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析大豆種植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簡要敘述了大豆種植及病蟲害管理方面的相關問題,供參考。
  關鍵詞:大豆;種植技術;分析
  目前,市場上豆類品種繁多,形式各種各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大豆種植技術對大豆的產量和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應該對大豆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和完善,促使大豆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對于大豆種植以及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   合理選種及處理
  首先,應該對大豆的品種科學地進行選擇,不能越區種植。選擇大豆種子的時候應該做到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的特點,選擇抗病力強、產量高、抗逆性強、抗倒伏、產量高的優良品種[1]。在播種自留種子之前,需要進行人工選種,選出病蟲粒、癟粒和雜種子,留下粒大、飽滿的種子。播種前,應提前2~3 d進行曬種,并且需要做好種子藥劑拌種和包衣,以防止大豆出現根腐病,一般選用50%多菌靈,用量為種子量的0.3%,以及50%多福合劑,用量為種子量的0.5%進行拌種。在蟲害較嚴重的地塊,也可以用含殺蟲劑的種衣劑來對種子進行包衣,如果沒有對種子進行包衣,需要選用35%的甲基硫環磷乳油進行拌種,預防地下害蟲。要想提高大豆出苗率,拌種劑里可以添加鉬酸銨,其有很強的固氮能力。
  2   土壤耕作
  土壤對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豆的種植過程中,土地耕作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科學的種植方法,還需要有良好的土地結構,這是目前提高大豆質量和產量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大豆的種植工作中,農業人員應該對土地前茬的耕種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再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種植。如果前茬種的是小麥,那么在種植大豆前需要深翻土地,至少20~25 cm,應該進行旋耕14~16 cm。通過這樣的耕地方式,可以給大豆提供一個安逸舒適的生長環境,使其良好生長。
  3   苗期管理
  農業人員還需要對出苗后的大豆芽苗進行檢查,有漏的地方需補上,還要及時進行間苗,清除疙瘩苗,實現苗全、苗壯。一般補苗的方式有兩種,即補種和移栽芽苗。間苗后應該立即進行中耕和除草,在全生育期至少中耕3~4遍,中耕的方式應隨著根部的生長情況從淺到深再到淺。中耕除草后,把土擁向根部,慢慢使土埂培起,這樣才能做到排澇、抗倒以及耐旱。對于沒有施底肥的薄地里,應該在幼苗期進行追肥,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花芽分化和分枝形成,也對根瘤菌的發育和固氮能力有很好的提升。此外,要合理灌溉缺墑,促使分化的花芽形成豐產的株型。如果芽苗出現徒長形勢,應該在晴天中午對第一片展開的復葉進行順壟以鎮壓豆苗,促進根部生長,增加大豆果實產量。
  4   病蟲害防治
  近年來,大豆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大豆的產量。大豆的病蟲害種類頗多,以下就病害和蟲害各選其一作出具體探析。
  4.1   霜霉病
  霜霉病破壞力極強,大豆的葉脈、幼苗、果實均為常見發病部位。一旦受到霜霉病的感染,對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都會有嚴重影響。感染霜霉病的主要原因是生長環境過于潮濕,因此在連續陰雨天氣的時候,農業人員應該保持高度警惕,積極做好防治工作。一般情況下,霜霉病的暴發時間集中在6月中下旬,這時應該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不然會一發不可收拾,從而減少大豆的綜合產量。防治的主要方法有藥劑防治和農業防治兩種。農業防治是通過輪作種植的方式來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藥劑防治需要使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以種子重量的0.5%進行拌種。田間發病時期可以用甲霜靈800倍溶液進行噴灑,用量一般為40 kg/667 m2。
  4.2   蚜蟲
  在大豆蟲害中,蚜蟲是最為常見并且破壞性極強的一種蟲害,一般情況會導致大豆減產減收,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出現大豆絕產,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大豆幼嫩葉的背面和頂葉都是蚜蟲的高發部位,其主要生長營養來源于植物的汁液。蚜蟲如果不及時控制,會嚴重影響大豆植株的正常生產,造成大豆植株矮小、葉片卷曲等不良情況。同時,蚜蟲還帶有許多其他病毒,使大豆受到多方面威脅。就目前而言,對蚜蟲的防治還是以藥劑為主,施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者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5   結語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大豆種植占據主導地位,其產量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相關農業技術人員務必要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勇于創新,研發出更完善的大豆種植技術,進一步提升大豆產量,最大化地發揮出大豆在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 1 ] 赫崇龍.關于大豆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探討[J].農技服務,2017(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