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原來寺里好讀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唐朝詩人王播有一首詩,常用來說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王播少時家貧,倚居寺廟讀書,天天跟著和尚一起吃飯。寺里吃飯靠敲鐘通知,王播一聽鐘聲就知道又開飯了,書本一丟,吃完再回來用功。時間一長,寺里的僧人就想把這個白吃的趕走,于是把飯前鐘改成了飯后鐘。王播明白了,于是在壁上留詩一首,卷鋪蓋走人。二十年后,他做了節度使,故地重游,發現當年題的詩已經被碧紗籠罩上了,不禁大發感慨,提筆寫道:“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閻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逼鋵?,和尚的生活也很清苦,如果讀書人都來白吃,他們也供應不起,所以,其做法無可厚非。但話又說回來了,王播為何要到寺廟里讀書呢?
  一是因其家貧,另外,借寺廟讀書也是古人的一種習慣,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比如唐代名相狄仁杰,自幼聰穎,勤奮好學,但家境貧寒,父母就把他送到本地的寺院寄讀。寺院住持很有文化素養,對狄仁杰也很看顧。狄仁杰不負父母住持的苦心,足不出寺,日夜攻書,十年后終有所成。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也一度在寺里讀書。他幼時喪父,母親改嫁,盡管繼父對他很好,但他仍然選擇離開家,去村里的寺廟讀書。后來他又到睢陽的一座廟里讀書,這里有許多進學之人,一次真宗皇帝出巡路過那里,很多人都跑去一睹“天顏”,只有范仲淹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啥不去看看,這可是難得的機會。范仲淹回答說:“將來金殿上再見也不遲?!焙髞硭豢贾羞M士,成為名相。
  有個奇怪的現象,好多在寺里讀書的人,后來不僅有了大出息,而且多數不是做了高官就是考中狀元或成為名家。明代的張元忭,少年時身體瘦弱,喜好讀書,寄居紹興香爐峰寺中,埋頭十載,在隆慶年間考中狀元。清代的李周望出身名門,父祖三代皆是朝廷重臣,他進士及第后長期擔任教育方面的官員。年少時,為了應試,他曾躲到離家較遠的蔚州玉泉寺苦學,在他的詩作《玉泉寺》中有句“地幽人跡少,樹密鳥聲多?!贝蠹s地幽人跡少是他選擇此地讀書的主要原因吧。而他的老師,曾做過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的魏象樞,也曾在這里讀過書。
  元代畫家王冕出身農家,小時候在寺廟里干雜活。有一天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書,但白天太忙,只好晚上借著佛殿里的長明燈讀書。南朝第一才子,文學理論家劉勰小時候也曾在南京的定林寺里借佛燈讀書,還驚動了寺里的和尚,以為鬧鬼。后來他拜高僧僧祜為師,幫助僧祜整理著作。晚年更居于寺中,專心佛學。
  大名鼎鼎的鄭板橋小時候也常跑進寺廟里,借著佛燈讀書,有一個雪夜因為讀書太晚,大雪封門回不去,還睡在了廟里。成年后,鄭板橋還十分留戀兒時古廟讀書的經歷,他在給朋友陸伯儀的信中說:“爾時讀書古廟,深更半夜,談文娓娓不去,雖天寒風勁亦不顧。有時一人燒粥,一人斧薪,以豆子下粥,大啖大笑……或短衣騎獅子脊背上,縱談天下事……今一念及之,古廟無恙耶?石獅子無恙耶?誰得再與我古廟談文?誰得再與我在石獅子背上論兵?”從這段敘述看來,鄭板橋是和小伙伴一同在古廟里結伴讀書,不僅讀書,還談論世事,十分快活。
  以上是史實,小說戲曲中記載的類似故事更多,比如《聊齋志異》《螢窗異草》等,書生古廟夜讀書,狐仙女鬼來相伴,演繹著一幕幕奇異又浪漫的故事。
  古人為何愿在寺廟里讀書呢?細究來無非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佛門清靜,可以避免親朋好友和俗務的干擾。二是佛門為空門,這種清心寡欲的氛圍有利于讀書治學,涵養心性,吸收知識,萌心悟道。三是自唐宋以來,佛學與儒學結合日益緊密,學術互通,交流相長,好多文人學士官員名流都與佛道之士交往密切。比如道士吳筠、陳摶,僧人貫休、姚廣孝、無可等,而李白、白居易、蘇軾等人更是信佛奉道,身體力行。這就使得本是檻外的僧宇變得不那么神秘遙遠,而能為世俗之人所親近。而它畢竟又是方外之地,所以又難得的清靜,不僅靜耳還可靜心,很適合讀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