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說文化之“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比寮艺J為“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v觀整個歷史, “和”始終不變地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之中。作為文化大家族的一分子,漢字自然也是以 “和”為根源,不斷地傳承發展創新的。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文字以其獨一無二的方式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篆刻在一金一石、一草一木上,從遙遙難以溯源的古代一直流傳到今時今日。甲骨文漢字與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然而僅甲骨文歷經歲月流逝、光陰滌蕩而流傳,在后世閃耀著古老、神秘而迷人的光輝。
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文字書寫升華為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的文字,真正把“和”字熔鑄在了其精髓之中,永不磨滅。
漢字之 “和”,體現在結構的巧妙上。
漢字是直觀達意的。以“舍”字為例?!吧帷笔窍笮巫?,《說文解字》 對它的定義為“市居曰舍”,金文中的“舍”字便是“市居”的完美呈現。 “舍”字上部如兩面坡的屋頂,中間如支撐屋頂的大柱與橫梁,下面如掩埋在地底的基石,稍加整理,整個 “舍”字就成了一座典型的簡化市居。字與形可謂“和”。
漢字是優美從容的。字如其人,見字便如見人。看王羲之的字,可知其人必有飄逸俊朗之度;看顏真卿的字,可見其人必有豪放爽朗之風;看柳公權的字,可想其人必有宏麗華美之氣。字與人可謂 “和”。
漢字之和,體現在讀音的韻味上。
捧一卷書,吟哦那字字句句,傾瀉于唇齒之間的是如泉水激蕩的空明聲,是如鈴鐺搖晃的清脆聲,是如百靈啼囀的靈動聲,深深淺淺、密密疏疏、疾疾緩緩地悠悠然然縈繞于耳畔心間,陶醉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字正腔圓,仿佛每一個不起眼的漢字中都蘊藏了講不完訴不盡的脈脈深情、說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共鳴。那些平舌音、卷舌音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和諧地被人輕喃重嘆著,每一句話都似一支曲調動聽的歌。
有韻味的當然不止這些。同樣的一句話,由于講話的場合、語氣、表情等的不同,便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比如“你真聰明啊”,若是表示欽佩仰慕某人,自然是以贊賞的語氣來說,但若特意重讀“聰明”二字或配之以揶揄甚至陰陽怪氣的語調,便帶貶義了,與字面意義可謂南轅北轍。僅從這些看似矛盾實則和諧的韻味無窮的讀音來看,漢字便無愧于“博大精深”這一美譽了。
漢字之“和”,體現在意境的深遠上。
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將孤立無援、清苦落寞的哀愁展現盡致;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將曠達大方、豪邁奔放的壯懷氣魄勾勒清晰;一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將輕松舒坦、怡然歡快的愉悅心情顯露無余。這些被人們反復品讀的詩詞無一不是由漢字構成的,單個的漢字之美被升華為句子的意境之美。
古往今來,意境的深遠是無數文人墨客不懈追求的境界,也因此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佳詞麗句,令人沉醉?;蛟S正是漢字組合成的奇妙意境,才令漢字更具魅力。
結構之巧妙,讀音之韻味,意境之深遠,“和”是漢字發展的根本,亦是漢字不朽的風骨,從前是,現在是,未來也還會是。
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和”是漢字、更是文化永遠恪守的準則!
?。ㄖ笇Ю蠋煟簞?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