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文化視角探析河南方言與豫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一個地方劇種,豫劇以其質樸、粗獷的風格深得全國觀眾的喜愛,同時也將中原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叭魏我环N戲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域,采用當地的方言當地的民間歌舞而成。”河南方言語音特征對體現豫劇特有的藝術效果、聲腔旋律等都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培養豫劇傳承人,利用新技術保護并促進豫劇發展文化價值。
  關鍵詞:豫劇;傳承;發展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和核心發展區域之一,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豫劇是河南的文化品牌,以河南方言為載體,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河南方言的俗詞俚語,聲韻特征增強了豫劇的藝術表現力。這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中原地區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彰顯出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概述
  1、河南方言。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話,屬北方方言。中原官話歷史上曾是中國古代民族共同語,據賀巍的分區,中原官話八個次方言片中,河南境內有七個方言片,其中“鄭開片,洛嵩片,南魯片,漯項片”四個方言片內的方言是純粹的河南方言。河南方言語音節奏穩重清晰,五音俱全,四呼規正,調值低,入聲多,尖音重,五度的高音與低音間距離小。聲調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調值分別為24、42、55、312,韻母共86個,詞匯和語法與北京官話的共同性多,方言語匯豐富,句式簡短明快[2]。
  2、豫劇。戲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綜合了音樂、舞蹈、美術、方言等多種形式。任何一種戲曲的起源都具有地域性,其發展的最初階段都是地方戲。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河南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誕生在河南開封及其周縣,明清鼎盛,迄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1956年與京、評、越劇合稱全國四大劇種。豫劇的唱腔語言是在開封、鄭州“中州語”的基礎上,融入當地方言形成的,腔調高亢爽朗,內容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河南鄉土氣息。
  二、方言和地方戲的關系
  方言、地方戲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都是歷史積淀形成的濃厚地域文明的象征,有著密切的聯系。地方戲在產生之初,其顯著特征是方言而非聲腔,以方言為基礎的聲腔特性是地方戲藝術風格之本。無論是板腔體還是曲牌體,都是基于方言“腔詞關系”不斷磨合的產物。它的“語言表征、文化內源、表演形式、聲腔特征等無不沾染著某個劇種原生地的鄉土特色”方言作為載體,體現了地方戲所蘊含的豐富的地區民俗文化、生產方式、思維習慣。方言語音、詞匯、語法的相近性和同地域人們的風俗習慣、地理環境、文化心理等因素的趨同性密不可分。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認為:“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
  三、用新技術保存豫劇資源、拓寬傳播渠道
  目前來看,河南豫劇主要還是通過小范圍的室內劇場、廣場、露天舞臺等傳統形式進行傳播,傳播渠道不夠健全,沒有形成多種渠道緊密互動的現代傳播網絡。從當代科技發展水平來看,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搶救、保護瀕危的豫劇精品,促進豫劇藝術的傳播既必要又可行。
  1、運用數字技術整合、保存戲曲資源,建立數字化豫劇藝術資料庫?,F在可以利用錄音、錄像、三維動畫、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記錄、保存、復現戲曲藝人以及各個流派的豫劇作品版本,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對不同類型的戲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后世戲曲藝術的“文本”傳承提供更為全面、可靠的依據,以保持豫劇資源的完整性?!皵底只夹g成為一種更有效、更直觀、更生動的實現文化資源保護的方式,這種保護方式不僅信息管理成本低、占用的物理空間小,還可以方便靈活地進行圖文聲像與數字信息的雙向轉換,可以方便自如地對資料進行修改、編輯、排序、移位、備份、刪除和增補、可以高速便捷地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可以方便迅速地根據需求進行檢索、調用”為即時管理和利用戲曲資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建立豫劇藝術虛擬博物館。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受時間、場地、展品等一系列物質條件的限制,傳統的實體博物館展品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輪流展出,展品有限,展示效果也比較單一,單位時間內承載的客流量也受到很大的制約。而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各類新技術的出現,恰恰能夠有效地解決實體博物館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戲曲虛擬博物館借助網絡技術、現代通訊技術以及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等,能夠再現并大大擴展傳統博物館的各項功能。通過網絡觀眾足不出戶便可以自由地參觀展覽館,較少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虛擬博物館日常管理起來也比傳統實物博物館更為方便快捷,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3、創建多元、互動的網絡傳播平臺,吸引更多受眾關注豫劇藝術。各類網站、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為傳播和共享戲曲資源提供了便利,這與以往通過舞臺演出或廣播、電視等媒介傳播戲曲的方式大不相同。豫劇演員可以利用這樣的平臺,將自己平生參演的劇目、經典唱段、演出活動等制作成音視頻等展示給自己的觀眾,設置網絡論壇、聊天室、博客等版塊,增進自己與戲曲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斷了解觀眾的需求,根據觀眾需求的變化對作品進行改動和創新,在演員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中催生優秀劇目,并形成更加穩定的觀眾群。
  四、豫劇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娛樂是戲曲藝術的基本屬性,戲曲這一特性決定了戲曲在創作和演出過程中,必須滿足受眾的休閑娛樂需求。而娛樂亦有兩個層次,滿足感官的娛樂和滿足精神的娛樂。過分追求感官娛樂的戲曲作品往往依賴于技術,受商業因素影響較大,當然,豫劇畢竟是通俗的大眾藝術,也不能過分深刻嚴肅完全不接地氣,如果曲高和寡,受眾寥寥,也就失去了作品想要實現的價值。
  編劇、演員、導演等豫劇創作者要培養更高的藝術素養,不斷提升藝術追求,懂得辨別觀眾不同層次的需求,既要滿足觀眾的觀戲心理,又要做到不迎合、不流俗,尊重藝術規律,堅持藝術價值。為響應國家大政方針而創作的新戲尤其要注重作品的藝術手法,不能變成假大空的口號式作品。
  有關部門在開發豫劇資源將豫劇藝術推向市場時不能忘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一些熱心于市場經濟開發的部門對于申遺工作極其熱衷,但他們往往更關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追求的是商業利益甚至為了發展經濟不惜過度開發并不考慮其合理性,這就造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和濫用。作為非遺的豫劇藝術最關鍵是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豫劇和河南方言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它們深深地印在河南人的基因中和厚重的河南文化交織在一起,成為河南人的精神家園、奮斗動力。目前隨著現代化、全球化運動的不斷深入,人口的流動、交通的便利、大眾傳媒的沖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促使河南方言逐漸弱化,以方言為載體的戲曲等文化形式呈現萎縮趨勢。因此豫劇和河南方言的研究為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持,對增強區域文化認同意識,提升河南形象、中原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樹林,游汝杰,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
  [2]殷末之.論豫劇濃郁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 3) .
  [3]段納,平頂山方言古入聲字演變中的方向和規律[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5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