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高中生物作為高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科目,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中,高中生物也成為課程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建設,在生物知識教學中滲透德育文化,有助于實現學生素質與能力的綜合提升。本文通過論述高中生物教育在新時期開展德育建設工作的價值,指出相應的教學措施,希望能為相關的教育工作中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新時期 高中生物教學 德育建設 意義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高中時期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身心正在快速發展并漸趨成熟。如果在這一時期,能夠通過德育教學的方式對高中生加強教育和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能夠在文化知識和德育知識的學習和熏陶中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加強德育建設,是當今教育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1新時期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建設意義
德育,顧名思義,就是指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建設,對于學生、教師乃至社會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對于學生而言,它可以在學生學習到生物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道德認識,能夠培養出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道德行為習慣,并使自身的道德意志得到磨練和提升,從而實現個人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全面提升;對于教師而言,高中生物老師如果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關注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狀態,認識到自身教育工作的不足,并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改進,就能使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除此之外,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建設,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有助于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和公民的道德素質,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2新時期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建設措施
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做好德育建設工作,通過德育文化滲透的方式培養高中生優秀的道德素質,就必須以生物教學工作為基礎,以德育文化為依托,將兩者互相融合,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種層面來開展。
2.1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建立德育目標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是以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前提的,只有制定出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依據目標有序地開展教學工作。在新時期,開展高中生物教學工作就必須以德育教學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以情感教育、認知教育、意志教育三個重要內容建立起完善的德育目標體系。
首先,認知教育是基礎,它屬于事實層面的教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讓學生了解生命的特征和規律,并認識到生命科學對人類的影響。比如:通過學習《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學生能夠理解生命的進化發展知識,學會正確認識和看待生命。其次,情感教育是保障,它屬于價值層面的教育。教師在生物課堂通過創建情感環境,來增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并能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在教學《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袁隆平的經歷和偉大貢獻來讓學生樹立起遠大的就業理想,培養學生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最后,意識教育是目標,它屬于行為層面的教育。生物教師通過組織豐富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并磨練學生的意志。比如:在教學《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從自身做起保護生態環境。
2.2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完善德育內容
要以德育為目標開展高中生物教學,就要以高中生物教材為基礎,不斷完善德育教學的內容,并將內容進行合理劃分,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教學。依據德育的基本內涵,可以將德育劃分為九部分內容:愛國主義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勞動教育、科學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自覺紀律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生物教師要依據生物教材的具體內容,合理選擇德育內容,將德育知識與生物知識完美融合起來,并積極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到全面的德育知識,樹立起全面、科學的道德理念。
比如:在《動物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章中,教師通過“拒絕毒品,慎用心理藥物”一課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毒品的危害,了解到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起科學的法治觀念,從自身做起遠離毒品、抵制毒品。
2.3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優化德育方法
生物本身就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邏輯性,其中涉及到各種復雜的公式、理論和實驗。這些都要求著教師必須采用合適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生物知識。否則,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會漸漸失去學習興趣,那么德育教學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注意采用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來,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視頻、圖片等讓學生直觀理解生物知識,也可以用生動、真實的教學案例來加深學生的理解;二來,教師還應該在生物課堂上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教師講解《種群的特征》一課時,注意為學生講解課后“科學家的故事”這一段的內容,并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關于蝗蟲的科普視頻,以及生態學家馬世駿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深入認識到蝗災的危害,體會到馬世駿對國家做出的偉大貢獻。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生物知識,還能受到道德感化,激發自身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
3小結
綜上所述,“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百年大計,培養人才的基礎就是道德教育。因此,高中生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價值和地位,堅持“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工作中構建全方位的德育體系,將生物知識與德育知識相融合,在提高學生生物知識水平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從而實現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影.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7(15):240-248.
[2] 蔣進.淺談德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教學研究,2018(03):44-45.
[3] 熊碩.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德育的實施體系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18(08):17-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853.htm