖女俠的身份裝扮。在服飾紋樣上采用完整的圓形紋樣,對稱布局分布。服裝整體量感較小,以靜為主,線條多為挺括的直線,服裝材質平整挺括,質感細膩。上裝和褲裝都是較為緊湊修身,色彩上明度較低,使角色的筆直挺拔。
蟒是眾多行頭中男女結可以穿著的服裝,但是只能是王室貴族身份的人。女蟒,圓領,右開衽,衣袖寬闊,加有水袖,女蟒較之男蟒短,衣長至膝。女蟒一般繡有鳳凰,花卉的圖案,蟒袍上會搭配上三角領和云肩,但是老旦里面有一類較為特色的角色,如《雁門關》中佘老太君。這類角色戴老旦帥盔,這種帥盔是在老旦鳳冠的基礎上加戟頭、纓子而成,盔形圓錐體,似覆鐘,頂端吞口處豎戟頭和纓子,盔后繡龍“后兜”,飾絨球珠子,有時在前額加大額子,穿秋香色平金繡團龍老旦蟒,有蟒水,要系絳,掛朝珠。下穿墨綠大折裙,一般運用于高貴的老君主或誥命夫人。
3.豫劇中各類旦角服飾形象的差異
豫劇大部分都以中原歷史故事和百姓生活為背景進行情景再現雖說,戲劇是一種程式化表演,在技法上和服飾上都有一定的程式來參照遵循。但是,為了更好的展現故事情節,塑造更飽滿更鮮明的人物形象,戲劇滋生必會借鑒一定時期的服飾特點。
豫劇中花旦的服裝形象雖說具有程式化,但是由于豫劇劇目繁多,不同劇目的花旦之間雖說有不同之處,在豫劇表演的塑造上來說,豫劇的花旦服飾形象是有跡可循的。花旦中由于人物年齡、身份、性格的不同來進行不同的服裝形象設計。年齡較小、性格活潑、省份地位比較高的旦角服裝色彩明度一般較高,顏色的純度也是比較的高的,服裝的樣式線性多為曲線,量感較小。
4.結語
總之,豫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豫劇服飾為服裝設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繼承發揚豫劇服飾藝術,創造出當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標志性服裝,是當代服裝設計師的應盡職責,這條道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余秋雨.中國戲劇史.余秋雨學術專著系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馬紫晨.中國豫劇.[M];鄭州.河南電子音響出版社.2006.
[4]王國維.宋元戲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李治民(1993.1-),男,漢族,籍貫:河南駐馬店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17級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服裝設計,研究風向:服裝設計與形象策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