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讓識字教學錦上添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漢字文化包括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筆者認為只有弄清這些規律,并將它們融入課堂,才能達到理想的識字教學效果。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時,教師必須掌握豐富的漢字文化知識;能夠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學情特點,做到適時、適當、適量;拓展文化鏈接,讓學生在具體的語用中內化漢字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漢字文化 識字教學 學習內驅力 漢字之理 文化鏈接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還是學習其他文化知識和課程的基礎和工具。因此,識字教學效果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基礎打得扎實與否。而傳統的識字教學一直是形義分離的,抽象的形與義,只要求學生知其然,而不要求知其所以然,要求學生一個個地機械記憶。比如,教學“贏”字,口訣是:亡口月貝凡,這完全是對漢字的肢解,純粹機械的記憶。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在《漢字王國》里也曾說過:“我驚奇地發現,即使是一些受過很高教育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語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們在小學、中學和大學機械地進行著漢語教學,卻很少加以解釋。”她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漢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觀念下,很多識字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和諧。學生能夠用各自的方法識記漢字,但撥開課堂表面的熱鬧場面,發現原本應該屬于識字教學的“漢字文化”卻缺失了?!皾h字文化”包括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筆者認為只有弄清這些規律,并將它們融入課堂,才能達到理想的識字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方法做如下幾點介紹:
一、注重學習內驅力,讓識字教學有溫度
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不竭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習的內驅力。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當有意識發掘漢字本身所攜帶的故事、趣聞、歷史、文化等,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外部獎勵轉向內在需求,培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說:“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文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適合的教學策略?!币虼?,培養學習內驅力,首先要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
低年段的學生偏重形象思維,比較感性,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情境,會非常容易將低年段的學生帶人其中,對識字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的感悟都是事半功倍的!以下是筆者執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寒號鳥》中的生字“銜”的教學片段:
師:看看“銜”的字形,你有什么辦法記住它?
生:在“行”的中間加一個金字旁。
師:金字旁表示和金屬有關系。在古時候,為了讓馬兒往前走,在馬的嘴里塞一根兩端系有韁繩的銅棒來駕馭它。這里的金屬就指銅棒!現在你知道“銜”是什么意思嗎?
生:用嘴巴咬著。
師:你回答得非常正確!喜鵲也用嘴巴銜回來一些枯草!
師:喜鵲飛過一座座山,女生齊讀(銜回來一些枯草),它越過一條條河流,男生齊讀(銜回來一些枯草),它又飛過一片片樹林,大家一起讀(銜回來一些枯草)!也許它還會遇到很多很多困難,但是堅持了一趟又一趟,終于做成了溫暖的鳥巢!這真是一只什么樣的小喜鵲?
生1:勤奮的喜鵲。
生2:這是一只堅持不懈的喜鵲。
生3:一只不屈不撓的小喜鵲。
師:同學們說得多好??!帶著我們的理解,誰能用你的朗讀夸夸小喜鵲?
課堂上筆者巧用漢字知識,幫助學生正確把握了課文內容,抓住“銜”表示用嘴巴含著,進行情境創設,小喜鵲勤奮、堅持不懈的形象躍然紙上。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多次朗讀,也加深了對“銜”字的印象。
中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學的字也比較多了,容易混淆。建議使用字源識字法,以文字尋根的方式,帶領他們感受古人造字之初的智慧。比如,有的學生會把“一籌莫展”寫成“一愁莫展”。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籌”的字源,“籌”字從“竹”,本是指竹簽,后來用作計數的算籌,后引申為計策。“一籌莫展”是指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學生明白了字義,就很輕松地糾正了錯別字。學習有根的中國漢字不僅能夠讓學生愛上漢字,而且有利于他們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
二、探尋漢字之理,讓識字教學有深度
1.揭秘部首
漢字屬于表意系統的文字,具有因義構形的特點。而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漢字部件,漢字中大多數的字為合體字。漢字部首可以統轄漢字中幾乎所有合體字,掌握漢字部首對獨立識字能力無疑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正如張素麗所說:“利用部首,可以建立起漢字表意性的知識系統,研究分析部首,揭秘部首所蘊含的漢字文化,對小學生建立漢字形義關系,建立大多數漢字的意義類屬,推知漢字所攜帶的漢字文化起到積極作用。”部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執教《寒號鳥》中的“晴朗”一詞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師:你們覺得什么樣的天氣才是晴朗的?
生:晴朗的天氣太陽要好。
師:是呀,所以“晴”是一個日字旁,表示和太陽有關。日子旁的字還有曬、晨、昏、暉、旭……瞧,它們都和太陽有關系呢!
師:仔細觀察“朗”這個字,猜一猜它和什么有關?
生:和月亮有關系。
師:你們真是太聰明了,古人造字之初就是這樣想的,月字旁的字和月亮有關系,比如:明、朔、朦
生:可是“肌”是月字旁,但是和月亮沒有關系??!這是為什么呢?
師:你的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月字旁的字還和身體部位有關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古文字中,“月”和“肉”本是兩個字,后因小篆字體很相近,慢慢地合并成了一個偏旁,就是月字旁,也可以稱為“肉月旁”,所以現在月字旁的字一是和月亮有關系,二是和身體部位有關系,比如:肌、肩、胃、腿、臂、腳…… 在以上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關注了“晴朗”兩個字的偏旁部首,這樣學生見到日子旁的字,就會想到和太陽有關系;見到月字旁的字,就會想到和月亮有關系或者和身體部位有關系。如果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從探究漢字文化的角度出發,關注偏旁部首的教學,在慢慢的積累中,學生見到禾木旁的字,自然就會想到和農作物有關;見到雨字頭的字,就會想到“霜、雪、雷、霧”等氣象了。
教師可以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漢字部首表》中的201個部首,尋找相關文獻分析其理據。站在生命、生活的角度來解釋漢字部首的歷史文化意義,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構字體系。課堂識字效率將大大提高,學生獨立識字能力也將逐漸提高。
2.追根溯源
追溯漢字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回到它最初的樣子,就是從本源上了解漢字的意思。這樣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詮釋到位,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窺見先民的生活和智慧。在執教《寒號鳥》中的生字“卻”時,筆者就關注到了字源:
師:“寒號鳥卻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這句話中哪一個字說明寒號鳥和喜鵲不一樣。
生:“卻”字。
師:你真有一雙火眼金睛!“卻”左邊是“去”,表示離開,右邊的單耳旁是人的變形,就像人彎曲著身子。古人是很講究禮儀的,晚輩跟長輩說完話后,不能直接轉身離開。這樣彎著腰離開眼前的人,不就是往后退嗎?所以“卻”字有一層意思是后退。
師:不過在這里表示前后的意思不一樣!你能用“卻”字說一句話嗎?
生:媽媽在看書,爸爸卻在玩手機。
師:看書和玩手機,前后意思不一樣!
生:小明的字很工整,小紅的字卻歪七扭八。
師:一個工整,一個歪七扭八,前后意思不一樣!
雖然“卻”在課文中表示前后意思的轉折,但是關注字源,發現“卻”還有后退的意思,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對“卻”字的理解,又感受到了古人的尊卑有序和禮儀之風。從字源出發,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字形,而是知其所以然,感受古人造字的科學性和趣味性??梢?,在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傳承文化,開發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接觸漢字的初始階段,通過分析漢字的偏旁構字理據,以及探究字源,進而滲透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就可以讓識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識字效果更好,讓我們的識字課堂有深度。也可以使學生的文化底蘊變得更深厚。
三、拓展鏈接,讓識字教學有廣度
1.與文化作品鏈接
漢字是文化的載體,從宏觀層面來說,漢字文化包括了漢字所承載的全部文化。那么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教給學生漢字本身所攜帶的文化內涵外,還可以將目光投向優秀的文化作品,旁征博引,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識字的廣度。
筆者在執教《寒號鳥》中的生字“面”時,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人臉,口里面的部分就像人的眼睛,外部的輪廓就像是人臉的輪廓。就連“東風”還有自己的面貌呢!然后帶領學生讀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其實可以進行文化鏈接的知識很多,就小學生可以接受的水平來講,教師可以鏈接與具體字相關的詩歌、故事、成語、典故、傳說等,具體可以參照《我的趣味漢字世界》《小學生必備古詩75首》《史老師教300個漢字》等書籍。當然要想能夠在教學生字時,及時拓展文化鏈接,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大量的閱讀,做一個愛讀書的人,腹有詩書,自然信手拈來!
2.與生活鏈接
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知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是比較熟悉的,在識字教學時如果能將生活引進課堂,不管是學生的接受度還是趣味性都可以大大提高。在執教《寒號鳥》中的生字“勸”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師:同學們,你們爸爸抽煙嗎?
生:我爸爸抽,我和媽媽不讓他抽,他還不聽。
師:你和媽媽怎么說的?
生:爸爸,你不要再抽煙了,對你身體不好,而且還污染空氣!
師:說得多有道理啊!你爸爸肯定聽了吧?
生:沒有聽,而且我跟媽媽說了很多遍,他都不聽。
師:看來是說了一次又一次啊,累不累?
生:累死了!
師:像這樣花力氣說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反復“勸”。說的人多累啊,所以同學們,咱們以后要善于接受別人善意的勸告呀!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筆者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學生記憶“勸”的字形,更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讓學生感悟身邊人對我們的勸告很多是善意的,我們應該予以接納,做謙虛、知錯就改的人。
漢字文化融入識字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而且可以提升他們獨立識字的能力。但是,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時,教師必須掌握豐富的漢字文化知識:能夠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學情特點,做到適時、適當、適量;拓展文化鏈接,讓學生在具體的語用中內化漢字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